浅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问题行为论文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规范课堂行为刻不容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论文篇1:《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摘要: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其良好素质的形成及高校 教育 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问题的矫正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富于理想、渴望追求真理,代表着我们 社会的未来。但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其良好素质的形成及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1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1.1上课目的不纯
许多同学上中学就是为了考大学,因此上大学后便失去了直接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机,学习的精神支柱倾倒。
1.2学习无动力
现实中一些胸无点墨者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而许多知识分子却生活得既辛苦又清贫;毕业分配 工作好坏几乎与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的怪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出发,许多学生认为努力学习不如努力找关系,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动力。
1.3学习没兴趣
一些学生说,除了学习什么都很诱人,就是学习枯燥无味,不想上课,不想学习,进课堂经常心猿意马,学习时不可抑制地分心,都表明一些大学生学习注意力已经下降到了较严重的程度。
1.4失望无助感
入学前,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一般都较高,入学后大学的实际情况和理想中的差距,使一些学生产生失望感,导致对大学 环境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在一年级学生中非常普遍。
1.5人际关系不适应
中学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可以只交往自己喜欢的人,属于儿童少年时代交往范围。大学生必须逐步摆脱中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学会适应他人,协调关系,向成熟和成人化转化,许多学生对这种新的人际环境不适应。
1.6学习方法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要求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宽松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环境中,许多人不适应,没有了外在压力,许多人茫然不知该怎样学习。
1.7自我价值感丧失
许多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云集在大学里。学习优势的削减或减失,使尖子生成为一般学生,倍受老师重视已成 历史 ,学习荣誉的丧失,使他们感到压抑, 心理不平衡,无助和无寄托的心理阴影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2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2.1大学生自身因素
2.1.1缺乏学习动力
历经十年寒窗苦,终于考上了大学的莘莘学子,没有了升学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看管,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他们上课时得过且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1.2自我约束能力弱
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专业或所上的课程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 发展 没有用处,从 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自我 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2.1.3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中学不一样。中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使学生获得知识,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大学里有些学习内容,如有些 社会学科的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去掌握的。平时不听课, 考试 前突击一下,照样可以过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文科课堂的问题行为比理科课堂的多,公共课比专业课多的原因之一。
2.2学校因素
2.2.1部分教师业务水平偏低
首先,有些大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讲课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其次,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自始至终都采取“满堂灌”策略。这种方式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课堂失去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2.2.2课堂教学管理不严
大学课堂的管理较为宽松,主要是任课教师或教务处偶尔抽查点名,对逃课超过1/3的学生会取消期末考试或评奖资格,而对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却少有管理、约束的办法。
2.3社会因素
社会 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同学离开课堂,为考研、考证或就业奔走。其次,较高的学费使得部分学生在校外做兼职,逃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认为当今的大学生有太多的缺点,这使得大学生越来越背离自身的价值感。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断下降,课堂的问题行为之风也就愈演愈烈了。
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师德意识
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寻求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根据 现代 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 实践性,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3.3变革课堂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当前的课堂管理模式或通过教师的权威实施课堂控制,或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不加干预。现实证明,这两种课堂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甚至会让事情更糟。唯有民主型的管理模式才会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堂管理的形势提醒教师:只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师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管理理论,在管理上为学生确立未来的方向,“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在过程上注重激励和鼓舞,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
3.4联合家庭、社会因素,形成 教育 合力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重大,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外,还应热心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涉世之初的自立自强的教育。社会也应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品质养成的教育中来,不能只是消极地对大学生进行打压和批评。因此,在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因此,在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参考 文献
1 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 科学 ,2004(4):29~31
2 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教书育人,2005(10):51.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论文篇2:《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与教育对策》
摘 要:目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多样,频率增多,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和能力的 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 社会因素。最后,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 教育 对策。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能力的发展,而且影响其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较为关注,而对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调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本课题组对某高校38次授课活动(共涉及2473人)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1)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其中,上课说话问题最为突出,逃课行为位居第二位,看课外书居于第三位,以后依次是睡觉、玩弄手机、听MP3、迟到、早退及吃零食。具体见下表:
(2)从课程性质来看,选修课的课堂问题行为最为严重,逃课率达到了26%,来上课的同学中约74%的人没有认真听课;其次是公共基础课,上课说话占总人数的33%,约70%的人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最后是专业课,课堂问题行为比率也近50%。
(3)从专业来看,文科专业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比理科高2%。文科最主要的问题是上课说话,约为总人数的23%,而理科则主要是逃课问题,占总人数的19%。
(4)从年级来看,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与年级成反比。大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最多,几乎有90%的学生在忙与课堂无关的的事情;大三学生的问题行为位居第二,上课的学生有70%的人没认真听课;大二学生的问题行为率占总人数的68%;大一学生的问题行为率为60%。
2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课堂问题行为竟如此之猖獗,让研究人员有些始料不及,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原因如下。
2.1大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力。历经十年寒窗苦,终于考上了大学的莘莘学子,没有了升学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看管,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他们上课时得过且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自我约束能力弱。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专业或所上的课程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从 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自我 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3)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中学不一样。中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使学生获得知识,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大学里有些学习内容,如有些社会学科的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去掌握的。平时不听课, 考试 前突击一下,照样可以过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文科课堂的问题行为比理科课堂的多,公共课比专业课多的原因之一。
2.2学校因素
(1)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首先,有些大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讲课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其次,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自始至终都采取“满堂灌策略”。这种方式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课堂失去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2)课堂教学管理不严。大学课堂的管理较为宽松,主要是任课教师或教务处偶尔抽查点名,对逃课超过1/3的学生会取消期末考试或评奖资格,而对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却少有管理、制约的办法。
2.3家庭、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有欠妥当。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这些家中的“宝贝”娇惯溺爱、纵容放任,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学生的自我中心、甚至玩世不恭的行为模式,他们不会对上课认真, 自然 就会在上课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违反课堂纪律。
(2)社会 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同学离开课堂,为考研、考证或为就业奔走。其次,较高的学费使得部分学生在校外做兼职,逃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认为当今的大学生有太多的缺点,这使得大学生越来越背离自身的价值感。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断下降,课堂的问题行为之风也就愈演愈烈了。 3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 教育 对策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问题行为就越少”。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师德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积累教学 经验,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重要之举。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寻求最适合大学生 发展 的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根据 现代 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 实践性,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3.3变革课堂 管理,优化育人 环境
当前的课堂管理模式或通过教师的权威实施课堂控制,或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不加干预。现实证明,这两种课堂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甚至会让事情更糟。唯有民主型的管理模式才会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堂管理的形势提醒教师:只是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师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管理理论,在管理上为学生确立未来的方向,“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在过程上注重激励和鼓舞,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
3.4联合家庭、 社会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重大,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外,还应热心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涉世之初的自立自强的教育。社会也应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品质养成的教育中来,不能只是消极地对大学生进行打压和批评。因此,在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参考 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 科学 ,2004(4).29-31.
[2]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教书育人,2005(10):51.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论文篇3:《浅析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摘要】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神圣殿堂,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给课堂正常进行、学校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实所需。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有利于加深对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认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对大学生课堂失范现象的重视,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神圣殿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其中在课堂中失范行为现象突出就是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给课堂正常进行、学校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界定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明确定义,课堂失范是与课堂规范相对应的,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范。“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规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笔者对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做如下定义: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范围内不同程度地违反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活动与行为。
二、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特征
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和本人的课堂亲身经历、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不论学校、专业、还是年级、性别,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都普通存在。“金怡、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种类排序表明,在大学课堂里,睡觉比率占14%,思想开小差的占13%,看课外书的占12%,做其它作业的占11%,擅自离位的占2%。”
三、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种行为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也即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指与社会、家庭、学校相关的原因。内因是指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1.外部刺激不足
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避免家长成分带来的不愉快必须学习。
(1)社会因素。
本文分析社会因素主要探讨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就业压力、教育改革对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大变迁的时代,新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新潮社会现象纷纷上演。特别是后现代思潮涌进中国社会后,中国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开始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尚未健全,出现了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彼此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后现代思潮给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玩世不恭,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拘束,甚至触犯刑律。这很容易导致课堂失范现象的产生。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率仅4.7%,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比例高达47%,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59%,招生人数已达到560万。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大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时,无法安心上课,大学生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子骄子。人们原来所认为的只是上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破灭,由此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读大学与没读大学一个样,与没读书的人找的工作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学好与没学好一个样,平时学习成绩差的与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在找工作问题上没有多大差别。这一思想影响学生的失范行为。
(2)学校因素。
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这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失范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枯燥乏味的原因与课程本身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为什么同样一门课,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不喜欢听呢,所以一门课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现行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使得大学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大学本应是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做好科研,可是,现在大学的现实情况是重科研,把评职称与发表文章挂钩,于是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多弄点科研费,早点评上想要的职称,就千方百计的发文章,做课题,而教学只是作为他的副业而已,应付一下就行了。教师对教学在观念上不重视从而导致行为上有失偏颇,很多人认为大学的课是最好上的,又不用管纪律,又不用管学生有没有听懂,我只要把这一堂课讲完就行了。据王红红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教师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教学,遵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并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态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除个别教师外,都能遵守基本的教学纪律,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还存在较为明显和严重的教学行为失范问题,例如备课不充分,照抄教材;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或交流较少;教学态度不端正,偏离教学目标。甚至还存在不按评分标准打分,迟到、早退,找人代课等违反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同学科对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文科教师在以个人主观看法影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等教学失范行为上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理工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学质量评价本身的不重视,二是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3)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它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有82名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质量不高,就会导致家庭成员情感缺失,导致中小学生品德或行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这也会带到大学的生活中。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范行为,这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质量。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起到间接的作用,比如有些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他会觉得学习的机会来得很容易,以后工作也不用愁,出了什么事情有家里顶着,于是在学校过得轻松自在,反正听课与没听课一个样,到时考试一样可以过,于是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整天想着要出去多做份兼职,于是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想着怎样去挣钱,而无心上课,做兼职与学习两者不能兼顾。家长素质及家庭教养对子女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规矩,反映在大学课堂上,就是不守纪律、没有礼貌、秩序混乱。
2.内部动机不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在课堂上失范行为的产生最主要的是内部动机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没有明确的计划,茫目地过每一天。一部分学生来读大学的原因是认为没读大学的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进入了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读大学的原因是羡慕大学生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摆脱中学繁重的学业负担,可以随便逃课,考试只要及格就行。于是在高考填自愿,选专业时,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认真地去通过多个渠道了解是否自己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还有学生关注热门专业,考虑现在哪个专业最好就业,就选哪个。于是这种茫目地选择,给大学学习带来了很多隐患。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原来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时候,并没有做出积极地调节,比如换专业,而是选择消极地应付,比如逃课、在课堂上无心听课、看其它与本课堂无关的书。有些学生即使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或者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满,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还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从众是好是坏?对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但是,就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说,从众有时是坏的(会导致有些人酒后开车或表现出种族歧视行为),有时是好的(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而有时却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在大学期间,一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来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于是就会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什么,则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很多大学生往往到毕业了,还不知道在大学学了什么,看到社会生存的无奈以及知识的匮乏时,后悔当初在大学没有好好的听一节课,大学那么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2)缺乏自控力、学习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大多数都离开父母在外地求学,在学校没有像中学老师那样监督,也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又都觉得就业与学业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许是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不那么认真学习的原因,因而这种行为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还有些大学生极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人在集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及信仰上,表现出与集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原本自己想好好学习,包括想在课堂上好好听课,坚持一节课、两节课还行,比如不跟同学讲话、睡觉等等,可不能长时间坚持,看到其它同学上课说话、睡觉、看其他课外书等,自己怕别人笑话,怕其它同学说他是另类,于是自己刚坚持的信念就动摇了,行为也就随着相应的改变。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失范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课堂失范产生的背后,是由当代学生价值取向与目标取向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由外部原因与自身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大学生课堂的失范行为,首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作为一名学生的义务,认真扮演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角色,知道自己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同样,作为在学校影响学生最大的因素:教师和管理者,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有自信、德才兼备、能适应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斌贤,丁刚,陈玉馄等: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唐晓鸣:大学生课堂失范现象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
[5]王红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1(1)
[7]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8]吉彦波:扩招形势下高校课堂秩序失范的成因与对策――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个案[J].新余高专学报.2006(3).
[9]戴维•迈尔斯[美]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8
[10]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