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素质研究

时间: 高玉蓉 邓逢光1 分享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产生重要的影响。担负着培养“国际人”任务的高校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面对全球化的教育大发展,高校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关注国际学科领域和思想发展动向,培养国际视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适应国际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高校教师 素质
  
  经济全球化加快,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网络技术飞速进步,高等教育被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出国(来华)留学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日益扩大,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锐不可当。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高等教育正处于新的发展浪潮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动顺应并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核心之重是具体执行的人。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考验和挑战,高校教师不得不加紧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
  1.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及其制定依据。所谓目标,是指“人们想通过行动而达到的目的,指称由此而出现的任务,也指称发生在行动之后并且作为终点而表现出来的结果”。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也就是把它的对象人最终塑造成怎样一种人的预期和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它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当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时,教育目标即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培养目标也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活动就失去方向,失去教育质量的保证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根据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改革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其中知识要素是基础性要素,它根本上影响着能力要素和素质要素。一个人的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而素质是知识内化的结果。知识水平低,能力和素质水平也低。知识主要包括“通识”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两大部分。“通识”性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人类关于人自身、社会和自然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性知识是指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本科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课程将这两大类知识传授给学生,并经学生主动构建形成一定知识结构的过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影响知识的结构形式。知识结构不同,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也将不同。其中,能力要素是核心要素。能力水平是评估人才价值的主要尺度。从本科教育的角度看,能力主要包括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而素质要素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还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要素和素质要素之间有许多交叉的部分,有的素质内涵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能力或能力的表现形式。它们都以知识要素为基础,是知识要素之上的两个平行要素。
  制定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以此来制定我们的教育基本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并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客观依据是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主体是国家主体、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因此,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客观依据主要是人才市场各种需求主体的实际需求。
  杨志坚在《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战略调整》中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必须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战略调整。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强调“道德优先”和“个性发展”。基本原则有三个:针对性、多样性和国际化。战略调整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要实现专业教育价值取向向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转移;二是要实现“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转移。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有两个重点:一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完整的知识。“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涵是:了解一般的人类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主要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应该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观念和意识、理解各国文化传统、通晓国际经济贸易、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整个人类和平而健康发展的“国际人”。
  2.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战略调整而教师缺少对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时间与探究精神。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它的基本要素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其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与高校教师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以宽为主,宽窄并存”的原则,由高等学校自主设置专业;根据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和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改“橄榄形”课程结构为“腰鼓形”课程结构;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等。这只是大的框架改革,细节或过程需要教师亲自探索,寻找出一条适合的教学路子。但现实是因为大量扩招,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没有深入探索的时间与精力。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但教师的理念难以跟进。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WTO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中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完全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收取学费、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范畴,且明确规定所谓“教育服务”包括提供远程教育、提倡海外办学、鼓励出国留学和开展专业人才国际流动等四项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就必须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主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职工都必须参与的事情,但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还没有转变,安于现状,知识陈旧,不注重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
  第三,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但教师在如何调整专业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方面考虑不多。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派出(和接收)留学生逐年增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出国留学生人数飞速发展,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我国的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外高校将对我国高校在生源上构成较大的威胁。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多,我国加入WTO后,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进入我国国内,与我国高校直接展开竞争。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已成当务之急。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拓宽高等教育市场,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高校教师如何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新的管理方式、改变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开端。
  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初步形成,担负着艰巨任务——培养“国际人”的大学教师应具有关注国际学科领域和思想发展动向的意识和敏感性,具有国际视野。新时期向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