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
陈似海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高校;全球化;理性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阐述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提出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给予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充分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务实性、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它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1]”。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认清形势,理解内涵,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2]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区别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对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歧视、限制、掠夺的政策,维护本民族的特权,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拒绝接受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盲目排外。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爱国主义不但讲爱自己的国家,也积极倡导爱世界[3]。
(二)全球化背景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的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尊严,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预防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2、全球化带来了文明开放的意识,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素材。首先,全球化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必然要求在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开拓思维,把握世界思想、政治、文明的方向。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有30周年,中国的发展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的发展,开放性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再者,世界先进文明、思想的在全球化的思维模式下,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
3、全球化缩短了地域范围,弱化了国家意识。经济的全球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了“地球村”。在国际交往中,国家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传统国家主权观念被打破,甚至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了“在全球化时代谈爱国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的观念[4]。
4、全球化对国家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在全球化公平竞争旗号的掩护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利用各种前沿技术“潜移默化”地将其文化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逐渐渗透到其他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淡化青年学生对国家的热情,弱化国家民族意识,冲击着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冲击着以坚定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5]。
5、全球化使得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遭到了冲击。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行了对话、交流及合作,淡化了二者之间的对抗。资本主义的强盛,尤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开始动摇,甚至成为了资本主义的追随者。其次,全球化带来的重商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也逐步的侵蚀着部分青年学生。他们无视祖国的历史,妄自菲薄,希望全盘西化,完全丧失了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信念。
(三)全球化对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
1、教育的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全球化形势下,教育呈现出“开放性、理性和创新性[6]”的特点,使得现行灌输式教育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却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诸如电影、电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不断影响。这一对立,不断升级导致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无功而还”。
2、教育的途径单一,传播渠道有限。接触多元化思想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较多,具有宽阔的视野,而现行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依托于学校及部分的公益广告宣传,宣传教育力度明显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不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麦当劳”、“肯德基”、“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遍布全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3、教育的研究水平有提高,但与实际教育中脱节。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但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倾向。现行的思政教育还沿用以前的一套,没有转变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上来,缺乏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和实践形式,最终导致了大学生难以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上升为信仰。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阐述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提出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给予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充分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务实性、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它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1]”。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认清形势,理解内涵,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2]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区别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对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歧视、限制、掠夺的政策,维护本民族的特权,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拒绝接受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盲目排外。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爱国主义不但讲爱自己的国家,也积极倡导爱世界[3]。
(二)全球化背景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的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尊严,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预防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2、全球化带来了文明开放的意识,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素材。首先,全球化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必然要求在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开拓思维,把握世界思想、政治、文明的方向。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有30周年,中国的发展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的发展,开放性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再者,世界先进文明、思想的在全球化的思维模式下,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
3、全球化缩短了地域范围,弱化了国家意识。经济的全球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了“地球村”。在国际交往中,国家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传统国家主权观念被打破,甚至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了“在全球化时代谈爱国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的观念[4]。
4、全球化对国家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在全球化公平竞争旗号的掩护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利用各种前沿技术“潜移默化”地将其文化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逐渐渗透到其他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淡化青年学生对国家的热情,弱化国家民族意识,冲击着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冲击着以坚定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5]。
5、全球化使得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遭到了冲击。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行了对话、交流及合作,淡化了二者之间的对抗。资本主义的强盛,尤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开始动摇,甚至成为了资本主义的追随者。其次,全球化带来的重商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也逐步的侵蚀着部分青年学生。他们无视祖国的历史,妄自菲薄,希望全盘西化,完全丧失了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信念。
(三)全球化对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
1、教育的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全球化形势下,教育呈现出“开放性、理性和创新性[6]”的特点,使得现行灌输式教育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却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诸如电影、电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不断影响。这一对立,不断升级导致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无功而还”。
2、教育的途径单一,传播渠道有限。接触多元化思想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较多,具有宽阔的视野,而现行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依托于学校及部分的公益广告宣传,宣传教育力度明显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不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麦当劳”、“肯德基”、“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遍布全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3、教育的研究水平有提高,但与实际教育中脱节。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但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倾向。现行的思政教育还沿用以前的一套,没有转变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上来,缺乏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和实践形式,最终导致了大学生难以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上升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