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浅议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浅议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议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民办高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正在对于自身发展模式、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模式进行探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一:信息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一、信息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库的建立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的人、物、资产、空间等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实施会随着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而且流动性强,管理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持,以便相关人员迅速、有效地查找各类信息,进行信息的加工、管理,以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例如信息视角下的课件资源管理。课件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产物,是高校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手段。课件资源的使用需要相配套的硬件设备、教学课件资源和老师的写作才能,这样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完成教学课件制作时,首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一过程需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来实现。其次,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才能完成对信息的搜索、选择、加工和完善,才能使相关信息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学信息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交流。学生也可通过信息搜索等手段在网上浏览、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培养自己对现代科技的应用、掌握能力。

  (二)信息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教育讲究的是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首先,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形象、逼真地向学生传播了知识内容,且通过动画等形式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为清晰。甚至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试听教学、体育教学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其次,互联网在教学管理中也可以应用。互联网是一个双刃剑,由于一些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不健康信息的迷恋,导致学业的荒废等不良后果。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对于教学管理的积极意义。1.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海量的教学、学习素材,开拓了教学思维,促进了教学的创新。2.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适当的交流平台,增进了师生感情,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学生的一些思想、学习问题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3.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结合个人兴趣,加入一些论坛,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4.互联网还是个展示平台,将教师的优秀讲义,学生、老师的一些先进思想等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增强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气氛,使学校有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总之,信息化迎来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时代,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三)信息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都是高校最大的人员流动群体。而新生入校要进行档案登记,建立档案保管,办理各种业务等等,试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信息量。同时,毕业生的离校,需要进行档案提取,就业安置等,其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不亚于新生。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条件,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和辛劳?而信息论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使这些信息完好地保存并能快速地调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入校学生和离校学生都能顺利、快捷、轻松地办理各项人事相关手续。此外,对于其他人员的离职、入职管理,对于个人的科研成就、行为结果都能有效地、准确地、清晰地予以保留,成为评价个人情况的依据。

  (四)信息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所有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财务管理关系着高校的建设,是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学校财务管理信息量大、核算量大,此外财务预算、预算分配、财务分析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给财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财务管理信息化,一方面可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财务分析,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确保高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了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了财务分析的高效性、准确性,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五)信息视角下高校人才输出管理

  人才就是高校输出的产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积累,各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手机、微博、论坛等都是人们传递信息,获得信息的途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个人简历,增进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联系,实现成功就业。其次,高校毕业生的成功就业,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在信息背景下,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网,使毕业生在获得正确就业意识的同时,还会学习到就业的技巧,获得招揽人才企业的信息等,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和顺利创业提供帮助。此外,信息还是学校与毕业生的交流平台,通过校园论坛等途径,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就业心理等,结合毕业生情况,学校老师可以给出积极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经验也可以用来和大家分享,为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实例参考,提高高校就业管理的水平。

  二、结语

  信息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科学、高效,提高了高等教育学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增强了高校之间的联系、合作,使教育改革更见成效;增加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更明确,为社会培养了更优秀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铺垫了道路。信息化高等教育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下,应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为高校管理赢得更广阔的发展前途。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社会学分析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是指男女学生不因为性别差异而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尤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小于男性或等同于男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分配是否均衡,即女性在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份额是否合适;二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分配是否协调,即女性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否合理;三是不同学科专业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分配是否平等,即女性在专业选择上是否受到了公正待遇。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民主政治和女权主义的发展,男女平等逐渐取代身份制、等级制而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倍受关注的平等话题和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它不仅是判定高等教育公平水平的价值尺度,也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女性基本的平等人权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隐形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现实表征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性别不公平早已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的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伴随着我国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步入大学的门槛,女生上大学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不断提升,但女生“上什么大学”的问题则依然存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正在从显性的总量分布不均转变为深层的、隐性的差距,体现为男女学生在不同高校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非均衡分布,这种不公平更为隐蔽,也更为深刻,反映了深层的社会问题。

  (一)从高校类型上分析,女性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过少。

  根据办学主体和办学经费的来源不同,可以将高等学校分为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类型,其中公立高校包括部属重点院校、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在公立高等教育体系中,部属重点院校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象征,教育质量与社会声望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本科院校则是民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代表,教育质量相对较高,其毕业生在就业中也占有一定优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对2005-2009届十一省区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部属重点大学招收了61.8%的男生,女生所占的比例仅为38.2%,男生所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是女生的1.62倍;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塔尖,民办本科院校招收的男女学生分别占64.4%、35.6%,男生所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是女生的1.81倍[1]。如果说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从而使男女学生均获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那么男性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女生则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这种分析表明,无论在公立还是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都比较少,一方面反映了女性在优质高等教育活动中实际处于陪衬的地位,女性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作用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正从显性的“量”的不公平转化隐性的“质”的不公平。

  (二)从高等层次上审视,女性入读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不多。

  按照学历层次的高低,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四个层次。其中,本专科教育位于塔基,属于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硕士教育处于塔腰,属于中等层次的高等教育;博士教育居于塔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水平,属于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将男女性公民的入学机会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联系起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公民入学机会在性别上的公平程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2011年,我国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0%左右,但她们入读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与之并不对称。2002~2005年,女性在不同学历层次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都明显少于男性。2005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女性获得中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在专科层次,女生所占比例于2006年超过了50%,达到了50.13%,此后一直保持在52%左右;在本科层次,女生所占的比例也于2011年达到了50.40%,占据了半壁江山;在硕士层次,女生所获得的份额于2010年达到了50.36%;但在博士层次,女生的教育机会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她们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2011年仅达到36.13%,和男生相差了27.74个百分点[2]。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增长之后,在中低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获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但在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则远远少于男性,高等教育顶层中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学历层次越高,女性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越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程度越深。

  (三)从学科专业上比较,女性选择绿牌专业的机会偏低。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科均划分为13大门类,下设若干专业。“许多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布上,女性往往集中在传统的‘女性学科’”[3]。在学科选择上,女生接受文学(80.40%)、教育学(72.86%)、历史学(71.98%)、管理学(62.26%)、法学(60.27%)、经济学(62.05%)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接受工学(27.96%)、理学(42.20%)教育的比例则远低于男生,从而呈现出典型的“女文男理”特征[4]。在专业选择上,麦可思2013年度就业调查的结果显示,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绿牌专业)分别是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审计学,而女性比例最大的前10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英语、护理学、对外汉语、日语、法语、朝鲜语、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小学教育[5]。对比分析表明,尽管高等教育扩招使女大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方面的自主性不断拓展,不少女生在入学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女性领域”,但男尊女卑的教育总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男性在选择热门的绿牌专业方面具有更多的机会,女性则云集在大量冷门专业,甚至是黄牌专业抑或红牌专业(如英语),使她们进一步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二、社会刻板印象的映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深层原因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女性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女性品质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使人们在认知女性、形成有关女性社会印象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而这种认知偏差是固定化的,很难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样就产生了社会性别分层。社会性别分层往往阻碍人们看到女性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接受男女平等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女性的成见,抹杀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最深层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性别角色的偏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倾向于男性。

  性别角色是决定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社会刻板印象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规定了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在社会角色被规定的前提下,人必须按照社会赋予他的角色规则接受训练和教育,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在社会刻板印象的支配下,我国社会数千年来一直秉持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及“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从而将我国女子囿于狭小的家庭范围,女性沦为社会和男性的附庸,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皆扮演依附角色,不仅缺少平等的社会生活权利,更缺少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古至今,我国社会都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标准,“贤妻良母”更是被确定为女性的“标准”角色,她们缺乏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很少有女性为高等教育权利而抗争。当代女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实际上就是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附属角色的映射。中国女人从出生到步入大学殿堂,会扮演各种母性角色,如女儿、女孩、女学生、女同学、女朋友等角色,这些角色使她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情境中以客体的行为方式存在,父母、老师、亲友更加期望男生成为“天之骄子”,光耀门楣,女性不仅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被忽视,而且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受到冷落,高等教育的大门更多地向男生开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增强,女性逐渐摆脱传统角色的羁绊,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们渴望通过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来建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主体形象,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但现实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性别观念,以弘扬男性为主旋律,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明显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女生只有在高考中考出比男生高得多的分数,才有可能入读部属重点大学,才有机会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才可能被导师录取为硕士生或者博士生,这是对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抹杀,也是对现代女性奋发上进、敢为人先精神的忽视,不仅冲淡了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现状,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角色观念。

  (二)性别文化的歧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让位于男性。

  性别文化是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根本原因。社会刻板印象在分析人的文化观念时认为,男女两性具有截然不同的性别特征,并依据对世界的绝对二元划分图式将客观、理性、智慧赋予男性,将主观、情感、自然赋予女性[6]。社会刻板印象所持的二元背离的文化观诱导人们在高等教育领域对生物决定论的肯定,误将男女两性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归因于生理上的差别,肯定男性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生理优势,否定女性学术研究的潜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观也一直刻意凸现女性温柔、善良的性格特征,而将坚强和果敢融入男性的血液;将驯顺、依赖与女性划等号,而把独立、自信作为男性的特质;把女性与愚蠢、无知相匹配,认为机敏、睿智为男性所独有。当人们把男女的性别品质与高等教育的特征相联系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男性特征被强化,女性的优势则被遮蔽。在常人心目中,高等教育是探索高深学问的事业,是冷冰冰的、毫无主观情感的事业,从事这一事业的也主要是充满阳刚之气、睿智勇敢的男性,而女性的主流品质乃温柔、善良、无知,女性的才智天生就难以把握高深学问,因而那些热门的理工科专业、高层次的博士生群体中依稀可见女生的影子,女性似乎与这些高等教育活动格格不入。这种重男轻女的文化观在高等教育入学中的体现,正是对女性形象母性化、平庸化的简单处理,无形中强化了高等教育的男性意识,弱化了女性的主体价值,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消失了,她们以消隐的方式存在高等教育的边缘。也因此,无论是高校的本专科招生还是研究生招生,学校与导师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男生更能够在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中取得成功,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选择男生,由此导致男性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远超过了女性。

  (三)性别教育的缺位:高等教育机会青睐于男性。

  性别教育是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性别教育”主要是指保障女性平等权利、增强女性独立意识、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教育,即女性教育。如果说“教育使人成为人”,那么女性教育使女生成为具有平等地位、平等价值、平等发展机会的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与男性共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文化产品,女性为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女性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女性从来都没有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女性基本的受教育权利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不可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在文凭社会里,高等教育学历对女性和男性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因而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的学历以改变身份、向上流动也是女青年的普遍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是人生地位变化的升降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男女平等地位的获得。女性入读的高校类型越好,接受的高等教育层次越高,选择的学科专业越热门,越容易在就业和人生发展中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逐名校梦、硕士梦乃至博士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女性获得高质量、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情况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观,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事实上女性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保障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法规还不完善,女性公平地选择高校类型与学科专业的机制还不健全,女性与男性公平地竞争高学历的氛围还没形成,所以女性入读的高校类型相对较差,接受的高等教育层次相对较低,选择的学科专业相对较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仍然处于不利境地,不得不接受“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不平等事实。

  三、从贤妻良母到平等劳动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的实现路径

  没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没有灵魂的高等教育,没有公平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必将以公平为主旋律。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不再只是贤妻良母,而是平等的社会劳动者。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改革效果,就必须大量培养女性人才,就必须提高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强化女性作为平等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女性的社会形象,以端正社会性别意识,使高等教育发展真正符合男女平等的社会历史潮流。

  (一)调节性别角色期待,增强高等教育公平意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顺从于刻板的社会角色会使人迷失自我。很多女生之所以难圆自已的教育梦,是因为她们在社会活动中,经常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扮演人们所期待的母性角色,而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像男生一样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硕士梦乃至博士梦。做个孝顺的女儿,父母的期待;做个听话的女生,老师的期待;做个安分的女同学,同学的期待……当女生们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其本意是获得他人的承认,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从保障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维护她们应有的平等地位和存在价值的角度出发,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赋予女生合理的角色期待。对家庭而言,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给女生追逐高等教育梦的勇气;对学校而言,要秉持女生也是才、女生也能成才的信念,给女生提供实现高等教育梦的平台;对社会而言,要充分重视女人也是半边天的事实,给女生成就高等教育梦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加快高等教育公平进程。

  先进的性别文化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以满足男女两性生存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为实现性别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是新时期女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对女性的毒害,保障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平等、争取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政治诉求和发展目标,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远大理想。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持续努力去推进,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男女平等,加快高等教育公平进程。为此,政府要真正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进一步完善维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制定实施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中,充分体现男女平等的宪法精神和国策要求,体现社会性别意识。学校与社会要努力满足男女两性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完美性、高尚性、超越性的需要,尽量避免文化灌输和文化殖民,用高期望来促进人的发展、认知和学习另一种文化,并能在文化的交融中取长补短,从而形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7]。

  (三)积极发展女性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水平。

  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有句名言:“妇女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在人类理想所追求的各种平等中,性别平等是最本质的平等,而教育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西班牙高等教育家奥尔特加•加塞特(JoséOrtegayGasset)曾经认为,“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8]。倘若我们真正把女性看作与男性平等的“人”,我们就应该加强女性教育,让女性同样地享受到优质的、多样的、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进而实现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在根本意义上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在女性教育的具体思路上,一方面是大力培养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广大女性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奋斗,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是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使广大女性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浅议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2.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3.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4.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5.高等教育论文精选

6.关于高等教育问题论文

118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