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英语教学>

初高中英语衔接中学生的快速适应问题

时间: 宁静642 分享

  【摘 要】 很多原本英语成绩很好的初中生进入高中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成绩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给他们高中三年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在这些原因之中,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不适应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快速地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让他们拾起信心,激起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为整个高中的英语学习开个好头。

  【关键词】 适应 学习习惯 能力 兴趣

  由于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在知识面、知识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许多成绩很好的初中生在上高中以后,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甚至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以致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尽快让他们适应高中英语学习便成了每位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做到这一点,本文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通过沟通交流,做到知此知彼

  通过沟通交流,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掌握学生成绩获得的途径,了解他们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对高中知识的预期和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各项的发展水平,例如,有的初级中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导致学生们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在课堂上听不懂英语,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等现象。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

  高中阶段的英语知识面非常的宽、知识量非常的大,题型也较初中有所变化,有些高一新生再想用初中时所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付高中英语学习,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光是大量的基础知识(词汇和短语)就很难应付,更不要说铺天盖地的练习了。所以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学生被动地拙笨地学变为主动地灵巧的学,同时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要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就要做到课进行充分地预习,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就会提高,难点就迎刃而解,学生们由些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此外,要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认真地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重点。

  三、狠抓基础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技能,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英语学习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很高,所以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掌握单词、短语、句型、知识点和语法。加强学生的单词默写。采用默写、单词竞赛、学生互查等各种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单词的情况。并且叫学生注意词性词形的互相转化,向学生讲解构词法,帮助他们记忆单词。通过句型转换、填写单词,用适当的形式进行填空,翻译等来锻炼学生们对各种题型的熟悉度,以增加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课堂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关键,抓好课堂也就抓住了重点,如果一味地靠教师在那儿用说教,采取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形式,学生就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再认真的学生也会出现倦怠心理,不但不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会使课堂的效果低下。所以说,应该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竞赛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上也可用一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Home alone”时,可以让学生采用用绘画的方式来勾勒出戏剧中所描绘的场景,然后用英语介绍出来。既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思绪,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一新生能够快速适应的保障

  很多高一新生在初中时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对高中的新老师也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而作为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关心、热爱学生,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拥护老师,他们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

  六、结束语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有好的表现,老师要多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让他们的高中学习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肖虹. 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J]. 时代文学, 2007(2).

  [2] 赵海玲. 高一新生如何学英语[J]. 青苹果, 2010(Z1).

  [3] 张敏杰. 高一新生常见心理困扰及调适方法[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1(4).

19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