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时间:
周子玄1由 分享
众多教育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条件,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依据时间跨度的不同,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学期预习一般是利用假期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下一学期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单元预习是在某一单元学习之前,系统地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理解重点知识;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新知识的学习准备。任何一种预习形式,都需要学生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单元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来或记入预习笔记。
并不是有了预习活动,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这里存在一个有效预习的问题。有效预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与思维训练。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大预习观”
“大预习观”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
二、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对理科而言,预习教材的“先行组织者”具有重要意义,如数学预习中,“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三、建立一套标注符号系统梳理预习思维
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可建立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教材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出来,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梳理自己的预习思维。这些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但一定要有严密稳定的系统。如作者的观点可用“ ”;关键词句用“……”;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对其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
四、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的目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到预习的目标。
五、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依据时间跨度的不同,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学期预习一般是利用假期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下一学期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单元预习是在某一单元学习之前,系统地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理解重点知识;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新知识的学习准备。任何一种预习形式,都需要学生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单元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来或记入预习笔记。
并不是有了预习活动,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这里存在一个有效预习的问题。有效预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与思维训练。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大预习观”
“大预习观”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
二、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对理科而言,预习教材的“先行组织者”具有重要意义,如数学预习中,“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三、建立一套标注符号系统梳理预习思维
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可建立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教材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出来,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梳理自己的预习思维。这些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但一定要有严密稳定的系统。如作者的观点可用“ ”;关键词句用“……”;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对其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
四、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的目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到预习的目标。
五、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调预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