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农村经济的论文范例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工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经济的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经济的论文范例篇1

  浅谈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我国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从总体上来看,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本文对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如果各地政府能够把握机会,抓住其有利条件,可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城镇建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利弊两个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有利因素远大于不利影响,如果各地政府能够把握机会,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就能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1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乡镇企业与城镇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抓好小城镇发展,能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土壤,同时还能把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来。多年以来,发展乡镇企业一直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近年来,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还相辅相成。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当地多创收税收和利润,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城镇化建设则利于留住劳动人口,统筹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1.2促进农业人口转移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众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巨大,农业人口在素质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在落后地区,农业人口的素质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即农业人口的文化、技能素质越低,就越难向发达地区进行转移,同时,当地这一类人口的数量越多,其发展的基础就越薄弱,所以长期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而城镇建设为农业人口的转移提供了契机,从农业人口的就业来看,通过城镇建设可以为文化和技能素质偏低的农业人口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客观上有利于农业人口就业和增加收入。而通过这些工作机会的锻炼,农业人口的素质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上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城镇建设的角度看,当地大量的农业人口解决了城镇建设所需的廉价劳动力,可以降低城镇建设的成本,同时进一步缩小了城乡的差距。通过城镇建设,大量的农业人口会逐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参与建设以后,会凭借自身的特长在城镇中生存下来,转变成为新的城镇人口。

  1.3带动乡镇企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指的是大量同种类产品或关联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分工,并由此产生显著的地区规模效益。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都在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根据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同,越发达的地区集群化程度越高。例如,我国沿海的江浙、广东一带,其乡镇企业的集群化已经非常普遍,并由此产生了相当的规模效益。一是通过集群提升了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使得生产成本得到了进一步降低;二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幅提高了当地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三是促进了乡镇城市的繁荣。从这些地区的乡镇企业集群情况来看,都是围绕城镇在发展,因此,可以说,城镇建设的发展也为乡镇企业的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1.4有利于提高农业人员素质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除了城乡在各种资源上的差距,人口素质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镇建设的展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或者工业生产,这些全新的工作对于农业人员视野的扩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收入。农业人员在工作中学习技能并且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少进入城镇的农业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年青人,在接触到新的工作和生活以后,通过工作的磨练,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不管最后是选择在城市中生活,还是选择重返农村,对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能力都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高,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1.5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是由各个农村家庭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分别进行,这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在一定历史时期调动了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任用,但是到了新时期,其弊病也开始显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农业现代化与家庭生产之间的矛盾。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依据现代化的管理及生产设备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而当前我国农村家庭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我国农业人口长期依赖于以家庭为单位,采取低效率的方法来开展农业生产,势必会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止步不前,城镇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机会。城镇建设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可以为农业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这些岗位相比农业生产在收入上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对于农业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促进农业人口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向新的就业岗位转移,同时,因为农业人口转移而闲置的大量耕地,恰好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必须的生产资料。因此,从整体上看城镇建设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于促进农村建设和消费也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农业人口可以从到城镇务工中获取报酬;另一方面,农业人口还能够从耕地的租赁当中获取收益,在客观上大幅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

  1.6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和第二产业为基础,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还比较大,第二产业在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因此,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伴随我国工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参加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幅减少,全国城镇人口总的来看呈集中趋势。这些变化为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城镇人口大规模集中,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机会;二是农业人口流入城镇后收入的增加,为现代服务产业增加了消费群体。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因势利导,营造好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第三产业,逐步培育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及相应的配套链条,建设金融支持体系,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使第三产业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质的提升和跨越式的发展。

  1.7有利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整体进步,农村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收入持续增加,综合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村中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比比皆是,农业土地的闲置和浪费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农村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并不能产生长期效果。因为不少问题是由于部分农业地区的贫穷和落后而派生的,如果没有改变农业人口贫困的现状,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这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有利:一是城镇建设可以增加农业人口收入,可以促进农业人口加速向城镇集中,从而使一部分农业人口的住宅在城镇中得到解决,减少了农村土地的占用;二是农业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加强,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的农业人员会从更为长远和有利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主观上增强了环境保护的动力。

  1.8有利于实现城乡互动式发展

  我国城乡二元化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坚持城乡统筹,积极构建以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共同发展的平台,成为新时期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城镇建设的同时,由政府主导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促进城乡互动式发展:一是将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国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的互联网、电话等通讯设施的普及和应用,以互联网为骨干建立起城乡信息交流和沟通平台,破除地域上的限制,加强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二是建立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物流运输网络,壮大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围绕城镇服务,建立农业产业生产服务网络;三是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平台,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利用互联网、文化下乡等渠道,大力开展城乡文化交流,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实现精神文明成果的共享,促进城乡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2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1耕地和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凸现的主要问题是对耕地和环境的破坏问题。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方在城镇化建设初期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片面地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的房屋、道路的建设,大肆拆迁和占用耕地,兴建街道和住房,对于城市必备的水、电、气等公共资源缺乏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必须具备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缺乏规划和建设,导致建起的城镇出现诸多环保问题。我国政府在近年来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农村耕地的保护划定了18亿亩的红线,切实进行了加强。同时,从以后,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建筑规划审批过程中,需要进行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这些措施充分说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城镇建设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已在实践中采取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2.2部分地区规划不合理,建设严重滞后

  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由于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逾千个,在城镇化建设中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非常常见,各个地区规划不合理的现象也很普遍,有的地区由于资金雄厚,并且当地政府领导眼界开阔,所以从规划到建设均能考虑得很充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都不错,但是有的地区本身就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加之对城镇化建设又缺乏科学认识,其建设规划不是太超前就是太滞后,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还经常出现公共设施建设粗制滥造以及建设停滞等情况。

  3对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对于城镇化建设,建议各地政府下狠功夫对实践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城镇建设的各种条件,包括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城市资源的承受极限等,避免盲目扩张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浪费。(2)在城镇化建设中,建议各地政府作为主导者,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认证,充分权衡利弊,实行集体决策。(3)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议政府重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地区要给予不同金额的资金补助,同时,还要加强对民间资金的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4)从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出发,建议政府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视和保护,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同时,还要着力抓好城镇建设中的水、电、气、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的建设。

  4结语

  我国城镇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利大于弊,各地政府如果能够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并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城镇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机会,就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晏超军.试论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品牌,2015(9).

  [2]刘嘉伟.试论当代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J].北极光,2016(4).

  [3]高峰.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视野,2014(15).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村经济的论文范例

349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