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体育经济理论论文

体育经济理论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体育经济理论论文

  体育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分支,依据经济学原理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运行规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体育经济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体育经济理论论文篇1

  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研究

  摘要:当今是体验经济时代,休闲体育符合体验经济的特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休闲体育的体验动力,得出可体验是提高休闲体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并分析休闲体育隐性需求体验式开发,以期为休闲体育的发展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体验经济 休闲体育 隐性需求

  上个世纪末,美国俄亥俄奥罗拉战略地平线LLP公司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哈佛商业周刊》发表一篇题为《体验经济时代来临》的文章,宣布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Ⅲ。传统的产品与产业模式在新的体验经济时代呈现出多元生动的崭新格局,而这正是源于消费者的自我主张消费的全新变化和要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是影响商业变革的导火索。现代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的枢纽在于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品牌定位的前提,也是基于目标消费者的分层。引导消费需求,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空间,是消费者细分的关键。挖掘消费者隐性需求,创造客户需求,是营销的本质。

  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可能,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休闲体育符合体验经济的特性。在体验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正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大好时机。

  1 休闲体育的概念

  对于休闲体育的定义,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作者比较认同于可红、钱宏颖的观点。他们在《休闲体育基础理论》一书中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良好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2 休闲体育的体验动力分析

  为了消除现代社会高速度、快节奏所带来的强大压力,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小家门,脱离狭小空间的束缚,参与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运动,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侧面考察人类休闲体育需求的动力源泉。

  2.1 休闲体育深层吻合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情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宇宙、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千年沉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情结,认为人与自然本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传统的养生观、健身术强调通过身心兼修达到个人修养和内心的醒悟,以求形成知与行、内与外、灵与肉之间关系的和谐,体验“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提升人的精神意境。休闲体育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使人从高楼大厦中走出来、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解脱出来,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溪边垂钓、丛林穿越……,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人带来的快乐。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后世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休闲体育运动中与自然交融,使人胸襟开阔、淡泊明志,赋予生命以真、善、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 休闲体育实现了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转换和互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让人颇感头痛。人们更有一种离开嘈杂市井生活、重返田园生活的意愿。人们愿意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美丽的风光,愉悦健康的身心,感悟人生的哲理。尽管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无限的向往,但人的文化性需求使人只能在大自然中短暂停留、旅游观光,而不能久居,明知城市拥挤和污染,却依然选择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工作与生活。休闲体育使人从文化环境的压力之下解脱出来,卸去社会的面具,抛弃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与慵懒,返璞归真,与自然共存,充分体会人性的回归,检验人的智力与体能。因此,可以说休闲体育不仅实现了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转换和互补,而且实现了人的文化性与自然性的契合统一。

  2.3 休闲体育符合人们追求快乐的需求取向

  快乐是人的天性,快乐是人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后通过中枢兴奋的心理机制反应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的本能追求。为了追求快乐的人生,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快乐性需求所追求的是从产品的消费中获得愉悦,所以快乐性需求与消费过程联系紧密,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也更容易体验到快乐。休闲体育倡导的是自然、健康、自由、快乐的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参与者可以实现幻想和满足情感上的需要。如在蹦极的惊恐尖叫中也含有快乐。迪斯尼乐园的成功就在于“制造快乐”并经营快乐。消费者的快乐性需求为休闲体育项目的营销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 体验是提高休闲体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1 体验能够改变参与者的休闲偏好

  体验重在让参与者去参与、去体验。也就是说通过引导人们参与某项休闲运动来改变他们的休闲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休闲偏好。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不会喜欢户外运动,可是一旦有机会参与一次,会发现户外运动很有价值,并且也喜欢上并很乐意参加这类运动。休闲体育实施体验活动可以改变参与者的休闲偏好。

  3.2 体验能够引发示范效应

  楚王好细腰的寓言出自《墨子》,讲的是楚灵王喜欢身材苗条、腰纤细的宫女。众宫女为了得到楚灵王的宠爱而纷纷节食,结果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这就是楚王好细腰的示范效应。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引发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休闲体育运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当代精英阶层的休闲体育倾向也同样具有示范效应。因此,休闲体育实施体验活动对参与者需求具有可诱导性。

  3.3 体验能够引发攀比效应

  就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来说,一个人的需求也会取决于别人的需求。尤其是,已经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其他人的数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需求,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连带外部效应。攀比效应就是其中的一种。攀比效应往往与流行和新潮联系紧密,休闲体育属于时尚运动,体验活动可借助攀比效应来引导人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   3.4 体验符合亲眼所见原则

  亲眼所见原则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的戏剧手法,这就是亲眼目睹的说服力,能为相信的事情找到证据。《圣经》里讲述了一个名叫多马的耶稣门徒的故事:耶稣死而复活后去看望他的几个门徒,而当时多马没有在场。多马从外边回来后,其他门徒告诉他说耶稣刚刚来过。多马不相信,说:我不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手指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过了八日,耶稣再次来看望门徒,多马也在。耶稣对他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多马伸手摸后就信了。通过亲眼目睹的说服力和真实的细节,人们开始相信以前只是传言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是“怀疑的多马”,高消费领域必须向消费者证明其产品的优点。休闲体育属于消费层次较高的消费,有些休闲体育项目还只是精英阶层参与,还没有普及到大众,许多人只是听说而没有参加过。休闲体育体验式活动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消除人们的疑虑,在个人条件成熟时人们就会积极参与。

  3.5 体验可以引导消费者科学健身

  参与休闲体育的好处是它不仅能健康,还能带来社会效益。然而于2009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科学健身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国人对于体育健身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存在着健身随意性大、健身效果不明显、健身伤害等问题,未来全民健身活动离不开科学指导。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亚洲运动和体育科学学会执行委员杨则宜教授表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算不上是科学健身,未能从体育锻炼中真正受益。实际上健身是有很多学问的,比如健身姿势、健身方法、营养补给都要讲究科学。实现科学健身,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密切配合,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动全民健身。要提倡科学运动,指导人们根据四季气候,选择安排合理的锻炼方法。体验式营销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处方的制定、再到运动环境的设计、运动现场的体验服务到健身技术指导,一切都围绕着参与者来进行。因此,可以说运动体验是体育企业实施客户开发的必要途径,是倡导全民健身的必然要求。

  4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体验式开发

  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包括人们能看得见的显性需求和不能直接看见的隐性需求,显性需求是由消费者隐性需求显化而来。隐性需求需要企业采用恰当的营销方式挖掘出来。企业采用体验营销模式提供环境与服务供人们参与休闲体育体验活动,使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其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得到激发并显化。一次参与休闲体育体验运动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新的感受,多次参与休闲体育体验运动可以形成其休闲体育偏好。因此,开展运动体验活动是开发民众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必要手段。

  4.1 隐性需求是消费者需求分析的核心

  消费者的隐性需求是模糊的,需要洞察并开发出来。在《圣经》创世纪里,夏娃受到蛇的引诱,不顾上帝的告诫,偷吃禁果而被上帝发现,受到惩罚遭受生育和劳作之苦。在这个故事里,夏娃尚未产生“罪恶”念头,而蛇循序诱劝,一步步把夏娃引向堕落。这个故事说明蛇在运筹帷幄之中,使用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主动性的策略,诱引并挖掘出了夏娃的隐性需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过:钻头制造商或许认为顾客需要的是钻头,但是顾客真正需要的是钻出的洞。当钻头还无法提供给顾客满意的“洞”的时候,无论钻头装饰得如何豪华,打磨得如何精细,价格如何的低廉,真正需要“钻出的洞”的消费者对此会没有任何的兴趣,而宁可为了得到“钻出的洞”去购买不豪华、不精细、价格高的钻头。现在市场上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就是因为很多企业重视消费者的显性需求,而忽视了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可见,隐性需求是消费者需求分析的核心,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隐性需求的挖掘是营销的创造,主动创造引发人需求的动因以及创造满足需求的环境,创造新的价值空间,领导着营销变革的方向,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操作性。

  4.2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流程

  对于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首先要组建一支充满激情、具有创新精神、对市场有高度洞察力、能够吃苦耐劳、同舟共济的优秀团队。其次要研究确立休闲体育项目的发展方向。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流程可分为市场机会分析、确立挖掘目标、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项目与服务平台、可行性分析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起点是参与者需求识别,主要是基于休闲体育市场变化趋势和参与者需求变化的把握。对识别出的隐性需求要素进行市场机会分析,找出可以被市场接受并有一定市场需求空间的可转化要素。然后区分参与者的隐性需求强度,按隐性需求的强度确立挖掘目标。接着对确立的挖掘目标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后,进入休闲体育项目与服务平台,最后对挖掘出的隐性需求信息进行技术、营销等可行性分析,从而对所选择的隐性需求进行项目开发和市场营销。

  4.3 参与者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方法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可以提高休闲体育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人们从了解到参与到喜欢运动,不仅能在运动中健身,还解决了吸引人参加健身运动的动力问题;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还可以把握休闲体育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需求是隐藏在所有消费者心里的,当他们表现为市场行为后就是现实的需求了,于是便达成了市场中购买行为的发生。要达成市场中购买行为的发生,就要把潜在参与者有支付能力的休闲体育消费需求引出来,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供给人手,用供给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去创造需求,各类体育企业都要做好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在服务营销、服务创新和服务品质上下功夫,策划卖点,吸引消费;二是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要有启动体育消费的视角和意识,把引导和激励体育消费作为实施计划的出发点和内在目标,使这项利国利民的计划既成为国民体质建设工程,又成为启动国民体育消费的系统工程。

  对民众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要从休闲体育的体验特性出发,重视服务创新;从休闲体育的供给出发,重视营销模式的创新。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说“上兵伐谋”,意为最高的兵法在于谋略。“心战为上,兵站为下”。对于营销而言,关键在于抓住参与者的心。休闲体育需求的开发,消费者导向是关键,其中最大挑战就在于了解参与者的隐性需求。

  参与者隐性需求不能凭空臆想得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挖掘:

  4.3.1 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

  俗话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消费者隐性需求不能闭门造车,要在分析消费者过去和现在需求的基础上挖掘其隐性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掌握传统的市场调查技术,而且要具备正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市场调研范围一定要广泛,研究要有深度,要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透过参与者的需求发现其隐性需求。

  4.3.2 观察

  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肢体语言和其它细微的姿态,能够抓住参与者隐性需求的一些线索。

  4.3.3 谈话

  与参与者进行交谈或讨论。这种方法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询问与参与者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参与者的信息,但不容易得到其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通过其留下的联系方式联系参与者。

  4.3.4 在体验环境下进行参与者心理调查

  在体验环境下进行调查,可以在参与者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跟随、观察并询问他们对运动项目、服务的想法,以获得有用的信息。还要鼓励参与者想象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从他们的想法中受到启发,不断创新运动项目和服务。

  在进行参与者需求挖掘的过程中,要从参与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洞察参与者的需求;要学会做参与者的顾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还要强化对参与者的需求管理,以便下一步提供更好的服务。

  5 结语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要以营销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从参与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运动体验活动中,不断挖掘参与者的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并使之显化,使参与者在多次参与休闲体育体验运动后形成休闲体育偏好。只有这样,休闲体育运动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体育经济理论论文篇2

  体育经济的理论定位及机制探索

  摘 要:体育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分支,依据经济学原理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运行规律,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应置于经济学的背景下展开。作为体育产业核心的体育竞赛业,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才能展现其活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 体育产业 体育竞赛业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非常迅猛,被誉为“朝阳产业”。以体育用品业为例,体育用品市场自2000年起,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42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62亿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内拉动我国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在30亿美元,而间接收入约在54亿美元左右。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能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育经济的升温也掀起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热潮,在体育学界,体育经济学更是一个新鲜时髦的研究领域。体育学者纷纷投身体育经济研究,体育学院纷纷设立体育经济专业。热闹之余,冷静思考一番,到底应该如何定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理想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都是亟需认真分辨的根本性问题。

  二、体育经济学何以定位

  体育经济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体育经济学所要承担的研究任务。体育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学还不成熟,还远远滞后于体育经济的实践步伐,还要更多地引进和借鉴欧美体育经济学的理论。表面上,体育经济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体育学下的一个学科专业,这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然。

  1.属性定位。

  明确学科属性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我们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关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大概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体育学的属性,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属性,一种是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其实,我们从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即可分辨它的学科属性。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原理,无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都属经济学范畴;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有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产品、体育供求、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固有课题,与体育学没有根本的关联。体育学基本的研究领域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

  由此,我们即可明确体育经济学具有的经济学属性,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只是一种阐释经济学原理的特例。所以,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体育学是不准确的。我们注意到,国内外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外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经济学问题,即研究的是经济学问题,只是利用体育领域中的现象来注释和阐释而已;而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研究思路是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种区别的本质还在于:在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期,国内的研究思路对于发现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而如果深入、发展下去,国外体育经济学研究思路将能够体现一定的优越性。我们认为将体育经济研究纳入经济学科的研究体系或真正进入其相关研究领域范畴,将是揭示经济、体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体育经济学的经济学科属性角度入手,可以比较合理地确立体育经济的研究思路,从而构建和完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体育经济学阐述的一定是经济学理论,只是将体育作为生动具体的例子加以运用,而非一个讨论经济学的体育理论。

  2.研究定位。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自1985年于光远在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提出要研究体育运动的经济问题,正式提出了体育经济学的概念。其后,体育界学者首先开始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经济学专著《体育经济学》。本来,体育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体育经济学长期落户在体育学,倒是个尴尬的局面。“目前的现状是,在经济学这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中,却没有体育经济学的一席之地。在其中经济学45个二级学科共166个三级学科中没有体育经济学科的影子”。体育经济学创立之初,体育学界的积极性最高,因为体育学者对于体育领域的经济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和迫切的研究要求,而经济学界未必会产生共振。所以体育经济学能够首先在体育学界发展起来。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由于总体思路和知识结构的偏差,体育经济学也达到了一个发展瓶颈。实际上,体育学者研究体育经济学还是力不从心的。毕竟术业有专攻,体育学和体育经济学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体育经济学的体育学者多数并非是经济学的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那种急功近利的研习虽然能够短期奏效,但很难达成深厚的经济学素养。体育学界研究体育经济学还有个弊端,就是很难改变体育为主的观念,容易把经济学原理当作是解决体育经济问题的手段,这对于体育经济学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为此,将体育经济学还位于经济学领域,不论是研究的人员还是总体思路都以经济学作为出发点和落着点,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完善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定位。

  由于体育经济学的兴起,许多体育院系也纷纷设立体育经济学专业。然而,体育院系到底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呢?与体育经济学情形类似,与体育新闻、体育传播等也是体育学的时髦专业,但是它们与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完全不同。如上文所述,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是经济学,体育学和经济学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体育经济学涉及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体育学院培养体育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师资则成了大问题。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其体育经济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导论、体育公关与语言艺术、高等数学、经济法、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运动项目市场运作分析等,共16门”。显而易见,这些课程与体育学基本没有关系,体育学者很难胜任。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要么体育学者自学或进修经济学理论,要么聘请经济学专业人士来担当此任。但这些做法都不是理想的模式。专业师资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乐观。很显然,由体育院系培养的经济类毕业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更青睐财经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兴旺,已经有些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开始设立体育经济专业,这种由办学模式对于完善体育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倒是一个好的开端。

  三、体育产业何以有效运行

  作为体育经济的主要领域,体育产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体育经济研究的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就是指“生产和经营体育商品的企业集合体”。它包括多种行业,比如体育竞赛业、体育健身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场馆业、体育中介业、体育传媒业等。其中,体育竞赛业和体育健身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真正地体现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虽然达到一定的规模,当下的中国体育产业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1.现状不容乐观。

  体育产业经过30来年的发展,较之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然而,中国体育产业还没有在核心产业上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体育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体育产业对GDP的功效率还很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大户是体育用品业,而它只是提供体育物质产品的外围产业,并不是提供体育专门服务的核心产业。过分依赖外围产业会导致体育产业结构失衡。欧美发达品牌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把生产基地纷纷设在中国,中国现在好比是世界体育用品的代工厂,虽然总量可观但利润有限。中国本土的运动品牌虽然有长足进步但是与欧美大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体育用品业虽然产值巨大,但是主要也是为人打工。何况,它本来也不是体育核心产业。而在体育竞赛业这个体育产业的核心行业,国内联赛与欧美发达联赛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其无论是竞赛水平还是产业运作模式都是国内联赛无法企及的。我们熟知的美国的NBA、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它们每年的电视转播收入动辄就是几亿美元,更不用说球员转会、广告代言等商业运作所带来的收益了。当然,这些与欧美100多年的体育竞赛的运作历史,以及成熟和规范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都直接相关。反观国内体育竞赛业,既没有深厚的体育竞赛文化,也没有合理有效的竞赛管理制度作为保障,难免落后于人。

  2.体制束缚发展。

  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是在举国体制的模式下运作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常抓不放也影响了体育竞赛业的快速发展和有序运作。我国的职业联赛是由各个项目的协会负责组织与管理,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直接领导,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协会负责全面开发各项职业赛事运作。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事权不明、管办不分也就成了束缚体育竞赛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以中超联赛为例,表面上中超联赛实行了俱乐部制,但是,俱乐部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化职业俱乐部,还要受制于政府的职能部门,一切工作服从国家队,一切权利收归国有。中国足协和足球管理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方面,对足球运动员负有全面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在职业足球市场开发运作过程中又进行经营。所以,足球管理中心扮演了“官、商、民”三位一体的角色,它既办联赛又管联赛,还是仲裁者,这几乎是计划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翻版。可想而知,在这种体制下,缺乏有效的监督、有序的运作、公平的竞争,难免滋生假球、黑哨等腐败行为。因此,运行体制不改,中国体育竞赛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

  3.理想运作模式。

  在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训练竞赛全部由国家包办,虽省心省力但也失去了自主的权利。国家为运动员的培养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当然有权利要求运动员服从管理为国效力了。这种由国家独资的培养模式虽然成效辉煌,但却是不计成本的,管理模式也是僵化的,这对于职业联赛的制约非常明显。现有体制下,运动员的成功不可能脱离国家体育系统。像丁俊晖那样完全自费自主而达到顶级职业选手的情况还不多见,但是也为竞技体育运作模式多元化的设想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可以设想,如果在体育竞赛业中也全面实行真正的俱乐部体制,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各项目联赛,完全放手让市场机制来调节体育竞赛业的资源配置,除去人为操控的隐患,实行事权分明、管办分开,则不失为体育竞赛业的一个理想运作体制。韩国和日本在南非世界杯上的上佳表现,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和欧美强队抗衡,这根本上得益于他们国内联赛的不断完善。纵观世界足球强国,健康有序的联赛体制是保持高水平足球实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欧美发达联赛体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赶超的目标,日本和韩国的联赛体制也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样板。诚然,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体育竞赛业要想完全实行市场机制,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牵涉面很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心。然而,现实的难度并不能泯灭我们对理想的诉求。

  四、结语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体育经济蓬勃发展,体育产业方兴未艾,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体育经济的实践蹒跚地走在前面,体育经济的理论正急速追赶。体育经济学虽冠以体育的名号,但并不属体育学固有研究范畴。体育经济学应回归经济学领域,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建设离不开经济学界的有效介入和真心参与。体育学界不必好高骛远、见异思迁,把握好自身的分内之事才是根本。体育产业是体育经济的主要领域,其核心产业非体育竞赛业和体育健身业莫属,而体育竞赛业更是核心之核心。目前我国体育竞赛业的状况实在令人堪忧,此时恰逢中国足坛的扫赌打黑风暴,更让人牵挂和忧心中国职业联赛的未来。欧美以成熟规范的联赛机制展现出的超高的竞赛水平和完善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日本韩国借助国内足球联赛的有序开展,表现出的足球实力强劲的发展势头,无不为中国职业联赛的走向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张海潮主编.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白光斌.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9(1)

  3.骆秉全编著.体育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子朴.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刍议.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周良君,陈小英,梁少霞.美国、德国与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经济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

  6.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8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