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 >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

  在现阶段,环境问题是世界上公认的热点问题,人们一直都在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相反地,人口的膨胀,掠夺挥霍式的生产方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时无刻不在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人类安全与健康问题,是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环境变化,本文主要从大气组成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全球化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同时提及了我国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字: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化

  一、全球环境变化

  随着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上述环境变化的各个方面不仅加剧了空气、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而且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大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就业竞争的压力、贫富差距等,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并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和疾病谱的明显改变等一系列安全与健康问题。目前,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搞清楚全球环境变化的机制、各种变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淡水资源、食物生产系统改变以及城市化等问题从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图为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途径)

  二、全球大气组成改变及其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预计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其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且以间接影响为主。

  对人类和其他动物而言,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抑制;增加严重晒斑、白内障和表皮损害的发病率;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导致皮肤癌。臭氧层臭氧每减少1%,皮肤接触到紫外线辐射量就会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要增加4%⑵。UV辐射对粮食作物和海洋浮游植物产生不利影响,会破坏食物链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UVB辐射在低空大气层的增加会催化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产生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物,从而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大气成分变化对健康的另一重要影响就是臭氧层破坏使人类紫外线辐射暴。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健康问题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范围从改变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到对不同尺度地球生态系统改变等多个方面,往往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消逝,特别是生境的消逝,分裂和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首先考虑的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健康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维持生命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保护生命健康和确保生命对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具有恢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许多品种都来自野生物种,生物多样性还是医药的源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大量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化学物质和基因,会导致大量未被利用的物种失去潜在利用价值;

  其次,从生态系统水平上说,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以及清除污染、美化环境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⑶,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第三,生物多样性通过作为传染病媒介的宿主或者带菌者的竞争来影响人类健康。

  同时我们还应关注、了解和评价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长远来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使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为人类提供必需品和服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分裂,并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改变引起的健康后果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健康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其他组分变化进而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类健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导致的森林退化和传染病的宿主和带菌者的生境的破坏,会影响多种传染病(虫媒疾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吸血虫病等)的传播和分布规律,威胁人类健康,其影响程度和规模既与生态系统中群落种类的组成和丰度密切关联,也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人口有关。土地利用方式还可以通过人为地改变生态系统中的水质水量影响人类健康。20世纪最后的25年,人类、野生生物、家畜、作物、森林和海洋生物的新型传染病和已有传染病的再次发生都与全球环境和社会变化有关,特别是它们的有效结合为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森林的砍伐和气候变化,宿主生物或者昆虫媒介的密度、分布、种群变化及其生态相互作用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城市化与健康

  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好的工作、教育、文化和医疗保障, 对人类健康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 各大洲都出现了大量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贫穷、环境退化和无法满足的人口需求, 带来了拥挤、大气污染、水资源的缺乏、三废处置问题、传染病的流行、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故的增加、贫困、失业、城市热岛效应等众多问题, 这无疑给人口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贫困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使该类人群成为健康弱势群体, 健康状况较差。此外, 城市工业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城市人口的健康保障是很大的挑战, 给健康、环境、住房、能源、交通困、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五、全球化与健康

  贸易、市场、投资的全球化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国际贸易与疾病传播的关系早在14世纪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化在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旅行、移民和人口状况、食物安全、环境退化和消费模式、技术和传媒交流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又进而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全球化无疑为健康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比如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资讯以及资金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粮食及其他商品的全球贸易自由化也为保障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提供了基础。但是全球化给人类健康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

  首先, 一些有害商品的全球化流通给健康带来了影响, 比如香烟、酒精饮品、武器、毒品等合法和非法商品的全球流通, 固体和化学废弃物的跨国转移;

  其次, 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失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难度加大, 成本提高;

  第三,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所进行的国际性的制药业、采矿业和森林采伐业有可能导致一些具有医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化学物质和基因的丧失;

  第四, 农产品的全球流通可能会导致物种人侵, 改变作物的生物化学性质及病虫害和病菌的行为方式。

  此外, 全球化还导致了疾病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疾病预防和控制难度的加大。如白纹伊蚊一叩自20世纪80年代从亚洲通过旧轮胎传人美国后, 便在美国定居、繁殖, 并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至今白纹伊蚊已扩散到美国的25个州⑷。上海检验检疫局的检疫人员从人境集装箱货物中捕获国内尚未有的巨蟑螂,从美国的废纸中截获伏蝇。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在人境旅游者的行李中捕获了美国小家鼠等。

  六、我国面临环境变化与健康安全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既有现代化大都市又有广大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大国, 人口众多, 环境压力大, 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多种环境健康问题, 显现出农业社会, 工业化社会初、中、后期的各类污染和生态问题, 既有严重的原生环境问题, 又叠加了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最近几十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相互作用,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复杂。

  我国因原生环境元素异常所致地方病的危害依然广泛存在, 一些疾病因生态退化和环境变化甚至呈现恶化的趋势。地方性砷中毒已由新疆、台湾扩展到陕西、山西、吉林、内蒙古和贵州等省。这些地方病中, 除克山病、大骨节病明显得到控制外, 碘缺乏病的威胁仍较广泛, 地方性氟中毒尚未得到控制, 砷中毒则明显呈上升态势。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水污染问题, 使人们不得不开发和利用一些备用的或者质量较差的水资源, 导致水媒传播疾病的增多, 分布在长江以北、长白山以西的广大区域内高氟水源的饮用, 导致饮水型氟中毒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且引起营养元素缺乏性疾病的发生。我国作为燃煤大国, 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 因此酸雨污染在我国广泛存在,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并由北向南逐渐加重, 西南地区最为严重。酸雨的增加,首先,损害农作物和森林, 使农作物品质下降, 影响森林生长;其次,损害耕地, 增加土壤酸度,破坏植物根系, 使土壤中营养元素流失, 导致土壤贫瘠化;第三, 酸雨使湖泊酸化, 改变水生生态系统, 引起水生生物死亡;第四, 酸雨腐蚀金属设备和建筑物、雕塑, 破坏古迹⑸。此外,城市开发、工业建设一方面是新的环境污染的诱导因素, 另一方面占用大量耕地资源, 使我国本来就紧缺的耕地资源更加紧张, 给我国的食物安全造成巨大压力。同时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 也引起一系列问题。

  七、结语

  伴随着科学的进步, 人类的发展, 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出现, 人类健康也因此受到了重大影响, 如何克服这些消极的影响,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我们应根据已有的成果, 本着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总结, 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不断繁荣。

  全球环境变化是一个多尺度、多维的复杂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 因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全球环境变化采取积极响应措施, 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减少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 控制地方性疾病的流行, 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城市化过程中保障人民健康是我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⑴金振民.1997.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科学面临的新任务.地质科技情报,16(S1):1-8.

  ⑵彭少麟.1997.全球环境变化现象及其效应.生态科学,16(2):1-8.

  ⑶武正军.1995.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及保护对策初探.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⑷吕志平. 潘德观媒介生物与国际交通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4.10(2):73~75.

  ⑸张峰.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对策上海化工.2005.30(2):1~6.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二: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

  摘 要: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也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但这种气候的变化势必会将我们人类引向灭亡的道路,有人说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人类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的破坏环境,例如将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这些都使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虽然现在人类已经重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在想各种方法去补救,但这会不会太晚了和人类所实施的方法是可以做到,可以有效呢?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气候与人类活动, 气候灾害,人类与气候,全球变暖

  一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气候的自然变化为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及生物圈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大气圈是整个气候系统的温度计,是气候变化的表征。内在因素:大气成分、地形、植被、冰雪覆盖面的变动,大气与海海洋的交互作用,大气、生物圈、陆地之间的交互作用,甚至云量的多寡及分布,都造成大气环流的变动。外在因素:太阳辐射量的改变、火山爆发、板块飘移、地形变动人类:人类的活动曾改变区域气候,也曾因为气候变动发生浩劫。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更大

  二 全球气温的变化

  (一)变化趋势

  (二)认识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六氟化硫(SF6)、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

  全球气温升高现象,此现象即为「温室效应」大气吸收来自地球表面所释放之长波辐射,再反射回地面,借着此种自然的温室效应,维持地表之温度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快速成长,所制造之化学品及产生之空气污染,快速改变大气结构。其中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后所产生之CO2气体,大量排放进入大气后,造成人为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逐渐增加。

  温室效应牵动地球不正常之气候变迁,对于整个生态环境(包括地球、海洋与人类的经济、社会等)及全球气候产生可预见之冲击:极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较低洼之沿海陆地全球气候变迁,导致不正常暴雨及干旱现象沙漠化现象扩大,生态体系改变,冲击农林渔牧、社经活动及全球生存环境等。

  1.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极地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啸,城市岛屿被淹没的大灾难,科学家预测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则于西元2100年时,地表温度将较目前增加l℃至3.5℃,届时海平面将上升15至95公分,淹没无数的岛屿和城市。

  2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由于全球气温上升,所以使一些高纬度的地区和国家有了适合农作物生产的温度,使他们的粮食产量上升。

  不利影响:同样也是因为全球气温上升,使一些低纬度的地区常年闹干旱,使其粮食产量下降。 产量下降。

  3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气温升高,使蒸发增强,导致降水量和其分布区域极不平均,所以有水资源不稳定和供给矛盾的现象出现。

  三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

  (一)臭氧层破坏:

  平流层中有90%的臭氧,吸收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紫外线(UV-B),日常生活和工业制程中使用的数种人造化学品,却在释放后飘到高空侵蚀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的损耗因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如氟氯碳化物(CFCs,俗称氟里昂)和含海龙(Halons),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导致臭氧洞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

  臭氧层破坏时,造成全球性的气候变迁: 全球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海平面持续上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速度改变;而且具危险性的昆虫或动物迁移;扩展加速病媒蚊传染病的发生;还会频繁的造成洪水、旱灾或是热浪发生。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也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将对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导致免疫系统降低、增高白内障及皮肤癌的罹患率、抑制植物的生长、加速建筑物等材料老化、破坏水中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

  (二)大陆沙尘暴 指强风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恶化的沙尘天气,是干旱与沙漠化气候环境的产物,造成能见度降低及空气品质不良等负面影响能见度低于1公里者称「沙尘暴」,强烈沙尘暴能见度小于50公尺,俗称黑风,每年的冬末及春季,大陆北方地区经常会发生沙尘暴,扬起的沙尘多半随高空西风带向东传送,进而影响日本、韩国等地近年来因为大陆地区沙漠化情形日益严重,再加上全球气候变迁导致干旱、降雨分配不均等因素影响下,大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及强度都有增加之趋势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老年人、小孩或是患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之民众

  (三)圣婴现象

  赤道中东太平洋区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偏高连续6个月超过0.5℃,就称为一次圣婴现象。这种海水温度增高的情形,从东太平洋到西太平洋绵延数千公里,其直接影响范围遍及所有太平洋沿岸地区,更造成全球气候异常。主要特征:东、西太平洋两边海水温度的改变,而当海温变化呈现东高西低时,伴随的气压变化则为西高东低;若海温变化为东低西高,气压则会出现西低东高的改变 。「圣婴」现象出现时,会造成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影响洋流的正常流动,进而造成海中浮游生物数量改变,于是鱼群聚集数量减少,海鸟出现之数量亦锐减,对海洋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四)亚洲褐云

  南亚地区上空主要由生质能焚烧及工业排放所造成厚达3公里的霾云,由灰烬、煤烟、酸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的悬浮微粒所组成

  成因:人为因素:占80%,使用牛粪或木柴作为燃料的低效能炉灶、烧毁农业废弃物、焚林清地以取得土地及家庭炊烟等传统污染源,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高度污染的工业等所造成。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亚洲褐云」的盛行季节。亚洲落后开发中国家大量使用原始燃料,且缺乏适当的污染防制措施,以致空气污染物未经处理即排放至大气中无论是对区域气候、降雨、农业、及人体健康,均有负面且显著的影响 ,对于人体及健康之冲击:剧烈改变降雨型态、损害农作物、森林及造成酸雨之外,危及人类的呼吸系统健康 ;对于气候之冲击:亚洲尘霾会降低太阳光入射于地球表面之能量造成每年1至3月地面温度降低约0.5度,其效应约与温室效应造成之温度上升0.5度相当。对于水文之冲击:造成降雨量重新分布,部分地区增加20至40%,而其他地区则出现降低之现象;对于农业之冲击:尘霾同时也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量。产量减产约5至10%,影响生长季节。

  (五)酸雨 正式名称:酸性沉降

  湿沉降: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

  干沉降: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成因:自然物质:火山爆发喷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

  人为物质:工业化后,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CO、HC、SO2、NOX及悬浮固体物,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 。

  影响:造成土壤、岩石中的有毒金属元素溶解,使得鱼类大量死亡。

  河川酸化水质灌溉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将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

  湖泊酸化后,可能使生态系改变,甚至湖中生物死亡,生态系活动因而无法进行,最后变成死湖。 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刺激人类眼睛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 对温室效应的防治对策

  全球变暖的对策

  对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减少目前大气中的CO2。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太阳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其他还有利用化学反应来吸收CO2的办法,但在技术上都不成熟,经济上更难大规模实行。

  第二方面是适应。这是无论如何必须考虑的问题。例如,除了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工程技术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适应逐步变化的气候。日本北部因为夏季过凉,过去并不种植水稻,或者产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种,现在连最北的北海道不仅也能长水稻,而且产量还很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要能及早预测出气候变化趋势,适应对策是能够找到并顺利实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减CO2的排放量。这就是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共同签字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较原则,有待进一步具体化的意思)。公约要求在2000年发达国家应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准,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CO2的排放量。因为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的迅速升高,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造成的。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脱贫,要发展。发达国家有义务这样做。

  参考资料来源:

  1 《温室效应与环境》,2010年06月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 《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刘引鸽 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0-1出版

90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