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 > 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局和出路论文

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局和出路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局和出路论文

  光伏产业不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而且还具有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这导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局和出路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从2011年开始,由于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国内市场尚未启动等原因,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美欧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调查使得光伏产业存在的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和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等问题更加突出。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是粗放型扩张的发展模式,在低端环节竞争、政府介入过度和国内需求不足等。中国光伏产业必须加速启动国内市场,通过转变商业模式和加强产品应用,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了应对危机,光伏企业还应有序推进兼并整合、加快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要设立行业准入标准,完善光伏补贴政策,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政府补贴。

  【论文正文】

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局和出路

  1、光伏产业的困局。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以及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1。1 产能严重过剩。

  据欧盟能源研究中心(JRC)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实际产能达到63GW,产能过剩率约50%。由于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产能仍将严重过剩。我国产能增加是推动全球产能持续增长的主因,而产能过剩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薄弱甚至亏损。

  1。2 市场过度依赖外需据。

  2011年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90%出口海外,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15%,而欧盟市场占比约60%[1]。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为了保护国内企业,2012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在征收高额反补贴和反倾销税后,出口量明显下滑。

  2012年第二季度,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下降到287MW,同比下降了18。23%,较第一季度(766MW)下降了62。53%。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立案范围更广,包括了光伏产业几乎全部产品,其不利影响会更大。

  1。3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受产能过剩和国外多晶硅企业低价竞争策略影响,多晶硅市场价格快速下滑,致使我国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仍在维持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亏损较为严重。

  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净利润普遍由盈转亏,同比出现大幅下滑。

  2012年第一季度,在境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2013年3月,因无力偿还71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2、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的原因。

  2。1 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光伏产业不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而且还具有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这导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的电费、土地和投资等补贴模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破坏了市场规律,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高。

  2。2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放大了行业危机。

  国内光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的决策缺乏前瞻性,在风险来临时企业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期阶段,重规模、轻效益、好风险的扩张模式导致光伏企业的负债率超过90%,使得企业陷入借贷危机,加剧了经营风险。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超日太阳、向日葵等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企业激进扩张而风险管理失控等累积的内因。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吃紧。

  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旦有企业倒闭,将引发其他企业相继倒闭,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末兴起,但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并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但是光伏产业下游的发展极为缓慢,形成了与节能减排完全背离的“新能源出口、碳排放自留”现象。这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国际化道路,并且深受国际市场变动的牵制,存在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4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并且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过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的模式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虽然政府补贴直接给了光伏企业,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但并未有效地拉动光伏产品需求。另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光伏市场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3、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3。1 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光伏企业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适度降低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光伏市场还很狭小,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和其他边远地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意图快速释放国内需求市场,光伏企业也应该利用此次危机发展国内市场。2012年4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2012年金太阳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 709MW;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 100万k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 000万kW;国家电网在2012年10月26日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承诺免费提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服务,允许多余电力上网,并且全额收购多余电量。此项政策标志着光伏产业将逐渐由大型地面站建设转向独立、分布式工程。

  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中大型荒漠电站的装机占比为73。4%,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系统装机量,但是西部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客观上使电能直接在用户侧消纳成为可能,远比从西部荒漠向外输电更为经济,尤其是符合作为补充性能源定位的光伏电能属性。分布式发电市场容量和项目回报率均高于大型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示范项目是未来国内发展的重心,待分布式补贴细则出台后,行政力量的推动将促使国内分布式市场迅速崛起。

  3。2 适度多元化来降低风险。

  针对多元化的光伏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价格互补。

  1)拓宽产业链随着分布式光伏工程的增多,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来销售产品,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2)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薄膜电池、新概念电池等高性价比的高端光伏电池市场,从销售光伏面板和充电器为主,转为推出更多的光伏应用产品,如太阳能水泵、太阳能家庭供电设备等。

  3)经营模式的转变通过尝试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直接开通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网上零售[2]。

  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综合目标。

  3。3 转变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理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光伏租赁是美国光伏企业一种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以Solarcity、Sungevity为代表),可以为用户提供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通过收取客户的租赁费,在未来20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租赁模式创新贯穿融资、安装和运营环节,合理地顾及各方利益诉求。销售电价高于光伏发电成本、日照条件好、完善的政策配套和金融体系是租赁模式在美国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发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高,对发电设备生产商方面来说,原材料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的制造成本高昂;对电力生产终端太阳能发电厂或是独立的个体光伏发电系统用户来说,设备采购、安装、维护费用太高。利用变售为租的新商业模式可以解决下游企业的初次设备采购的成本,减弱电厂或系统使用客户的压力,先保证开工生产或使用,分期付款;同时形成配套的安装维护系统,费用依然可以分期付款,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举。

  以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同时利用应用创新拉动技术进步,实现双螺旋式的协调创新,最终化解光伏产业的发展瓶颈。

  1)在技术创新方面光伏企业应加强同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更经济、电能转换率更高和发电成本更低的光伏产品生产技术,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路。

  2)在应用创新方面加强应用创新,在新产业或新领域中寻找产品的新用途,从而提高效用[3]。许多光伏产品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家庭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来代替高额的远距离传输。但光伏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发电,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拓宽光伏发电的应用渠道,降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移动基站等产品的成本;或将光伏发电与其他营收方式相结合来降低发电成本,这种应用方式包括光伏发电与蔬菜大棚、制冷采暖、大型化工企业结合等。

  4、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4。1 加快转变光伏企业“走出去”方式。

  1)积极应诉,争取有利结果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斡旋,并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光伏企业应当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应诉,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对我方有利的结果。力争在诉讼过程中获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要从规模经济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不存在倾销的抗辩,在判决中争取获得不存在倾销、只存在轻微倾销或者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

  2)到海外设厂或投资海外光伏电站这是我国光伏企业短期内规避贸易壁垒,消化庞大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导致企业库存巨大,关闭产能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无奈选择。转移部分产能到海外,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短期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也可以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金额较高,因此投资海外光伏电站的收益率要高于国内;同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环节的利润率也高于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海外投资和运营光伏电站可以 更 好 地 树 立 光 伏 企 业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和形象[4]。

  3)转战新兴光伏市场每瓦光伏产品的单价已经从2007年的超过4美元下降到现在的0。6~0。8美元,大批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具备了使用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发展光伏产业的能力,中东、非洲和南美采购商开始涌现,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的新兴太阳能市场也在迅速崛起。新市场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美国、欧盟对光伏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并为此想方设法不断打压我国光伏企业;另一方面也给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应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太阳能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

  4。2 有序推进兼并整合。

  我国光伏行业经过萌芽、缓慢发展和迅猛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反思整合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仍在苦撑待变,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还未出现。但是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入,不少光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库存难以消化的问题,部分企业破产在所难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整合是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产能在吉瓦(GW)量级以上,企业主要以组件生产制造为主,并且都是民营企业,每家企业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市场整合中握有竞争优势。如若仅靠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则此过程势必漫长且残酷,即使胜出者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可能有损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特别是由于当前组件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普遍存在亏损,并且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配角,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

  4。3 加快技术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相当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上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各环节中所涉及的一些专用原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标准检测设备国产化水平很低。因此,光伏企业需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变单纯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力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应该重视研发平台的建设,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增加核心技术投入。

  依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同时,也很可能逐渐以度电补贴替代初装补贴模式。这就要求光伏产品组件在有限的安装面积内实现更多的电力稳定输出。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高效率、大功率和低衰减率的方向转变,这对光伏企业精细化经营、工艺升级、产品质量把控和高规格组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具体技术方面,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通过改进现有的制造工艺,设计新的电池结构、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还要积极发展各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提高电池效率。硅片企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单晶、准单晶上,争取在增加有限的成本下,较大幅度的提高电池效率。电池环节应关注开发高效电池技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结构电池包括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异质结电池和背面主栅电池等。

  5、完善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5。1 优化行业竞争环境。

  为避免光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必须优化光伏行业的环境。应当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维护光伏行业的发展秩序;加强行业的有效引导,规避产业风险。产业主管部门应规范光伏市场,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5]。

  作为《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若干意见》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硅棒、硅片、电池组件及薄膜太阳能等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能将要出台。准入条件将从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环保水平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量化数据,作为引导未来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硬性指标。未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将受到银行贷款、土地审批和环评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严控。在全行业引入准入标准,将加速光伏产业整合的步伐,并且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对光伏行业整体将产生长远以及积极的影响。

  5。2 完善光伏补贴政策。

  1)改进我国的补 贴政策。

  我 国应该 依据WTO反补贴规则,制定对有关行业地区或部门的法律或法规,使补贴有依据,更加公平合理。我国目前还有多种不规范的补贴类型或方式,其中一些与WTO反补贴规则相悖,或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误解与分歧。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应改变补贴方式,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

  2)转变补贴方式。

  为提高国家投入的经济性并使光伏发电投资者拥有合理回报,必须转变现有光伏补贴方式,逐渐将从产品销售、安装等供给端进行补贴,转向对光伏的应用端进行补贴。

  如“金太阳”工程发电项目应从“事前装机补贴”,即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进行的补贴,改为“事后度电补贴”,即根据实际发电量采取度电补贴的“先发电后结算”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从补贴发电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的差值,改为补贴用户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销售电价的差值;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从“最低价中标”模式,即通过竞标将合同授给要求最低补贴的企业,改为借鉴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的“低价中标次低价合同”模式,即在评标中出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但以投标中次低价确定为补贴额。

  6、结语。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面对光伏产业的危机,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拯救光伏产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31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