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国际贸易>

国贸方面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并且逐渐形成了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的发展势头,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也是促进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贸方面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贸方面毕业论文篇1

  谈我国进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之后,进出口企业必须同时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因此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胜从前。另外,当前无论是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是有关政策的变化,都使得进出口企业的日常经营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这些进出口企业和以前相比,所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越来越多。因此,通过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贸易风险及其对策进行研究,能够为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使他们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竞争的要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风险主要类型及其原因

  1.国家风险。所谓国家风险,是指进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由于进口国或者出口国宏观经济的调整或者政策的突然改变,给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经济损失的风险。通常说来,进出口双方国家的某一方发生战争、重大政治变化等都属于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的国家风险。此外,海关、国家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对进出口产品的认定态度也在这一范畴之类。

  国家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进出口企业与其贸易国之间存在较大的目标不一致,当双方的目标存在冲突时,这些冲突就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国际贸易中的国家风险;二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国发生政治危机、国家动乱、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突发情况,这些重大突发事件也可能造成国家风险;三是贸易国的经济状况出现较大调整、变化,比如外债水平、通货膨胀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都有可能引发国际贸易中的国家风险。

  2.汇率风险。从1973年以后,许多国家央行纷纷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国与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再固定于某一范围内,而且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如果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出现较大的波动或者十分频繁的波动,则有可能给两国之间以外币计价的进出口企业带来汇率风险。

  所谓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是指参与外贸活动的企业,由于汇率变动的随机性所带来的相对损益。通常来讲,汇率风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进行外汇买卖时的汇率风险,也可称为外汇买卖风险;二是会计处理时的汇率风险,又可称为计价风险;三是交易结算时的汇率风险。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对其国际贸易活动带来风险的汇率风险主要属于交易结算时的汇率风险。有可能面临交易结算风险的进出口企业主要是一些贸易过程中采用外币进行计价的企业,这些贸易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产品和劳务等。

  汇率的波动为什么有可能给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带来汇率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所有的外贸企业,其外汇收支都需要与本币进行折算。然而由于国际贸易本身流程的特点,所以从国际贸易双方之间交易的达成到最后外汇进账,中间往往会间隔一段较长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本币与外币之间汇率如果发生较大的改变,就有可能变相地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从而造成汇率风险。

  3.信用风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以说是从古至今许多贸易过程所信奉的原则,然而国际贸易则不然,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双方企业由于分出两国,往往在时间、空间上难以协调一致。所以,如果交易双方企业中任何一方的信用存在问题,那么及时双方已经签订了合同,卖方如果先交货,则有可能收不到货款,而买方如果先付款,则有可能收不到货物,最终双方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因此,所谓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就是指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债务人由于信用问题,而不及时偿还对该企业规定金额负债的风险。

  产生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国际原因、国内原因、企业自身原因:

  (1)国际原因。国际环境中给进出口企业贸易过程带来信用风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宏观环境、金融环境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在国际间的失衡等。其中信用风险管理在国际间的失衡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做得较为完善,他们往往有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司法保障,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外贸过程中因为信用风险而给任何一方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然而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法律层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往往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国内原因。目前而言,进出口企业国内引起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不足、未建立完善的信用欺诈管理机制、国内信用风险监督不足等。

  (3)企业自身原因。企业自身的信用不足可以说是引起国际贸易过程中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企业信用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内部职责不够明确、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等。

  4.其他风险。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主要国际贸易风险外,进入口企业对外贸易过程中常见的风险还包括单据风险、合同风险、价格风险等。这些风险同样有可能阻碍国际贸易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且给参与贸易的进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我国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与国外的一些进出口企业相比,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些企业往往没有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也没有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一些风险分析工具如风险偏好、压力测试、数理统计等,在我国众多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中也没有得到广泛运用。这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不足,使得我国众多进出口企业无法根据风险预测的结果,来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分配,同样也不能为业务的决策提供参考,使整个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里处于一个较大的风险之中。

  2.风险管理的分散与无序。

  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往往是将各个风险看成独立的个体来进行管理,而没有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然而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风险之间通常是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的,这些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可能最终使得总体风险下降也有可能造成总体风险的上升。因此,忽略风险彼此之间的影响,有可能最终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出现偏差,出现对风险低估或者高估的情况,最终国际贸易风险所引发的后果出现时,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采取正确的应急管理措施

  3.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

  在国际贸易风险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上,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还显得较为落后。目前,我国许多进出口企业在风险管理上仍然比较青睐事后控制这种方式,而非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比如就信用风险控制来看,不少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判断还仅仅是停留在凭借业务经验和自身的感觉上,没有一套系统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因此,这些企业在风险的预防工作上显然是有所缺失的。此外,在整个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风险内控流程和内控优化方案,因此无法做好事中的风险控制。所以,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际贸易风险多种多样的环境之下,企业应该适当加大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这样不仅不会让企业的利润有所减少,相反,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避免企业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让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4.风险管理部门普遍缺失。

  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大型的进出口企业,都没有专门设置自身的风险管理部门。这就使得企业在国际贸易的风险控制过程中,缺乏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且使得整个风险管理缺乏全面性、动态性和制度性。并且,由于缺失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使得其他各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往往得不到协调整合,产生较多的风险管理漏洞。这也是我国进出口企业屡屡因为风险管理不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国进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1.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必须将风险管理纳入整个企业的内控制度中。为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比如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部门。其中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负责,并且根据其管理风险种类的不同,设置对应的各个分支及其负责人。该部门的每一个分支负责一种或者一类风险,并且,这各个分支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而应该互相协作。风险管理部分工作的开展,应该以企业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为大方向,并且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断改进风险控制策略和方法,合理安排风险管理的进程。此外,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风险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所以在风险的控制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因此,企业也应该适当组织风险管理部门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进行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在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工作中,还应该重点对三项风险进行控制,这三项风险分别是库存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和部分账外科目风险。因为这三项风险往往涉及的金额数目比较大,并且管理人员安排比较复杂,因此应该作为重点控制对象。

  2.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规则建设。

  进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与信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应该制定出明确的规则来对各个等级的风险进行预警,比如可以将全部的风险分为三个主要等级,即预警级、警告级和报告级。达到预警级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关注,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相关对策;达到警告级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立刻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继续扩大;达到报告级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除了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外,还要将风险报告给更高一级甚至企业决策的最高层,让上级部门做出决定。此外,在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时,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国家相关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等,以此确保管理制度在大方向上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加强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国际贸易市场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出口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此项工作的展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别是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信息收集能力、建立快速处理风险后果的反应能力以及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企业基层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说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为了提升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开展一些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并且适当优化一下员工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涉外业务的管理层上,应该尽可能提高对外贸易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的比例。其次是企业的信息收集能力,只有不断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收集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加充分地了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能选择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五、总结

  随着当前进出口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国众多的进出口企业应该不断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制度规则建设和能力建设。只有充分做好这三方面建设,我国进出口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更有效地规避风险,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国贸方面毕业论文篇2

  论当前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与世界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作为贸易出口国,往往必须具备领先于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因为只有技术创新,拥有了新产品与新工艺,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出口的潜质,因此,对于出口国而言,国际贸易的进行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作为贸易进口国,由于国际贸易所存在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势必会对进口国技术带来积极的影响。

  如果贸易双方人才、设备等技术水平差距过大,更会激发进口国去适应外来的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在知识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世界网络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形式,从静态角度出发,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势必会提高自身的出口潜力,因而增强其国际贸易水平;同时,从动态角度出发,国际贸易的开始势必会给我国现存技术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给其技术创新带来动力。因此,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其技术创新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用外来技术大力开展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其经济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技术在其发展中的内生化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演进的过程,其中有两条主线尤为明显: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从传统贸易理论开始,就对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不仅依赖于具备各种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如何组合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这是最早的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提法之一,这种技术可以在固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与一定的规模下实现产出最大化以及产品多样化,而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以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绩效,即劳动生产率。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在19世纪早期,Torrens(1844)就意识到在知识与国际交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区。

  Mill(1848)对基于技术发展的国际贸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Bloomfield(1978)系统分析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并认为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对技术差距理论中涉及的要素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将有关国际贸易中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的定义显然与现代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认为技术就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设备水平,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众多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贸易发展中存在技术的影响,但在理论发展中对于技术创新的见解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分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分工的改善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斯密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劳动的分工,会对国家的贸易模式及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把国家自身存在的比较优势归因于贸易所带来的外在技术创新。因此,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斯密一派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劳工分工的内生变量,而李嘉图一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贸易所带来的外生变量。

  虽然,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对于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分歧,没有明显的界定,所以在古典贸易理论中对技术本身缺乏系统的定义,导致技术在贸易理论中被纯粹的认定为外生变量,即便如此,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中有关技术的认知在日后其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后的很长时期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技术方面的演进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贸易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理论再将技术创新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中,由古典贸易理论中所提出的技术的重要性被忽视,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以生产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贸易中各国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其中以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H-O模型主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要素禀赋及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角度阐述其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之前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将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成两个独立的概念,忽略了技术在贸易模式中的重要性。实际上,H-O模型把经济增长排除在其模型之外,关注的只是贸易的静态层面,单考察了生产要素差异所带了的比较优势,而忽略技术之间的扩散对贸易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由于H-O模型对于贸易中技术因素的忽视,从而使技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处于迷失阶段。

  直到20世纪中期,众多学者又逐渐开始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即技术因素重新被纳入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中。随着新禀赋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将R&D(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视为国家非常重要的禀赋之一,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技术同样视为国家重要的禀赋之一。国际市场存在的竞争越发激烈,新产品不断增加,外生的技术差异虽然在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内生技术创新对于经济进一步增长显得更为迫切,这就使众多学者从外生技术对贸易的影响转为更深一步的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其模式的变化。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中,由于各个国家在产品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差异,从技术创新以及传播的角度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贸易模式的变动,为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到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兴起,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转变为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开始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Krugman(1979)开始将技术引进到贸易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里所指的技术创新还局限在外生的,无法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融合,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之后贸易理论研究超越之前静态层次的研究,使得技术成为贸易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企业异质贸易理论成为当今贸易理论的代表,即新―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Melitz(2003)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基本假定下,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具有不同生产率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优胜劣汰的选择使得拥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步入出口市场,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淡出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也将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使高生产率企业利润及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从而使整体行业生产率及整体经济实现增长。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贸易理论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释,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生产率及利润必定会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该理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模型框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但该理论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三、基于中国国情下的国际贸易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地大物博的优势以及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优于发达国家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局面全部打开,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日渐频繁。对发达国家相比,作为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发达国家新产品进入市场,必定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造成很大的冲击,本土企业若想继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务必开展技术创新,赶超外来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此与外来竞争者相抗衡,因此,国际贸易间接地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其次,国际贸易开展的过程中先进的出口国在将新产品传输到我国的同时,也将其产品所具有的工艺与技术水平传递过来,由于技术溢出的发生,给我国同行企业带来了模仿的契机,在模仿先进技术的同时,使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三,如果先进出口国本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领先技术水平,我们在引进这些产品以后本身就具有了先进技术设备,这可以称为有形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产品的同时会要求具有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吸收了外来先进技术,这就相当于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隐形技术创新;

  第四,由于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际贸易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会影响我国积极改善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机制,对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为了更合理的使用先进技术往往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及转变,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创新意识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五,在起始的贸易谈判阶段,先进的出口国为了使进口国更加全面与详细的了解产品特性,促成贸易实现的目的,出口国会在合理的限制内演示产品性能,若交易失败,出口国的技术已经产生一定的技术扩散,而这种扩散也会一定程度的给进口国带来技术创新;

  最后,国际技术贸易是贸易双方技术传播与创新的最直接方式,进口国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中不仅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还会从人力资本、生产水平等其他方面认识到自身与出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进口国的再次适应性创新。总而言之,上述的各种方式都会增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掀动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逐渐减少对此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加之我国自身的二次创新,很有可能领先于国际市场上同产品的技术水平,成为产品垄断供给者。因此,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激发自身的技术创新,从静态层面上看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加自身的技术存储量;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从动态层面提高了我国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了创新制度环境的形成,为今后我国步入发达国家之列甚至赶超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呈高幅度的增长,而出口能力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贸易的出口国一般具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国际贸易对于作为贸易出口国的中国有关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从静态层面来说,我国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才更有可能拥有新技术与工艺,这才具备出口产品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国为了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就会充分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次,从动态层面来说,出口贸易必将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扩散,我国的技术优势会在对外贸易的进行中逐渐丧失,因此,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放任其流失而无作为,在技术丧失的同时会逐渐丧失其出口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出口地位,另一种是持续的开展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出口地位加大创新的力度,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制胜,当然,我国遵循了后者选择;第三,在贸易双方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出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国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寻找产品技术的不足改进技术,开展新的技术创新;第四,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得为之后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经济保障,同时,技术领先国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资金强有力的保证下,技术领先国为了保持这种优势,更加激发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最后,国际技术贸易作为技术传播与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虽然可以给进口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看似是出口国技术的流失,实际上是出口国传播的次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在本国经济中已经明显落后,因此,适时的转移次核心技术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对于出口国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后盾。总而言之,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保持自身的先发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适时的将逐渐淘汰的新技术转换成国际贸易中的利得,对于我国积累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中技术的演变,由最初肯定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到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经历了相当长的迷失阶段,直到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贸易的源动力。不管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新贸易理论,都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的肯定,在这里,我们只着重探讨了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事实上,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存在有互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新产品的研发水平,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因此产品技术含量更高,品种更加的多样化,是我国作为出口国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第二,技术创新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大力发展,导致分工专业化,更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第三,技术创新提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与产品核心竞争力,而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与自身优势上,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扩大我国产品价格等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生产技术与产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

  第四,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创新,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他们迅速的改变着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与效益,网络技术创新更加剧了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因此,技术创新反作用与国际贸易,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进行就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中飞速发展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还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国际贸易,都是促进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为了世界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各国扩大国际贸易范围,技术本身就是最为稀缺的经济资源,而国际贸易的开展使世界可以分享技术提高整体社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积极开展本国的技术创新,为节约稀缺的技术资源,分享资源作出努力。国际贸易的开展基于共赢的理念,达到了世界共享资源,提升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最后,对我国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国际贸易发展与技术创新方面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充分考虑本国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大程度上的飞跃。

  国贸方面毕业论文篇3

  试论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与其他商品的国际贸易一样,存在较大的风险。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及意志的结晶,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性、科学研究性,包括了影视媒体、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商标专利、计算机软件等的内容。知识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规避风险的时候要多加了解风险成因,利用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知识产品的经济效益。

  一、知识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知识产品为人类的思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将各地区有效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促进知识跨国流动的源动力,可以说,知识产品驱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在知识产品日益多元发展的今天,了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并规避风险,部署经济战略,已成为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货币汇率的风险。国际贸易是一种各国经济往来的体现,但在国际贸易中因各国的汇率存在差异,使得汇率的波动对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造成风险。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同,使得货币的贬值、升值情况也存在差异,致使商品价格的波动,增加了跨国贸易的经营难度。

  2.国家政策的风险。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因很多国家对知识的引入都有较理性的考虑,知识传入较谨慎,造成了各国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如:在一些国家的知识产品引入中,会对知识产品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人文类、宗教类的内容审查。由于国家政策和文化的不同,使得自由贸易的相关政策、知识产品的引入内容也有所差异。

  3.货款信贷的风险。知识产品的输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开国际市场,拓宽知识产品的贸易空间,而由于国际贸易的资金投入额较大,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资金借贷现象。贷款具有明确的还款日期,对贷款企业的信用额度有所限制,而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一定时期的经营才能得以营取销售利润,这就增加了外贸公司的还款压力,并使其出现一定的信贷危机,对外贸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4.价格波动的风险。商品的需求,对商品的价格波动有较大的影响。知识产品在跨地域流动中,极有可能不受当地的认可、喜爱,特别是影视作品、书刊读物等产品的价格,更是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进而产生较大的价格波动,增加知识产品国家贸易的风险,使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5.产品合同的风险。在国际贸易中,虽拟定了贸易合同,但合同因中外表述及实质条款的差异,容易导致一方毁约,而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资金的现象,或在产品贸易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不受合同保护,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风险。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中规避风险的措施

  (一)对知识产品国际市场加强考察

  为了有效规避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外贸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加强考察,根据各国的需求偏好,进行国际贸易战略和国际贸易决策的制定。中国领土面积广阔,历史文化悠久,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临近国家、东南亚国家、政策及文化相似的国家,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地经济较为发达,也容易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产品,而印度、缅甸、泰国等地,虽与中国临近,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国家因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存在一定的盈利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途中,也因便捷的全球通讯技术,扩大了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地缘国家的知识产品市场。所以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要对相应的贸易国家进行市场的分析和调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战略,并对地缘国家的知识产品加强贸易,结合各国家的偏好和市场需求,将中国知识产品市场扩展到更多的地缘国家。

  (二)对知识产品贸易国家加强政策分析

  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对贸易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对贸易国家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才能掌握那个国家的政策动向,把握住该国的价值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产品贸易,利用适销对路的知识产品,拓宽国际市场,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运营效率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对于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只有外贸公司对贸易国家的经济走向、经济政策调整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可持续发展。如:在欧洲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中,由于欧洲国家对信仰相悖的宗教有所抵触,且对人文科学、出版书刊的引进有所限制,因此在知识产品的输出中,外贸企业要尽量避免那些具有政治色彩、宗教色彩的产品,选择那些具有文化感染力、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以免因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增加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

  (三)对计价货币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

  规避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可靠措施还包括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有效避免贸易国家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货币市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外汇交易都是实行金融管制政策。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倡导施行存款保险政策、外汇保险政策,但因货币汇率的波动不可准确预测,使得该提议不能得以实施。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并在必要的时候实施银币计价,确定商品的价格,有效较少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外贸公司要看到国际贸易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并对国际贸易中的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国贸方面毕业论文”

338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