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危机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经济危机论文篇2

  浅谈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我国经济下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财力有限,民间惜投,依赖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缺乏社会保障使得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家庭消费疲软,内需难以启动,依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有限。因此,必须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恢复消费信心,才能扭转当前经济状况。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经济下滑;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影响加深,加上东欧经济岌岌可危,金融风暴第二轮可能从欧洲横扫全球,整个世界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国内外数据均表明,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现在奢谈复苏是盲目乐观。世界经济刚刚步入“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美国消费量刚刚开始萎缩,不可能发生V形急速反转。本文认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将放慢。

  一、短期内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难以弥补外需急剧下滑导致经济下滑趋势

  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据测算,2009年全球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1%,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2009年全球人均收入将出现十几年来的第一次下滑。美联储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为,经济更低迷,失业率更高,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延续到2010年。Breakingviews评论认为,中国外贸出口至少要经历2―3年的低迷期,这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笔者认为,世界三大经济体至少会经历5―10年的衰退期,从而中国出口会处于相应时间的低位徘徊。从长期看,在投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果GDP和消费分别保持每年7%和15%的速度增长,消费将能及时弥补这个需求缺口,否则,外需持续下降将使产品在境内销售压力加大,进而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和国内总需求下降,最终是物价的全面和持续下跌,流动性过剩与通货紧缩并存,从而加速促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轨道转入中速增长区间。

  二、政府财力仍然有限及民间“惜投”心理较重致使依赖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资金短缺,而更多的是如何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中国不缺钱,解决危机要靠调整结构。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除少量援助外,德国和日本先后停止了对华贷款或发展援助款。中国真这么有钱吗?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1 316.9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预算赤字仍被控制在GDP的3%以内;2008年末,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17.7%,特别是在今年大幅增加发行的情况下,比重还是在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一般为50%以上的负债水平;居民存款总额超过21万亿元,存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我国还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好像很有钱,但我国政府实际负债(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债务)可能在35%以上;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维持在25%左右,投资额占GDP的比重都在50%以上(2005年除外),投资能力已近极限;我国大部分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远未建立与发达国家一样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相当一部分钱属于企业和少数人,并不属于绝大多数国民和公共财政。在民生支出刚性、外汇储备实际资产大幅缩水并被套牢和行政成本暂时难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政府能够动用的钱其实并不多。如果国家想要继续大规模刺激经济只有发行国债,即财政并不宽裕。况且,不能仅靠政府拉动经济增长,还需要拉动民间投资。

  在目前形势下,不要指望通过银行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应把流动性直接注入实体经济。而鉴于今年地方政府面临收入锐减尤其是土地收入锐减,地方政府很难承担中央4万亿元投资项目(今年2万亿元)中应该承担的配套资本金,最终配套资金只能来自银行,银行的准财政性贷款即带给地方政府的部分则更有可能花在投资项目上,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将不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审核。目前,流动性都集中在银行体系当中,而银行以接受贴现票据的形式,将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由于以这种形式获得的贷款的利率都相当低,国有企业可以将资金存起来而不用担心成本问题,甚至有时候还小有获利,这在会计上会导致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这又影响了救市效率,使刺激经济的成本不断提高,拉大救市资金缺口。所以,中国不是钱多而是钱少,持续大规模投资救市对我国政府来说也是难以持续的。

  三、收入分配不合理及缺乏社会保障使得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和消费能力有限

  内需应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常态,并且着重是消费拉动,但是什么影响了“心暖”?信心并不是中国家庭消费相对疲软的根本原因,收入低、财富积累少才是真正肇因。目前,我国不仅城乡差距大,即使在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非常悬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富人拥有金融资金的66.4%,而20%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3%,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为2008年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扩大内需宗旨是富民,第一位的是如何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需求,增加就业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既有钱,又敢消费。尽管今年国家打算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大民生支出上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但这三部分加起来占今年全国财政支出上预算总额的比重仅比去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如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所用资金比投资要低,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样的。因此,扩大内需重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要以基本公共服务拉动消费需求,以社会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以民生保障代替凯恩斯式刺激。同时,还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税收负担结构。中国富人约占总人口的20%,但他们上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10%,而美国近50%的工薪阶层只承担了联邦所得税的5%,10%的高收入者贡献了个人所得税的60%多,1%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30%多,从而形成了比较完美的“倒金字塔”的税收负担结构。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又与垄断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目前,启动消费的难度和信心不足的压力很大,人心稳才能消费旺。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人民群众对此有信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靠信心,企业要对经营包括新增投资有信心,群众要对消费有信心。恢复消费者的信心,最终的关键是深化改革,中国发展之路的障碍在体制,中国的经济衰退与各方面制度的不合理关系极大,面对经济危机,政府与其花钱不如加快改革,以改革应对经济危机,深刻改革优于短期刺激,以改革的突破化解经济压力。

  应当看到,我国应对危机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三是分享30年改革开放成果,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逐年增加。

  我们还要看到,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已超过经济体制改革,新一轮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有更大的魄力。中国改革的真正动力,源自执政党上层的政治胆识与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强力支撑,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强烈愿望和执政理念相结合,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

猜你喜欢:

338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