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以来,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全球经济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篇1
试探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与化解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市场主体、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产业升级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偏离了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改革方向,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只有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化解这些隐忧,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 国民收入 宏观调控
市场主体国有化还是多元化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在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已逐步退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而在一些垄断领域,国有经济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并且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近年来,在竞争性领域,由于部分行业的利润率高,国有资本又有重回竞争性行业之势,甚至出现国有经济排斥非国有经济的现象,最明显的是煤炭行业、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如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对非国有煤矿的强制性收购;国有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排斥非国有房地产公司;亏损的国有山东钢铁重组民营日照钢铁;宝钢收购民企宁波建龙钢铁公司;中国商飞、四川航空集团、成都交投集团三家国企重组民营鹰联航空公司等。
国有资本更多地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必将影响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造成市场主体单一、缺乏竞争,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有经济的局面,背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且,改革的历程充分证明市场主体在由单一走向多元过程中,市场绩效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培育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主体至关重要,本文所言及的多元化市场主体绝不局限于充分竞争行业,还包括垄断行业,也要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允许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介入,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破除所有制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共同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制度框架下平等运行。惟有市场主体多元化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资源配置计划抑或市场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但是,近年来在资金配置和资源性产品定价方面却呈现出市场职能弱化、计划职能强化的趋势。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为例,国家预算投资规模愈来愈大,从2003年的2,687.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677.8亿元,8年间,投资规模扩大了5.5倍,而同期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的投资规模分别扩大了3.9倍和1.9倍。2008年底,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国家新增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项目基本交由国有企业承建,而国有企业自身并不缺乏资金,在资金没有更好的投向时,有的企业甚至将获取的贷款违规投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相反,受金融危机;中击最大、也是最需要支持的民营出口型企业并没有得到国家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补贴等方面的额外支持。资金没有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流向最需要的领域,而是通过国家计划配置。
再以资源性产品定价为例,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从年初1月的412美元/吨稳步攀升至12月的643美元/吨,累计涨幅达56%,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只在2007年10月上调了500元/吨。由于国内油价涨幅远远低于国际油价,使得国内的企业并未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国家的补贴下继续加大出口,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了2008年,国内石油企业再也无法承受高价进口原油低价销售成品油的局面,采取限产措施迫使国内油价上涨,一时间“油荒”遍布全国。2010年11月,由于油价调整滞后,导致“油荒”再度蔓延。而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时,国内油价却迟迟不能下调。国内油价的计划管理使国家利益和居民利益双双受损。
计划配置资源的低效率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所在。当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如果延续下去无异于计划经济的复归,势,必将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背离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衷。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就需要逐步减少计划配置资源的范围,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当前,尤其要降低国家投资的比重,使企业投资成为主体。另外要逐步解除资源产品的价格管制,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传导机制,使资源价格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避免人为干预造成市场机制失效。
经济增长谁主沉浮
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25%左右的投资增速,大规模的投资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在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的条件下,只能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的动荡使得国内经济增长起伏不定。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曾高达63%,这比贸易立国的日本还要高出1倍。高企的外贸依存度~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外部需求将主宰中国经济沉浮。2005-2007年,由于外需的强劲拉动,中国经济始终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23.1%、18.1%、16.1%。由于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18.1%急剧跌至,40.6%,拉动经济增长由2.5个百分点迅速下滑至-3.7个百分点。经济形势的变化迫使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但经济增长仍未能回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经济增长明显高度对外依赖。
世界上的大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为国内需求所驱动,而非外部需求,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资本短缺年代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当前各国为应对经济危机,都加大了贸易保护力度,中国出口遭到贸易国名目繁多的指控与制裁。继续坚持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致使当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跃居全球第一,涉案金额高达36亿美元。到2009年,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案件数达到116起,涉案金额高达127亿美元。显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此外,中国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长期秉持出口导向战略必将耗尽国内资源,使得未来的经济发展缺乏资源支撑;而且现有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还没有一个大国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按照现行的模式只会使中国长期陷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难以实现大国崛起的目标。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依靠本国市场完全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正常循环,形势的发展要求必须把经济增长由外需带动转向内需带动,以减轻对外依赖。 国民收入分配国富民富之选
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看,这些年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归由政府支配,而非居民,结果形成强政府、弱国民的格局。2003-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4.9%、21.6%、19.9%、22.5%、32.4%、19.5%、11.7%、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9%、7.7%、9.6%、10.4%、12.2%、8.4%、9.8%、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为4.3%、6.8%、6.2%、7.4%、9.5%、8%、8.5%、10.9%。8年间,财政收入平均增速20.7%,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速9.4%,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7.7%,财政收入增长2倍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下,不可避免地助长了政府消费,抑制了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据统计,居民消费占比已从2003年的73.4%下降到2010年的70%,而政府消费的比重则由26.6%上升至30%。
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非政府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此,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部门角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需要建立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将政府部门的支出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缓解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生产要素角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适度向居民倾斜和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主导产业如何转换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依托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并以此参与国际分工,但这种发展方式延续至今已使主导产业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企业兴衰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引起的外需减少造成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近7万个中小企业破产和2,000多万人失业就是很好的例证。重新选择与确立主导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已是迫在眉睫。
产业演进的规律决定了我们不能永远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选择未来的主导产业时,我们应遵循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来确立。2009年国务院陆续公布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除纺织、轻工业和物流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余大都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较高、以及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具备将其确立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条件。如再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政策,可以助其成长为在国际市场占有~席之地的产业。
在选择好未来的主导产业后,就需要逐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首当其冲的便是降低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政策本质上是支持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的一项措施,保持较高的出口退税率,无异于鼓励低端制造业的大量存在。实现主导产业转换,需要将出口退税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然后逐步降低,以此逐步淘汰低端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环境,从注册资本、土地使用、税收、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通过扶植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使中国逐步走出高度依赖比较优势产业的困境,实现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籍此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宏观调控绩效如何提高
近些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应对2007年的经济过热时,央行曾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收效甚微。进入2008年,上半年,国内还在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上涨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而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半年,当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之时,我们却不得不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条件下,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一方面挤占了民间投资;另一方面也因支出过大,财政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过剩的流动性不断推动资产价格上涨。2年间,一线城市的房产价格翻了一番;黄金价格不断创出高位;就连一向低价徘徊的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结果却引发了通货膨胀。当2011年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后,人民银行通过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回收流动性,通货膨胀虽有所回落,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日渐凸显,大量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显然,政府的宏观调控绩效难遂人愿。
提高宏观调控绩效首先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对经济调节手段不敏感,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会受限,往往需要借助计划手段才能达到目标。其次要转换调控对象。当前的宏观调控更多的是需求管理,在经济高涨阶段,压制需求;在经济衰退时,刺激需求,忽视了供给调控,结果造成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完善宏观调控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使供给能够迎合需求,避免脱离供给,盲目刺激需求。此外还需改革汇率制度。缺乏足够弹性的汇率制度容易造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失衡,而且还需要根据外汇储备的增加被动增加本币供给,我们知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资本流动,很难保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提高宏观调控绩效需要逐步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向浮动汇率过渡。最后,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虽然可以起到刺激经济或抑制通胀的作用,但不宣频繁使用,如果长期使用,居民理性预期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反而会使政策失效,影响宏观调控的绩效。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篇2
试谈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地方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廊坊市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曾经沙荒地上建起的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京津走廊上的一颗明珠。经济的迅速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理想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廊坊落户,廊坊经济领域的各方面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全球化背景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在语言领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水平不仅被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更起到提升职业能力、增强竞争力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期望值不断增加,高职英语因其实用性强的特点受到企业更多的重视和青睐。英语成为高职院校中一门越来越重要的课程,如何深化高职英语改革使之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职英语改革的新方向。
一、高职英语改革现状
目前,高职英语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普遍开设,为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活动领域更贴近实践,直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多样、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水平相差悬殊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大班英语授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也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改革成绩斐然,但高职英语改革似乎与高职院校改革的步调不统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更谈不上质量优势。主要因为高职英语还没有建立起适合于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至影响了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近几年,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呈整体普遍上升趋势,对高职英语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而高职英语改革没有能跟上社会经济变化快速的脚步,还在很大程度上沿用普通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深化高职英语改革,培养高等应用型英语人才,使之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职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具体培养过程中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改革方向,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教育部2006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交际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始终把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英语人才培养规划,以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改革措施
(一)遵循高职英语教育原则对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改变大一统模式
高职学生不能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同日而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更是参差不齐,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设计、调整好人才培养层次,突出职业岗位的重点能力,有所侧重,并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协调发展,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为高职英语学习者高效地获取职业或专业所要求的语言交流形式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适合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
首先对教材分层。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树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观念,根据实用的原则和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教材,这是作到因材施教的根本做法;其次,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全班学生分为一般、中等、优秀三个级别,进行分级人才培养;第三,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而不断调整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教学,预先积极地做好教学规划,保证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最有效的学习。设置有差异、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分三层: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和高等目标,据此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来达到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遵循高职教育理念,树立能力本位观念,准确进行师生定位
遵循高职教育理念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边学边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英语改革具有高职实用特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使学生在英语活动中增强信心。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会增加学生的信心、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要准确进行师生定位,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许多学生的学习心态急躁、自信心不足。布卢姆的研究证明,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25%的因素是由情感前提特性决定的,如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学习习惯、方法,个人的毅力及信心等,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时,应当注重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培养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积极的情感介入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合作,增强学习者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三)深化高职英语改革,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改革测试方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基础选择相应的方法,克服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学生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也符合社会多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1、大力提倡有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自学方式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例如:提前给学生安排预习新课的任务,自学新的单词和短语,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上课。这样长期坚持就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这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利用网络提供音频、视频等资料延伸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英语语言应用水平。
2、弹性分组的合作学习是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协助,通过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达成团体的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合作程度、兴趣等进行分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伙伴学习,也可单独学习。进行活动时,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再实施个别提问,这样的活动安排会给基础差的学生一个回忆、思考和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对英语的畏惧,提高成功率。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和奖励依据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是一种按照小组总体成绩来进行奖励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它会使参与者产生归属感,更乐意参与并容易树立自信心。
3、小组调查法是一项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和设计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调查和集中资料,在课堂上报告、展示和评价调查结果。首先安排好学习任务,各组再将任务落实到人。课后开展调查,包括查阅资料或社会调查找到与话题相关的材料,或通过采访了解情况。调查结束后,各组利用课余时间整理,集中资料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交流或展示。小组调查法有助于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助,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改革测试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多维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是一项成功的激励机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差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平时更努力地学习,避免了单一评价模式的偶然性结果,起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有利于反思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通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深化高职英语改革,克服了传统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得到尊重和发扬,符合为地方经济输送不同专长人才的需求,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英语现状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改革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才能使地方经济发展因获得人才和智力支持而更快更好地发展,而高职英语可以在地方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而得到更大的发展,两者只有互相依存,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