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传统文化>

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传统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们的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传统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典故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传统文化论文篇二:《企业传统文化管理强化策略》

  摘要:传统文化和当前的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相适应的,但是在现阶段而言,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瓶颈,这是本文的具体意义所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以来,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社会变革、企业转型、矛盾凸显的攻坚时期,不仅需要运用经济杠杆和物质激励,而且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以德治企,强化道德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企业的和谐发展与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紧密相关,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解读与宣扬,加强广大职工在日常生活中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古代艺术、经典文献的兴趣。通过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养成,潜移默化地把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养成和道德标准的培养,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易学易懂的形式,推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中去。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职工遵守社会公德,争做优秀公民;遵守职业道德,争做优秀职工;遵守家庭美德,争做优秀家庭成员;加强形势教育,大力宣传和倡导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形成企业强大凝聚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坚定干部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各个方面。

  二、德才兼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不单纯是一个思想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政治问题,还包含有科学、文化的层面,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工作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加大学习力度,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原则,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实话实说,少说空话、套话、官话,不要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以诚恳平等的态度与职工交流思想、感情、信息,使人爱听爱看,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知识;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自己的高尚品行来影响和带动职工队伍;要深入基层、升入现场、深入班组,了解情况挖掘问题,与职工面对面交心谈心,把握职工思想动态、摸清职工思想根源、引领职工思想潮流,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要汲取“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传统教育思想,在伦理观上注重自我修养、联系实际、推己及人、推近及远的实践原则,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增强职工其对自身的信任和信赖,在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切实在工作方面取得扎实成效,努力使自身工作能够发挥引导、动员和团结职工群众的感召力、凝聚力,能被职工群众乐于接受,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三、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营造崇德尚义的良好氛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职工队伍思想状况变化,不断充实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企业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推进,体制结构在变,经营机制在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相应也要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自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面对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要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大对企业改革措施的宣传力度。配合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及时进行国内外形势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者与广大职工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使他们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统一职工思想,理顺职工情绪,化解矛盾,提高职工对改革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开使职工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地与时俱进,为企业生产和各项工作服务。方法上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读报,开会学习上级文件这一简单却枯燥、无效的做法,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原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采取不同手段,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由以往的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这样既激活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职工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四、去粗取精,与时俱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在继承、应用时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也要警惕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去粗取精。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等我们民族精神中最优秀、最宝贵的思想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

  五、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务实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围绕效益而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效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生命力。以人为本、为群众服务,就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好体现。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要将切实为职工解决困难、服务于企业生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职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继承和发扬“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做法,做到“五清楚”、“六必帮”、“七必谈”。“五清楚”就是:对职工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清楚;对职工本人成长过程和优、缺点清楚;对职工工作现状清楚;对职工性格、特征、特长、爱好清楚;对职工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清楚。“六必帮”就是:对新、老工人入队、离队必帮;对工伤、病号必帮;对生活暂时遇到困难者必帮;对婚丧嫁娶者必帮;对子女入托、入学、就业者必帮;对本人和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者必帮。“七必谈”就是:对“三违”人员必谈;对缺勤、旷工者必谈;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有不良嗜好者必谈;对受批评、处分者必谈;对工作变动者必谈;对连续完不成工作任务者必谈;对情绪反常者必谈。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满慈爱之心,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正是契合了“仁者爱人”体恤别人、帮助别人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8.

  [2]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传统文化论文篇三:《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摘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发展;重新认识;综合创新

  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生以及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可以上溯到5000—7000年以前。按照文化的总体倾向及本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先秦时期到前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成型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要素构成与本质特征基本成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动荡年代,由于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竟然造就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不仅跨越了南北的广大地域,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显示出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来看秦汉是一个融合的时代。从先秦至汉,完成了中原华夏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构架基本形成,她们之间此消彼长、融会贯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二)佛教东渐、儒道释并存与理学的形成

  东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第一次受到外来文化——佛教的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剧烈动荡,战乱、灾祸、死亡随时降临,于是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便扎根盛行。正是在这儒、道、佛等多元融汇的和各家思想多向演化的历史洪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它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佛教日益民族化、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排斥、适应与融合

  宋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资本主义体内萌芽,中国封建文化日益突显。鸦片战争之后,士大夫门领略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清醒的意识到旧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转变形态了。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低估与复兴

  中国近代文化过程,从文化层面观察,是一个中国文化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并试图对自身做出调整以适应西方文化、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中国甚至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传统进行重新认识。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社会自20世纪初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反传统激流的喷涌

  从1919年到1980年代末,整个中国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是激进的和全面的反传统主义,儒家传统首当其冲,这是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演变的第一阶段。

  从1917年提倡白话文开始,“五四运动”开辟了全面彻底地否定儒家文化的进程,对传统的否定由政治层面进入文化层面。领导“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靠移用西学、西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以西方的现代文化全面代替中国的旧文化。五四运动中具有最高价值的是“科学”和“民主”的观念。她们是从西方启蒙思想中借用来的救中国的思想武器。

  直到““””结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思想方面,过去那种否定一切人类文化传统的做法改变了。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回到了“五四”时期的起点。整个80年代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和全面谴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成为当时强劲的思想潮流。

  (二)对传统的重新认识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逐渐退潮,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复兴儒学的呼声由弱到强,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

  首先,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从来没有根绝,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中和日常生活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历来发挥着“齐人心、正风俗”的作用。历史进程表明,人们摧毁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之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大家一致接受的、足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价值体系来重塑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因而造成了严重的价值缺失、精神失落和信仰危机。然而,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必须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在经过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之后,人们重新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来摆脱价值危机,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意识。

  其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之所以能够逐渐走出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重新倾向于肯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与价值认同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在人类交流日益便利和频繁的背景下,越是与不同文化接触,难么“我是谁”的问题就越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根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才能真正在全球多元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真正依靠纯粹外部文化来建立“自我”,只能深入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实现“自我”的确立。目前,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事实,它将在经济和政治上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转变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有一批真正理解、认同儒学价值,同时又能欣赏、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知识分子,对重建儒家传统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这股浪潮至今在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毫无疑问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单纯地依赖于某一种文化形式,而是在新的实践下实现各种不同文化形式的互斥互补、交融碰撞、综合创新。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不同文化形式,有互相排斥、冲突和对立的一面,也有融合、互补和统一的一面。我们不能“蔽于一隅”,而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予以审视。因此,不管何种文化,在当代中国都将面临一个现代转换的问题,或者说都面临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是对那个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解答,在今天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实现其创造性转换,使其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都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四、结语

  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通,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刘志扬、韩书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猜你喜欢:

1.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

2.传统文化论文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4.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5.传统文化教育的论文

6.浅谈现代设计的传统文化论文

126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