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篇1

  浅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措施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交融的必然。要在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干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专项基金制度,建立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问题 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对“文化”和“软实力”进行了论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也必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产值约占英国GDP的8%,在全球则占GDP的7%。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较高经济效益和较低的能源消耗,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

  随着2000年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使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全国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为其他城市无法替代。

  随着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优厚的文化资源,无论是在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相比其他城市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北京还有强大的人才资源,除了有北大、清华等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外,还有中关村等众多科技园区。更加值得称赞的是北京的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顶级世界城市伦敦。

  2010年2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给上海“设计之都”的光荣称号,正式批准加入“创意城市网络”这充分显示了上海近几年来也做出了积极的产业调整,重点发展创意产业。

  据调查,上海的创意产业总值从2004年的493亿人民币增加到2010的1148亿,占全市GDP比重从5.8%增加到7.7%以上。目前,本市创意产业形成了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五大创意产业门类;形成了总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左右的8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花园坊、M50、八号桥、田子坊等著名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8万人,吸引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累计全市63所高校都有创意与设计相关的科系。但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在生产服务型的创意产业领域,上海的总量还是不够,须大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创意含量,服务业与制造业必须通过创意和设计相对接,才能升级优化。专家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工业产品价值中的设计含量约28%,对比发达国家的40%仍嫌不足。与此同时,上海要大力发展消费型的创意产业,刺激中产阶层在内的消费市场,让上海成为全世界第六个时尚中心城市。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

  早在1998年,英国政府文体部选定了13个门类作为创意产业范畴,而在我国,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把中国的创意产业划分为8类,即: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休闲娱乐类和科学教育类。这些领域遍布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层次,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这就更加使得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刻不容缓。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虽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崭露头角,但是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较许多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还是较为落后。例如资源和人才严重匮乏、市场集中度偏低、尚未形成高效顺畅的产业链、出现大量浪费现象等亟待解决。

  1、创意人才缺失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来,从事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就目前的资料显示,在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的总就业人口比例还不到1%。北京的78所高等院校,普遍没有设置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观念的、全球意识的、经济头脑的、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与方向。

  2、园区建设浪费严重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很多城市存在大量的急功近利的不合理工程,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对创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多由政府出面建设或者是由废旧的工厂转变而来,创园之际由于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发展的很好,但是,对于后期园区的发展模式、经营手段等明显准备不足,虎头蛇尾,极大地影响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3、发展模式不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模式不完善,虽然数量上急剧膨胀,但是发展的质量普遍不高,集约化程度低。以动漫产业为例,北京某动漫企业负责人说,北京尚未完全摆脱“漫画→读者”“动画→投资”“厂商→购买少部分动漫形象→消费者”单项赢利模式,“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消费者”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无缝对接。

  三、制定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在观念上来一场思想大解放,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提升和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和谐完善。

  1、政府支持,政策开路

  政府部门必须在继续巩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花大力气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必须制定宏观、具体的发展规划以及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从事创意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因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在该领域有着巨大的商机,创意产业必将成为中国服务产业今后发展的新亮点。

  2、资金支持,经费确保

  政府要重视和鼓励科技投入和文化创作的前期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社会化。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并制定与产业导向相匹配的基金使用方法,引入投资风险机制。

  3、联合机构,专项管理

  建立专项管理部门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专业的拥有管理职责的联合机构,对创意产业事业进行专项管理,为更多的从事创意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创造一个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平台,沟通外界企业促成其与创产企业的合作;提供政府最新的体制革新和政策动向,推动创意消费和创意生产的社会结合;支持本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在推动本国产品国际化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形成成熟的创意产业链做出贡献。

  4、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中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吸引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专业设计者还有能对整个行业发展具有引导性的领军人物或高级管理者;实行和完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势政策,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创意人才,争取早日建立起完善的创意人才培养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5、建立更多的创意产业园区

  自2005年4月上海首批建设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园区中入驻了来自美国、日本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800多户,从业人员上万人,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游戏 软件、动漫 艺术、 网络媒体、时尚艺术等以来,建设创意产业园区的热潮便在国内兴起,园区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合纵连横,提供更多的机遇。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废旧工厂或者历史 建筑进行改造翻新,既可以减少新建园区和拆迁带来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可以加快推动都市型 经济 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作出贡献。另外,还可以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市科技园、创意孵化基地等建设创意产业园。既可以通过大学吸纳高等人才又可以将产、学、研充分结合,发挥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不仅如此,通过园区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市场体系,打造产业链,推动建立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 环境,从而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重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就业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促进中国从传统的加工制造 密集型大国进行产业结构的革新与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 计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企鹅出版社,2002.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 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

  [3]张启新(QN018).北京日报,2008.

  [4]符绍强.新闻战线.2008,(3).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篇2

  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运动,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和因素在内的一组进程。文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运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各种资源与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实践中不断相互累积和互动的结果。

  但是这种文化的全球互动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动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或民族因此而面临的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需要做好应对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国的文化实现飞跃,从而完成本国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全球共享。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响

  “当科学技术将世界缩小后,各民族文化网外围的碰撞交融开始逐渐让步于文化网核心间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文明间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确保自己的文化本质及文化传统不被同化,因而表现出排他意识,有时这种排他意识很强,如伊斯兰教旨主义在冷战后的兴起等”[5]。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反应,但客观地讲,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

  (一)积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这些载体、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术最新应用的表现,它们在起传播作用的同时,也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应用。发展中国家借鉴这些方式,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渐与世界接轨。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发展较快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在保留本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本国文化的创新,实现本国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根本性影响的风俗、表演艺术、民族语言、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通过文化全球化,这些文化形式正摒弃或超越国界、民族的限制实现着民族与世界的“资源”共享,同样也是通过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积淀物”得到保护,从而使他们永久的被保留而不断地被传播。

  2.文化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成长起来的,现代历史已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而新的先进的世界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种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化,而只能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发展中国家凭借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互动使本国的“传统”与世界的“现代”进行有力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秀文化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本国文化与先进的世界文化融会贯通起来,实现本国文化的现代化,从而推动本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与腾飞,但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被遗弃或消失,而文化全球化则使这一影响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印度,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存在几百年的古老的建筑被拆掉或是呈现出残垣断壁,但印度国家却对此表现出不自知;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风俗礼仪、民族语言等传统文化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被“时尚的、彰显国际风范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其他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则可能在这一过程的影响下被改造,从而变换为具有“西方特质”的内容。而传统文化中一些精髓文化的逐渐改变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可怕的,从长远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与强大也将会受到限制,所以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饱尝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美味大餐”的同时,也一定要时刻注意随之带来的对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的负面冲击。

  2.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它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它的安全也关系着国家的安全。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将随之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其进行的文化渗透。这种渗透将会对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造成很大冲击。如果持久进行下去,将会使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下降,民族文化主权的内在凝聚力、亲和力被弱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传播与渗透在意识形态上对发展中国家也会构成严重威胁,这是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一世纪遇到的严峻挑战。三、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迎对文化全球化

  在二十一世纪,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性,一方面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并积极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只有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发展中国家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发展中国家要摆正态度,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到来,对于处在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对他们尤为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更明显、更深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国民价值观、生活方式、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把文化全球化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排斥与拒绝,甚至一些国家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的高度。文化全球化的确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无法回避或忽视文化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富强,必须要摆正态度,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丰富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体系。

  第二,发展中国家要以文化全球化为契机,在立足本国文化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1970年,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6]。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努力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国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应以此为契机,抓住这一时代赋予其的有利条件,丰富完善本国的文化内容,使其更好地为本国的现代文明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矛盾时,如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尤其是要从本国的文化实情出发,本着各国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取长补短、去劣存优,从而实现本国文化的“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对于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家也要注意进行继承与发扬,尤其在与世界现代文化进行交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不盲从,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对本国有益的国外先进文化。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要勇于抛弃落后于时代并阻碍本国发展的一些旧观念、旧传统,积极“解放思想”,实现本国文化的“优化整合”,从而为本国文化的创新开辟道路。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真正的综合必是一个新的创造,所谓创造的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却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全成一个新的事物”[7]。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的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在文化方面一定要时刻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也是必然的历史进程,它不会因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态度而放慢脚步或停止,相反,在当今信息大潮的作用下,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有效资源,实现自身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从而最终推进文化大潮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8.

  [4]许悼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73.

  [5]陈剑峰.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18.

  [6][荷]M 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译.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15.

  [7]鲍宗豪.论文化全球[J].

猜你喜欢:

317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