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的论文5000字
建筑文化的论文5000字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是为了适应自身与环境的需要而进行的新陈代谢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文化的论文5000字篇1
谈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摘 要】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作为世界独立发展的一支建筑体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并探讨了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色彩;装饰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
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在感慨自身的渺小的背后,蕴含着对“无限”的向往。这也就是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将这种情感赋予到建筑设计中,主要体现的就是有限空间与无限遐想的天然融合。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主要以“宅”为单位,作为空间的限定,但是无论宅子的大小,院落中心的“庭院”以及“天井”都会得到精心的设计与布置,因为这就是人与天协同发展的最佳场所,体现的就是对无限性的向往。同时,住宅的有限空间逐渐变得外向,建筑的空间内涵已经不局限于高墙深院当中。
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最富有深意的一点。“有”在建筑中指的就是建筑的实体,“无”指的就是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的空间,建筑空间的有用性必须得通过建筑实体才能表达出来。具体是指:空间由实体进行围合,凸显的是有限性,但是完全封闭的空间并没有用,只有贯通的空间才能体现出空间的无限性。在建筑领域中,科学的将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进行融合,灵活的将开敞与封闭应用在建筑设计上,才能发挥出空间的真正效应。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不仅仅包含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物质形式
中国古代的建筑单体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木构架体系在汉代已基本形成,在唐代达到成熟,历史悠久、体系完善独特、分布地域广同时地域性明显、建成数量多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体系之一。另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存在干阑式、窑洞、碉房、土楼等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不同地方根据其气候、地形、材料的不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城市规划多强调对称均衡,如故宫、曲阜孔庙和明清北京城等。而在建筑群体空间上则较喜好采用一组或多组围绕形成一个中心空间的手法。同样,这些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运用中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文化古国,我们的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这个文化不仅仅是思想文学方面,也包含了建筑文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高科技的过分依赖导致传统建筑文化被当代建筑师所忽视,当中国现代建筑经历这么多曲折之后,一些设计师们立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角度上重新思考和定位,对于传统建筑遗留给我们的影像和记忆加深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并唤起了我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分析、拆解并加以重组,最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出东方人的审美心理。建筑的设计应该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古人留下的建筑文化是千年来工匠们的精华部分,这种精华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作为当代设计师应该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当代设计中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可以令新中式的建筑语言深入人心,让我国的人民可以引以为豪,引以为傲。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一)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的布局形式在结构上可饰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体现在外观造型的多样化和应用范围的广泛上,因为它比较讲究对称、体量对比,例如檐柱、斗拱、须弥座等象征性装饰。而在建筑的色彩上,基本上只有黑白两色,这在很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也被包含在黑白两色中,象征简约极致。
有些建筑的内外存在极其明显的反差。从外部看来,建筑墙体一般非常高大整齐,只留有极小的窗口,而到局部的门罩和窗罩,它们虽然具有精美的砖雕与石雕,但其安置在实墙上,封闭严实,整个建筑好像城堡一般,自我保护,让人很难接近。
建筑装饰中的另一个典型的对比特色就是建筑中的曲线与直线特征。例如在徽州,高高的马头墙可以说是直线线形,但是在马头墙上的挑檐具有曲线特征。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但又相互照应,与黑白色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建筑形态与空间
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喜欢对称美,因而我国的建筑大多是以方形为主的,即便是圆形建筑如凉亭,其四周也必定有对称的屋脊,所以传统的空间设计要求对称,比如我国最有传统特色的四合院,它就是严格执行了对称的要求,而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无论是私家小院、别墅或者是高大的写字楼等,很多都采用了对称结构,这样才显得庄重。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是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气质。
中国传统空间的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空间格局是相融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空间设计所借鉴。
(三)建筑色彩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四)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所以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弘扬环境保护的道德理念,要结合工程实际目标以及环境保护责任感进行设计任务,要在设计中逐步实现“绿色”生态安全的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从根本上减小能源、材料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宁忠意.传承与创新――“2012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上海”召开[J].中外建筑,2012年7期.
[2]王涛.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民族传统的传承及问题[J].华中建筑,2011年7期.
建筑文化的论文5000字篇2
浅谈社区文化建筑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对 实践项目的 总结 ,对社区 文化 建筑设计思路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特点的体现、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与 环境的融合等角度总结当前社区文化建筑设计特点。同时指出社区文化建筑小型化、专业化的 发展 趋势,强调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应与本地文化产业特色相结合。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筑;技术表现;形象“自由化”;交流空间;小型化;专业化
1引言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 经济 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 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 历史 悠久。
岳麓文化 艺术 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 企业 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 教育 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 自然 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 2 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 音乐 、舞蹈、播音、 体育 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 2 。项目 交通 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 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 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 规律 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 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 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 现代 的 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 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 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 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 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 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 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 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 教育 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 历史 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 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 交通 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性功能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 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 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 发展 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 自然 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 旅游 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 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 科学 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 文献 :
[1] 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 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8.
[2] 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 论文 ,天津大学,2001.
[3] 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