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论文
文化广场的景观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它的设计理应结合地方历史文脉,反映地方独有特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化广场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化广场论文篇1
浅析大众文化广场现象
[摘 要]文化广场作为群众文化生活与情感交流的新形式出现,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它正以自身独特的地方特色, 乡土气息发挥着“文化客厅”和促进“双文明”建设的重要功能。本文从文化广场的内涵、特征、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广场 多元特征 交流平台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和日趋完善,以及城市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经济建设的辉煌发展,群众性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工作之余,人们开始追求精神营养,休闲、娱乐,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幸事。“精神富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浙江省委提出“两富”战略任务的重要内涵。文化广场正是迎合了人们这样的心理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广大居民中,文化生活的享受日益受到青睐和追捧,也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群众文化活跃与否是社会的映像,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天平,更是一种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对广大居民丰富业余生活和陶冶情操,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广场的内涵
广场是指户外适合居民休闲娱乐的开阔场所,是城市中较为平整集中的空间。文化广场主要是在广场上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它综合了政治、经济、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审美需求、文化发展等内容,使人们从中汲取营养,寻求娱乐。文化广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各地的城市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开花,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文化广场成为城市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平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广场中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地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体现。在文化广场中,开展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展示了政治、经济、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审美需求、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释放,文化广场的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多层次、多主体、多样化的互动新模式,和谐城市居民的作用,是城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阵地。
二、文化广场的特征
文化广场很显然是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文化广场的活动呈现出多形式载体、多类别释放、多群体受益的综合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所呈现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广场的普及性
普及是一种重要的特征,体现出文化广场的群众性和平民化,在这里,不分尊卑贵贱,不分长幼男女,都可以成为广场的主角,都可以成为文化活动的演员。在这里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提供最为全面和最为平等的娱乐服务,是任何一个想释放自己情感和情绪的人都可以驻足的地方。
2、文化广场的通俗性
文化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大众服务,没有等级层次,在这里开展的活动都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性活动,是面对所有居民的文化大餐。
3、文化广场的多元性
文化广场中的活动内容呈现多元性的特点,各种文艺形式,各种体育门类,纷纷登场,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内容不是与社会发展进步逆向的,全部可以实现,呈现出一种有组织、有指导、有参与的多元性。
三、文化广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1、是群众业余释放激情的场所
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城市文化广场在居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各种文化广场的建设,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广场容纳着居民情感的放飞。文化广场的文化作用,是目前城市展示文化的窗口,是人们形象展示的场所。广场中的歌唱、秧歌、广场舞等,是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健身的同时,丰富了生活内涵,提升了生活品位。激情广场演唱,为人们提供了放松心情,交流感情,沟通情谊的场所,是人们业余生活不能离开的场所。
2、是拓展演出空间的途径
文化广场是室外的大空间,在这里组织的文艺演出,延伸拓展了舞台,从室内到广场,文艺演出的舞台变广了,空间大了,人们观看演出更加方便了,满足了群众近距离“求乐、求知、求美”的心理需求。社区和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和打造,演员开心自豪,不仅对提高市民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使文化广场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群众文体活动的兴盛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娱乐了群众心理,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为和谐城市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现代社会文明所必需的公共空间,承担着沟通人际、满足民生的重要场所。
四、文化广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广场是群众自娱自乐、群众教育群众的场所;是对城市居民进行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教育的课堂;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示、交流的舞台,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福利。
1、文化广场的会客厅作用
广场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的窗户。通过广场,可以了解城市的兴衰和文明程度,同时广场也可以折射城市的历史。也有人说,广场是城市的会客厅,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在这里汇合,休闲的空间为人们文化交流,健身修性,提高生活品位,是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和内容。大部分地区,文化活动的场地通常都选在广场,各种展览、大型文艺演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把广场推向了文化的高峰。如今那些钢筋水泥的建筑林里,广场是“城市之肺”,使城市焕发了勃勃生机,更是成为一切宣传活动的主阵地。文化广场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城市文明建设,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2、文化广场促进双文明的作用
文化广场体现了城市的文明,是城市两个文明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体现,在广场这个开阔的空间里,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可以安排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为城市代言,成为双文明的示范地。文化广场也是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舞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能在文化广场中体现出来。在现阶段的文化广场中,文化活动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可以提高城市人口的文明程度,使城市具有更加开阔的胸怀。接纳四方来客,接受外界文化信息,融合当地的本土文化,兼容并集。人们在广场中参观文化展览,参加文体活动,书展、画展、广场舞、广场戏曲等等,都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对于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广场依靠它自身的能量和特点,为城市的文明建设,为群众的业余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很多地区利用文化广场,开展秧歌队、广场文化节、民俗风情节、红色旅游等文化活动,让广大城市居民深深地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在积极建设祖国、积极创造价值的同时,把城市文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发展,日渐成为城市群众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导向。工作之余,在广场中徜徉,在文化氛围中享受着滋养,如春风沐浴般的文化气息,提升了文化广场的地位和价值。城市居民在参与活动中,便被潜移默化的广场文化熏陶着、改变着,自觉不自觉地提升了生活品味,提高了生活质量,精神世界在不断地升华和净化。特别是那些内容健康活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仅为居民提供了娱乐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质量。
3、文化广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平台
在文化广场中进行文艺活动的演出,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可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双簧目标。如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招商引资,很多地区的政府都看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进行地方经济的推介和招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广场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这个优越的条件,在这里上演精彩的文艺节目,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也可以在这里洽谈投资和建设,是政府为当地人们谋福利的表现。地方政府要发展和扶植本地经济,走“政府组织,企业投入,百姓参与”的道路,所以利用文化广场,提供给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在娱乐中,实现了沟通和交流,实现了洽谈合作投资。特别是一些戏剧团体,能够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弘扬地方的文化,为企业投资提供一个恰当的形式,凸显投资的实质内容。比如企业投资冠名比赛,以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知名度。开展文化活动,为城市发展和企业文化做宣传,是文化广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文艺团体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发展,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宣传,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广告效应,相得益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李好东,办出企业文化广场的特色[J],《政工研究的动态》.2007.第1期
文化广场论文篇2
浅探渔村广场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随着渔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崛起的渔村广场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并对如何繁荣渔村广场文化进行思考,提出了独特而具体的见解。
关键词:渔村;广场文化;繁荣
随着渔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渔村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渔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每个渔村都建设了文化广场。渔村文化广场的建立与使用,使渔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成为渔村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和渔村群众文化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现代海岛群众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一、渔村广场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渔村广场文化是渔村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和功能,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新渔村文化建设中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
渔村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具体体现在一是群众性。它是以群众为主体,以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娱乐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它随着群众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复苏与增强,促使更多的人从观赏者向着参与者转化,这是渔村广场文化崛起的一个动因。二是民间性。渔村广场文化在受海岛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也植根于这片土壤,并受它的潜化和影响,因此,渔村广场文化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民间乡土风格。三是时代性。渔村广场文化是渔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反映,是渔民群众审美心理和时尚心态的透射,体现了渔村群众对真善美和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季节性。由于海岛自然条件和渔民生产季节性制约,渔村的鱼汛期和渔闲期十分明显,这种季节性的规律造就了渔村广场文化的节奏性。
随着渔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文化文化生活的追求,广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汇集于此,既有业余、通俗,又有专业、高雅;既有传统和现代,也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有各类文化艺术的展演活动,又有文化、体育娱乐和竞技活动。人们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尽情展现自我,以满足渔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审美的需求、参与和选择的需求。因此,渔村广场文化对于维系渔村社会和谐与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渔村建设中有其独有的功能。
二、繁荣渔村广场文化的思考
渔村广场文化这种新的文化载体和形式虽然在渔村发展很快,也广为渔村群众所接受,但对其规模、设施、功能等管理及内容、形式、层次、效应等活动形态和运行机制还不是很多彩、很健全,各方面对渔村广场文化的认识还不是很透彻,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在活动项目上,大多是以完成任务为主,缺乏长远性与可持续性;在活动内容上,偏重于政务宣传,缺乏特色与创新的内容;在活动人员参与上,中老年、退休人员居多,缺乏青少年与主流人群;在活动效果追求上,偏重把它当作一项政绩形象工程,缺乏公共服务性。因此,在建设、发展渔村广场文化时要凸显渔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为渔村广场文化活动主体――渔民群众服务意识。
1.以群众需求为主导策划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项目
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主体是渔村群众。没有群众的广泛、积极、长期参与,渔村广场文化是很难繁荣和持续发展。群众对广场文化的需求直接影响、决定广场文化活动项目的成效,是渔村广场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的第一作用力和要素。因此,渔村广场文化要牢固树立起为渔村群众服务意识,以群众需求为主导来策划活动项目。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入阶层的村民特点、偏爱和需求,策划适合他们且有吸引力、可持续的活动项目,以此来扩大渔村广场文化的影响层面,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以群众参与为目的创新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内容
渔村广场文化是一种面向全体村民的开放型的群众文化,这决定着渔村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应新颖、有特色、丰富多彩,才能长久吸引群众参与。广场文化运作者应以村民参与为目的不断创新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内容,吸引和激发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欲望和热情。一要贴近,即从渔村广大群众的真实感情和实际需要出发,贴近村民生活、贴近村民情感、贴近村民心灵;二要新颖,即坚持文化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人求新、求变的精神文化诉求;三要特色,即对海岛渔村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并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使活动内容既充满地域色彩又有时代气息,形成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渔村广场文化。
3.以群众互动为境界提升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魅力
渔民群众在渔村广场文化活动中不仅仅是作为观赏或表演的参与者,同时更是对渔村广场文化活动拥有话语权、影响力的推动者。村民对渔村广场文化判断、评定,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以广场文化活动主体的角色积极促进、影响渔村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村民的这种积极互动,不仅体现渔村广场文化是村民的文化、百姓的文化,更彰显渔村广场文化的近民、亲民、乐民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建设、发展渔村广场文化时应以群众互动为境界来积极提升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魅力。首先促进政府与渔村群众之间互动。政府应积极引导、组织并创造条件让村民去开展他们所需要、所喜好的活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他们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权力,形成村民自觉办广场文化的发展态势。其次促进群众之间互动。渔村广场文化是一项充满集体主义的渔村文化形态。因此,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促进群众尽情享受文化成果,大胆展示自己艺术才华,使村民之间形成互帮、互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艺术编导.詹晓南. 让群众文化走进
艺术殿堂[N]. 中国文化报, 2010, (2010-08-30)
[2]廖文. 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N]. 人民日报, 2010, (201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