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文化论文篇1

  浅析电视语境下的社会文化现状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

  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曾一度发生动摇,但儒家文化的精神根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当时的社会文化存在新旧两种文化并存的形态。在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时期,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的文化思想,国统区则存在左翼和右翼两股文化势力,这种文化格局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

  但十年““””摧毁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社会伦理的根基,中国人在民族性格、民族品质、普世价值、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文化处在一种“等待戈多”的尴尬状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了本就根基不稳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物质化、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儒家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也渐渐模糊,但某些基本的道德元素仍然深藏于社会文化深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2]2003年,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3]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依托现有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文化的缺席,导致经济建设缺乏传统文化支撑,造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而这块“硬伤”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瓶颈。

  当前社会文化的内容结构

  社会文化的“硬伤”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结构上。不难看出,当今的社会文化缺乏主流的文化内核。我们可以用后现代或者非主流来形容。这一点从电视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品味出来,一些电视知识分子把严肃的学术问题,用流行元素来表达,以期收到绝佳的视听效果,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深思。电视知识分子的走红,似乎在昭示着一种文化繁荣,但深究起来,其所昭示的恰恰是文化的贫乏。有学者提出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或手段,只要能引起大众广泛关注,就能间接通过媒体成为名人,做到名利双收。在现实中不乏利用“注意力经济”而成名的,例如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前社会整体缺乏一种主流核心价值观体系,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当前的社会文化状态是:主流文化与多元的非主流文化并存,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从网络舆情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对公权力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得知),而主流文化与社会大众或多或少存在隔阂。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在不断推进,但当前仍然缺乏一种类似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普世文化价值体系。面对浮躁、物质化、权力崇拜等不良的社会文化现状,缺乏理性、冲动、盲从成为非主流文化下人们的一种精神特征,也是注意力经济得以成型并高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和非主流因素逐渐趋向调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大众化和商业化的特性正在彼此互融,总的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文化是一种整合文化,这种整合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吸收性,可以高效地催生出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获得并充分使用话语权,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平等;最大弱点在于缺乏核心价值体系,容易造成文化混乱。近几年社会上呈现出一种浮躁、媚俗的非理性文化现象,从“地域攻击”①到网络狂搞,从家乐福事件到艳照门,从芙蓉姐姐走上北大领奖台到相亲节目中的马诺等②,光怪陆离的社会文化现象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极限,人们渐渐接受了这一现状,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文明文化。从人们的狂热追捧到“审丑对象”的相继走红,再到商业炒作的全面介入,由于缺乏主流核心文化的镇守,从而导致社会多元文化呈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系统,任何社会的和谐都是一种相对的和谐,而且都要经历一个过程。[4]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逐渐加快,主流文化将作为一种强大的中坚力量参与社会文化改造。但主流文化本身需要构建一个核心体系,也就是主流文化识别系统。近年来随着“八荣八耻”的提出,公民道德规范的出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似乎有向主流涌动的迹象。但社会文化整体缺乏秩序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因为现今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我们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工程,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苏工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所沉淀出的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之所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看似边缘化,实质上还潜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挖掘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文明向好的精神内容,重塑国民人格,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传统文化的根系恢复健康了,才能发挥其原本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个前提下,政治文化、法治文化、经济文化和信息文化才会逐渐走向和谐发展的新台阶。传统文化中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世信条,所揭示的乃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自信自立、互扶互助的社会生活场景,也正是当今社会最为紧缺的文明因素。所以,以传统文化的复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改良工程,将是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注 释:

  ①网络流行语,是建立在“地区的自我优越感”之上的一种“蔑视其他地区”的行为。

  ②2009年12月19日,北大百年纪念大讲堂召开“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获得“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个人网站奖项。

  参考文献:

  [1]田本相.电视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1.

  [2]任平.传统文化复兴“热”的背后[J].神州,2005(5).

  [3]温家宝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DB/OL].中国新闻网,2003-12-12.

  [4]罗以澄.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的和谐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

  社会文化论文篇2

  浅探现代社会文化的两重维度

  摘 要:现代社会文化有两重维度,一是对竞争的渴望,二是对逍遥的期盼,而这两个维度都发生了异化,使得个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逐渐缩小,泯灭于社会洪流之中。

  关键词: 竞争;逍遥;大众文化

  现代社会是极其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每天面对的种种疑难问题,更隐含在支配社会的一些框架里面。现代社会的市民,可以说是一群深思熟虑的被蒙蔽者,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圆熟老道的社会应变能力,但他们是否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能撇开社会层面的种种帷幕和障壁看到自己的处境呢?我们身处的境况同十九、二十世纪远远不同,这种不同并不是反差意义上的对抗,而是发展了的意义上的纵深。

  在我们的脑中,纠缠着作为统治力量的大众文化以及作为传统信念的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无处不在,令人痛心的随着时代往前走。我们这个社会有着两个基本信条,也许这不是很久远的事,恰恰是当今所理所应当坚守的阵地,似乎是生存的双重慰藉。我们默默地认为:一,人有自己的自由,可以通过一种逍遥寻求自己的快乐以暂时逃避社会压力;二,竞争与淘汰是当今社会每一人的核心存在方式,我们应该仰慕成功者,追随他们成功的步伐,而同时作为一群有良心的人必须给予失败者以同情和安慰。

  以上的两个基本信条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构成基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表述: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两种大众文化,一者宣扬竞争,一者必须照顾作为社会大多数人——未取得成功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和非竞争状态下的个人需求。这两个信条表面看起来无疑是极其合理并且充斥着历史的进步感和人类的关怀感。但是,我们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历史博物馆中封藏的两个永恒珍品,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品味赏玩。相反的,它们却是变质的奶酪,被当今社会甜美地品尝着,忘却了其中隐含着的毒素。

  睿智的读者自然从两种基本的宣泄方式看出相应的选择人群,但是潜在的威胁告诉我们,我们迷茫在竞争中的心灵已经看不到真正的逍遥与安慰。首先,逍遥已经变异了。作为逍遥的典范,无疑首推魏晋玄士,但如竹林七贤。他们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挫折,在玄学之中抒发己志,通过注疏《老子》、《庄子》、《周易》等书表达一种摆脱名教的自我逍遥,把自我志向寄托于老庄思想从而获得超越现实的追求。这种逍遥首先表现为万物与我平等,体会到万物之间的自生自为关系,不僭越不妄为,守份内之事而达到共生的和谐状态。

  在消解了个人的欲利之心以后,真正体会到为人的本质与地位。现代人在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下被迫下转向自然的怀抱,只不过是在一种消除现象的意义上利用自然,好比闭上双眼就可以忘掉眼前烦恼一样,恰恰所有的困扰在离开自然的那一分钟又接踵而来。这样一来,无论多美丽的自然都会越发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从未在一种真正的积极的意义上被我们感受过,而只是作为“不见泰山的一片障目之叶”。一个哲学家说过,在街边听汽车鸣笛和在剧院听音乐会的根本差别乃是在于,声音不是作为一种表现汽车奔驰过来的工具,而是表达它自身的旋律。所以如果我们像阅读办公桌上的文件一样阅读风景,任它像幻灯片一样刷刷跳过,或者在照片里面张张切换,那么我们就会像忘却生活琐屑一样遗忘风景,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旅游如此之繁盛,而又如此之同质化。

  旅游的一般模式就是车上睡觉,下车拍照,最后购买纪念品。无论多么美丽的风景,在很多人看来关键是要用相机或摄影机去把它们占有,在它们的面前刻上自己的伟岸或窈窕身影。通过这种形式的占有似乎我们已经完成了旅游,已经到了天涯海角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作为消除我们内心紧张与忧虑的手段,自然作为一种可见的现象无疑褪色很多,可被亲眼看到的与从相片视频中感受到的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就解放的意义来看,我们最多只是在镜子面前观察着穿着不同衣服的我们,幻想着与平时不同的衣着色彩,而并没有在心中获得丰富的色彩,从而通过生活表现出来自己的丰富。

  也许我们一直都在关心的是我们与那些在某时某刻呈现的风景有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思考过那些作为整体且拥有自己历史的风景到底希望在和我们的邂逅中给予什么样的东西。现代的我们相信眼见为实,相信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这样一种想法的最大危险就是我们只能看到作为一个整体东西的一面,而看不到整体之中贯穿着的那种精神与特质,就很容易失去或误解那纷繁刹那所意欲表达的东西。我们与自然的交往,并不能理解为去看到某一个风景如画的画面,而是要把人生与自然之道相结合。人与自然本来就是共存在这个世界中,古人会通过自然现象讲述人生道理,会通过山水画传达人生意境,也会借助河山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感。

  一句话概括之,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关键在于:自然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活在自然之内,而使得这种相互理解得以可能就是“自然”之精神。自然之为自然,乃在于万物懂得守在其位,不僭越不妄为,这样就能与它者保持和谐。自然的规定性并不来自于外界,而是自己,是自己充分表达自己、完善自己,不侵扰它者,而可以顺本性而为的境界。我们经常消极的谈论“自然”与“逍遥”,乃是由于它们完全外在于我们,我们心中并没有去契合、体悟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却又是一个人真正发现自己、展现自己的必要。也许你觉得自己成功,但自己的心情不轻松;也许你觉得你辛苦,并且辛苦得不值得;也许你觉得你努力成为的那种人并不是自己敬佩与喜欢的人。

  一切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恢复身旁的这位挚友——自然的角色。所以且让我们从这一刻,打开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眼光望回自己,而不是紧盯社会为自己谋划的一个个事业里程碑与角色定位牌。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远离社会生活,从而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而是在社会生活之外,一旦回到自己的空间之中,也要有一种方法描绘真实的自己,享受自己真实的空间,而这种自我定位与自我品味,需要“自然”之精神作为保障,否则我们只用竞争的态度,只用社会的评判尺度,丝毫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

  第二个信条以一种大众文化方式广泛的出现在社会中。人们坚信不移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热衷于这种竞争作为一种娱乐供人赏玩。选秀节目就是这种将血泪的辛酸当做娱乐笑料的最好写照,更进一步的,在那里已经没有艰苦的竞争,只有娱乐。在商业运作下,眼泪似乎只是博取安慰的手段,安慰又更显得是和眼泪在唱双簧。整个社会懂得必须让这种竞争看起来不是那么残酷又能引人发笑,失败者更懂得必须让眼泪处在不是那么虚假却又能显示自己徘徊在大度与嫉妒之间。一唱一和,人们已经误把残酷的竞争还原为娱乐的莞尔与哭泣,更忘却了一种情感被操控下的悲哀。收视率成为一切指标,合理性已经不算什么。在第一个信条中人们已

  经错误的绘画出自己的希望,而在第二个信条中社会又为个人构架了一个真实的谎言集。看上去我们仿佛刚刚有那么一点逼近悬崖,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毫无警惕的陷入深渊。我们甚至连找一个真实的自己都不能找到,因为社会没有一种让我们找到自己或者表达自己的空间与工具,在这两个信条中我们被蒙蔽,被迷惑,渴望着出路却走错了道路。

  也许还能说的更多,但也许上面所说的并不能有任何触动。当马克思曾经为报纸审查条令奋笔疾书时,我们又何尝不能再度呐喊,“社会赞美鲜花的芬芳,赞美美酒的醇香,赞美少女的婀娜多姿,但是为什么偏偏在他们的赞美下,只允许太阳发出一种色彩,那就是集体的色彩”?

  一个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间,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在一个人的时候保持一些距离,只有距离才能产生角度,只有角度才能产生批判,而批判使得自我与他人能真正有意义地区分开来。作为个人的空间,与作为社会人的空间,在生活中是应该有区别的可能的,而这种区别也许凭借社会倡导的各种方法都不能给予,只有自己亲手才能创造,只有自己用心才能开辟,也许我们应该时常回想克尔凯郭尔墓志铭上的话,“我,一个个人”。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余源陪,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社会文化论文

2.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

4.传统文化论文

5.社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论文

301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