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农业文化产业论文参考范文

农业文化产业论文参考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农业文化产业论文参考范文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文化产业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文化产业论文参考范文篇1

  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现在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作为现在社会的朝阳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农村文化产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政策、法规指引,有科学的思想、建议来引领。下面是几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模式

  我国许多农村的传统手工艺术品、传统艺术都是建立在农村传统的农耕文化之上的。不管是发展任何产业都应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原则,努力做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建议农村手工艺产业继承 “量材为用,就材加工”的核心价值理念,密切关注当代手艺生产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关系,提倡对当代生活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节约资源,创新产品,变废为宝,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二、维持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发展新型产业

  在农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资源、传统手工艺艺术,作为产业资源应受到高度重视。建议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时,要立足传统农村文化生态的高度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保护由手艺人、手工技艺、手工艺品、手工艺价值理念等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

  三、发挥政府的优势

  政府要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正定合理的政策、法规,资金上的支持并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农村,不仅是经济的洼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这种高技术含量,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依然是难以突破人才的瓶颈。

  四、建立健全现代产业机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手艺产业

  农村手工艺产业是以农民为生产主体的。产品的生产多采用农民居家生产和作坊生产的模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学习和借鉴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构建符合农村地域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现代化生产力,减少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腾飞。

  五、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产业链小、产品单一以及设计和营销环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其发展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亟待实施品牌战略,延长和拓宽产业链。品牌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具有良好品牌的文化产品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一般的文化产品。努力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研发,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具有农村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与资源和产业机制相符的产业战略,一步步做大产业规模。

  六、发挥传统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创新也是其发展的灵魂。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更需要创新,需要创新的思维,需要创新的体制和模式。农村文化产业的创新需要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更好的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七、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机制,“留住”民间艺人

  在当前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从事农村手工艺产业的生产的手艺人普遍处于产供销链条的最低端,收益低,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和被动性,不利于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建议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机制,“留住”民间艺人。成立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民间艺人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加强生产竞争力,维护农民手艺人利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间艺人以及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发

  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会为 艺术家、民间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 环境,从而使他们创造更多的 文化产品和文化财富。

  八、改革和调整乡 镇文化 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市场 经济时代,农民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求富、求知、求乐”。因此,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 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只有体制更加健全,更加适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了,人们才会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适合广大人民百姓的文化产品。

  结束语

  在我国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利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条件,优秀的民间艺人,厚重的文化底蕴等都为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劣势也不容忽视,农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发展认识存在误区、管理体制落后、优秀人才的缺乏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相信,根据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找准发展的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市场化道路,强化人才支撑体系的一系列的措施一定会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业文化产业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加快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各地正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在对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措施建议,以期参考。

  加快发展 地方文化产业 支柱性产业 问题探索

  党的十七大明确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把发展文化产业从部门行为上升成为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予我国文化产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作出了重大决定,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将文化建设作为构筑新的五大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而长远战略,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员令,从而使我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提速提质提升发展的新阶段。

  一、当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

  全国大兴文化之势如雨后春笋,湖北省也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在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中,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其重要内容。作为湖北省发展的重要一极,十堰市也提出了文化活市的战略,力图加大力度,提速发展,极力打造文化产业为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十堰市文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发展初具规模,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堰市文化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并在一些行业占有主导地位;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政府加大了职能转变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行政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三是文化资源的配置水平、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文化市场功能逐步增强;四是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文化产业机构数、从业人员、总产出在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五是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市的文化功能逐步显现,山区文化硬件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六是文化资源得到初步的发掘、整合、利用和保护。

  十堰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突出优势是:仙山秀水汽车城,大山大水大人文——神奇的武当山、秀美的丹江水、灵动的太极湖,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崇高的武当文化、古朴的神农文化、美妙的诗经文化、原生的秦巴文化、独特的房陵文化、如歌的汉水文化,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山二黄、花鼓戏、郧阳灯舞,民歌村、故事村等,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特别是南水北调、汽车之都、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展示着现代文明……

  十堰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前景看好。近几年,全市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潜力,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优势项目推进文化招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搞活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堪称十堰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成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二、当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述湖北十堰为例,文化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要真正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绿色增长中最突出的支柱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观念上的桎梏尚未完全打破。

  产业规划和相关的产业政策配套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陈旧观念还根深蒂固,有的还仅仅停留在舆论和口头上。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和未来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步的总体目标不够清晰。尚未设立主管宏观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相关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亦未建立,缺乏统一规范、客观准确的评价标准。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总量偏小。

  文化资源缺乏深度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的利用有的仍停留在表面,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处于边缘和弱势状态。文化市场的发育滞后于其他要素市场,文化资源的配置还保留着较浓厚的计划色彩,产业布局、结构还不尽合理,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系列中,真正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企业还不算主体。经营性、半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但遗留下来的体制性弊端对文化产业发展仍有较大障碍。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由于文化产业较之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承载着更重的社会效益重任,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首先,在政府职能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认识还不到位,还不愿意放弃亲自办文化的模式,仍在包揽着许多不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事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情况还明显存在。其次,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困扰着文化产业发展。如文化行政部门推出的繁华地段的电影院改造,电影电视剧商业化运作均未达到预期的融资和盈利目标。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经营项目门坎太高,以及体制性的障碍,权宜性的前置条件,妨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成熟,缺乏叫得响的自有文化精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多。第五,文化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技术人才、文化策划人才和艺术创作表演人才,难以开发出一流的文化产品(如创意产品等)。

  因此,必须加紧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障碍问题,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措施

  鉴于上述情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地方文化优势资源着眼,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入手,遵行

  规律,扬长避短,突破瓶颈,扎实推进。

  (一)建立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建立政府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管理对象跨行业、门类多、范围广、情况复杂等特点,应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设置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建议市政府成立发展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如深圳市政府成立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并将其设在深圳市文化局,十堰市应设立明确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依据实际制定产业政策、拟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对行业结构性缺陷和市场偏轨状况进行干预等,避免无主管机构带来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行业壁垒的弊端。通过体制创新,发挥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规划、协调作用,确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大块真正分类管理的新模式,体现文化事业靠政府,文化产业靠企业的基本思路,二者协同发展。

  2、将文化产业明确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为了使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议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统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明确界定了文化产业及相关活动属于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一部分,即文化产业是经济概念的属性。十堰应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类结构、分类标准,对全市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全市文化产业的总体状况;制定近期和中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拟制发布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和投资指引。只有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门类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付诸实践,才能推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逐步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统计数据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测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构成、整体效益和发展前景的综合尺度,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二)改革投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拓宽文化产业资金筹集的渠道,根据十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深入贯彻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在文化领域里的投资,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性和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资本是产业的血液,在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应在招商引资、商贸洽谈活动中加大投资宣传和引导,向广大投资者展示文化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扶持民营文化产业企业。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在十堰市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兴办已开放的文化产业。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作制以及个体私营的形式参与兴办文化实业。建议政府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加大政府文化建设投资的力度。政府通过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营造一个信息灵敏、管理有序的文化投资环境,让更多的投资者在十堰市文化产业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经营的项目和发展空间。

  (三)坚持在大文化背景下把握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把文化产业作为地方一种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经济形态进行考量,需要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趋势、行业结构、发展重点、未来走向等进行全面的考察。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有哪些优势,确定哪些要重点发展,哪些要优先发展。在盘点家底、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和预期收益为导向,以现有或潜在的资源为依托,以现代高新技术和相应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旅游文化、广电传媒集团和报业传媒集团为重点,紧紧抓住发展前景明朗、充满活力的强势板块,着力扶持,优先发展,整体推进。

  1、充满活力而有待挖掘的文化旅游业。

  市政府明确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核心层相比,文化旅游产业机制更加灵活,融资渠道和方式呈多元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市场化程度较高。要借鉴深圳的经验和做法,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百里旅游长廊。旅游与文化融合,与艺术联姻是吸引游客、扩大影响、突出资源特色的最佳途径。

  以武当道教文化为龙头,整合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意识,把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推向全世界。加强旅游文化内涵建设,让游客看了觉得名副其实、价有所值,离开十堰回味无穷。以丹江口水库为切入点,打造生态文化。加强市内文化建设,延长旅客在市内驻留时间,如建设民俗一条街、饮食一条街、汽车博物馆等。

  2、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传媒业。传媒产业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个丰利行业。

  全世界的媒体行业一年可创造超过1万亿美元的财富。在美国,现代传媒业每年创造的财富超过53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在十堰市文化产业核心层中,以电视台

  和报业为主的传媒业应该说居于地方国办 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也是地方文化产业的经营大户。

  应借鉴兄弟省市改革的 经验,在坚持党管新闻舆论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推进传媒行业的体制改革。将可以市场化的行业或项目如信息传输、印刷、发行、广告工程技术等运用真正的市场模式进行经营,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3、与高新技术交互融合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

  如果说文化产业在 发展之初被打上工业文明烙印的话,那么今天新型文化产业已经深深地镌刻上了信息技术的印记。十堰是广东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之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水平,提高文化创新力,使文化产业成为信息产业的“内容”,使信息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运作平台和载体,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为先导,以基础和主导文化产业为支撑的各类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承载公众文化消费的娱乐休闲业和艺术服务业。

  随着十堰市掀起的新一轮发展潮和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社会对休闲娱乐的品位和服务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应抓住这个契机,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娱乐业。

  (四)转变政府职能,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和打造更宽松的政策 环境。

  1、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政府要切实从抓微观 管理、直接管理、事务管理转变到抓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上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研究和行业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产业类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一般竞争性文化经营的行政许可。制定发展壮大文化市场的宏观政策,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统一规划,与国办文化产业一视同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文化产业和市场参与者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确保文化市场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产业较集中地体现了知识 经济的特征,文化消费产品、艺术品、乃至文化服务,更多的凝结了科学技术专家、艺术家的个性化创造,无论是市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尖端产品,还是民歌作品,都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优势的精髓所在。因此,要形成精心保护文化原创和智力成果的良好氛围,落实保护专利权、著作权等各项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要创造条件筹建地方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下,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作用。

  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近几年,十堰市内几家经营性、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内部经营机制进行了改革,为推进文化体制深层次改革做了必要的准备。要革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首先是打破所有制单一结构,构建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要积极推进文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合作、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事业建设和产业经营。其次是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力。如电影发行放映、演出经纪中介、艺术培训及考级、图书音像、文化旅游等,应放弃政府包办模式和经营单位事业体制的单一形式,尽早与文化经济实体脱钩,实现政府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

  3、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培养和引进文化建设人才。

  文化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摆上日程:

  一是转变用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全新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人才当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最可依靠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并制定文化类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规划。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把高层次急需文化人才作为引进重点。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户口不转,关系不变,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采用聘用、讲学、建立实验室、 工作室等形式,为造诣较深的专家提供来十堰工作的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要纳入拔尖人才管理。设立政府人文科研基金,为人文科研和文化产业重点攻关项目研发提供财力支持。真正做到优化机制选人才,产业优势聚人才,高薪招揽引人才,关心尊重用人才。

  三是依托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整合本地大中专院校教学资源,培养文化营销、艺术策划、文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短缺人才。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295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