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社会文化>

慈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慈善文化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慈善文化价值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慈善文化价值观论文篇1:《浅析中华慈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在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中,慈善文化的运行有兴有衰。但千百年来,慈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并且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当今社会,我们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必须得认清楚,中华慈善文化是其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而且我国慈善文化根基深厚,是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由慈善文化所产生的慈善事业,也发展到了今天,并且还焕发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在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关键词 慈善文化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慈善事业

  慈善在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人们之间的互相互助,互相关心,它还表现出人们的一种心态,包括对别人的同情、怜悯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它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是构成社会和民族的每一个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一、我国的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

  从中国古代开始,中华人民就有着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美德,并且通过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都可以深刻的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慈善文化。战国末年,“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①的“大同”思想就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传播开来。随着慈善文化在人们观念中的传播,在我国的慈善也是作为一项古老的活动开始传播开来,在很多的社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慈善的影子,而且每当人们谈到有关慈善的时候都会充满了热情,并且把关于做慈善的一切行为称为慈善事业,而且乐于做慈善的人也被称为慈善家、善人、爱心人士等等。慈善事业就是将各类慈善活动通过专门的机构,以系统、规范的方式开展起来了,并且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社会上的自由活动开始广泛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的慈善组织才逐渐建立起来。这些慈善组织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与慈善文化的重大发展,而且还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因此对慈善文化的传承和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上了日程。并且在我们国家召开的每次重要会议上,均提到了有关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相关内容。比如说在十六届4中全会上强调要建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十六届5中全会上还强调要建立有关慈善事业的免税减税政策,并且要落到实处,这些无疑不体现出我们国家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冲击交流也越来越多,由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比我们先进很多,社会中渐渐的兴起一种思潮,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思潮对我国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就是全面学习西方。传承慈善文化能够使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其独特性,防止全盘西化。传承慈善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健康发展,在慈善文化的带动下我们可以在大事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慈善意识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可以说慈善是一种形象、一种责任,但它更是一种境界、一种风尚。慈善起到了引导人们奉献爱心、投身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并且推动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创新党员干部工作模式,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慈善事业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它的发展经历了各朝各代,但它的发展阶段多停留在民间,缺乏一些制度上的调节与控制,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上的建设。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开启,我们需要从慈善的各个方面来完善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价值观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它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正确行动和行为的一个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内涵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更需要理解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历经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与思考,并且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以及实践主体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总体而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建设,以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对我国慈善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可以看出,传统慈善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强大的推动力。

  我们应该看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白每个地区的具体状况不同,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对症下药。随着我国物质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亟需加强国家精神文化软实力以反哺经济建设,为其创造新的动力,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阴谋一直没有放弃,不断地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必须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所以说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阶层的人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且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道德故事的弘扬,在人们中的影响要比一般的灌输教育更深刻,在迁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的正确性,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在此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因此,应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慈善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诞生的,人不能总是野蛮,要不断的进步,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任务,而且他们在帮助理解、推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慈善文化民间的立场,与西方等欧美国家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新时期下,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重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慈善文化。通过传统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传统道德模范人物中找寻力量源泉,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自信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国家也举办了许多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例如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学习传统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在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范围更广、更深刻。我国的慈善文化就是要依靠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我国的慈善文化理念也算是一种信仰,促使我们在几千年里面积德行善。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目前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了,但是它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如果处理不当,还有重新激化的可能性,正是慈善的“仁者爱人”理念有利于缓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社会主义正能量。所以慈善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慈善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可以得到不断地创新,并且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我国当代的慈善文化是在充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吸收各国道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炼整合的,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从价值主体上看,慈善文化将国家精神和公民道德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概括的说使我们国家的制度或是一种运行模式,从而带动这个国家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慈善文化就是铸就灵魂的托手。慈善文化使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本质在我国发展现阶段有了落脚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历史统一。慈善文化牢牢地把握住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引领了多元社会思潮,引领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且最终转化为全体人民共识。

  注释:

  ①《礼记?礼运篇》.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卫平、黄鸿山.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9(1).

  [4]周中之.慈善公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2015(6).

  [5]陈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伦理学研究.2006(3).

  [6]张??.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初探.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

  [7]王文涛.“慈善”语源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8]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慈善文化价值观论文篇2:《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时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儒、释、道等学说的熏陶下,“仁爱”、“慈悲为怀、追求善报”、“救助他人、以强扶弱”的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主要特征。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慈善文化所包涵的这些慈善理念在弘扬人文精神、拒绝道德冷漠;促进分配公平,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人们社会责任感、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慈善理念;价值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畅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设立了专门官职来施予惠政,如《周礼?地官》记载:“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富剧增的同时也使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财富分配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时,慈善作为第三种分配方式,在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传慈善文化作为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文化基石,在当前社会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性善的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我国传统的慈善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我们既能找到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能感受到佛教宣扬的“慈悲为怀”,还能找到道家所言的“积德行善”。正如民国年间大慈善家熊希龄所言:“吾国立国最古,文化最先,五千年来养成良善风俗者,莫不由于儒、释、道之学说所熏陶。”②基于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影响,本文将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仁爱”为核心的慈善理念。儒家慈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并贯穿于慈善发展史的整个过程。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善即为仁,而仁就爱人。“仁”字在《论语》中曾出现了109次。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将其提出的“仁者爱人”纳入了道德情感和伦理规范,为构建古代慈善思想奠定了根基性的理论依据。③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观,并对“仁者爱人”提出了更深刻的探讨。不仅提出人性所固有的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还将“仁”与“爱人”推衍至非血缘关系层面,即“仁民”、“爱物”、“泛爱众”。这不仅使“仁”成为普遍的伦理原则,而且使“仁”体现为一种含有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

  其二,慈悲为怀,追求善报的慈善理念。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其所强调的因果报应、大慈大悲和普度众生等教义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步被大众所接受,并渐渐融入了传统慈善思想之中。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在梵文中,“慈”含有友情和纯粹的友爱之情,“悲”为哀怜、同情之意。《大度智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即慈心是希望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悲心则是希望帮助别人解除痛苦。佛教还提出的因果报应论,即“果报论”,佛教认为:“业有三报:一现报,现做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今生作业,来生受果。三后报,或今生受业,过百千生方受业。”④这种教义不断渗入到社会伦理生活,使人们因惧怕来世受苦受难,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自我警省,广结善缘,积善成德。道家思想中的善恶报应思想与果报论基本相似,其在道家经典也得到反复的申述,如“施恩布德,世代荣昌”、“积功累仁,祚流百世”、“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随形,响之应声”等等。道教从善恶报应论出发,认为人的今世祸福是先人行为的结果,而今世的善恶行为不仅在自身的遭报应,而且对后世子孙也产生影响。可见,不论佛教宣扬的“果报论”“大慈大悲”,还是道家的“善恶报应”“承负说”,都极具威慑力的规范着人们的善恶行为,不仅逐渐的扎根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之中,还进一步充实了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

  其三,救助他人,以强扶弱的慈善思想。救助他人是怜悯之心的外化的行为表现,是传统慈善理念的又一个重要思想特征。如《礼记?大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⑤当然,在论及救助他人的慈善理念,也必须要提到墨家的“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基于乱世之时提出的治世之道,他认为天下大乱皆起于不相爱。同时,墨子还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⑥,每个人都应该竭尽其能的践行“兼爱”理念,从而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的社会。

  二、 发扬优秀传统慈善文化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拒绝道德冷漠

  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包含以强扶弱,救助他人的慈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基于怜悯之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在人性慈善的影响下,人们做不到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无法承受良心的追问与谴责。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迅速起飞的同时,多元文化思潮也随之而来,如西方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再加上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强烈趋利性,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出现了偏差。不可否认,一些西方的思想如功利原则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功利原则的泛化必然削弱人文精神。⑦在面对问题时,将个人的私利放在首位,而将道德良知抛在脑后,一时间道德冷漠、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问题充斥在整个社会环境中。人们原本所固有的“仁爱”之心被掩盖,甚至迷失了方向。⑧例如,2011年在广东发生的“小悦悦”事件,2岁女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此事在国内外都造成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不禁开始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18名路人对小悦悦的视而不见?当前道德的发展方向为何与经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甚至滑坡至如此冷漠的境地?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呼吁人们的道德良知,使反对道德冷漠成为人们的共识,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是伦理性的文化,其所具有扬善性饱含着正能量。借助传统慈善文化的力量,积极引导我国当前道德建设,弘扬人文精神,拒绝道德冷漠。   三、 发扬优秀传统慈善文化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有三种分配方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由市场和政府进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外,还有第三次分配,“即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对某种事业的感情有关,基本上不涉及政府的调节行为,也与政府的强制无关。这就是说,这是在政府调节之后,个人自愿把一部分收入转让出去的行为”

  ⑨。这里所指的道德分配,主要是通过慈善来实现的。

  中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正在经历着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但其内部各个阶层的发展并不均衡,社会弱势群体仍占据相当大的部分。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其所面的生活困难等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仍需要社会力量来补充。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之时,在现场营救和震后灾区家园重建方面,各种慈善公益组织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此之外,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贫富分化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这也使得人们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对立和不满情绪正在慢慢形成,并随之产生了一种“仇富情结”。例如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对“您认为在如今社会上的富人中,有多少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问题,仅有5.3%的人回到“有很多”,“富人的钱,干净吗?”成为了公众普遍的疑问。⑩有些社会底层的成员为了发泄对富人和对社会的不满,有时不惜采用暴力手段袭击富人,或者破坏富人的财物,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的和谐有序是建立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良性互动,感情融洽的基础上的。然而,当前贫富阶层之间感情上的对立、阶层上的紧张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倡导富人应该帮助穷人,并承担更高社会责任,即为富者仁的价值观。这对于在社会范围内树立健康、理性的财富观,并唤醒富人的责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富人可以通过道德调整即慈善的方式,自愿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转让出去,用于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这既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分配公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社会的仇富情结,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 发扬优秀传统慈善文化有利于提升人们社会责任感、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公民意识教育将是我国今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个社会要进行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中所有公民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公民应不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担当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成员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源自其自身的道理信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外化自己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对于提升人们社会责任感、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有很多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是一种性善文化,它倡导和鼓励人们能够身体力行的多做善事,关心爱护他人,以强扶弱,救助他人。

  事实上,这种慈善理念已经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人们内心根深蒂固,只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之将其内心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相统一。此时,一些具有慈善性质的道德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每年的3月5日的雷锋纪念日,在社会上广泛掀起学习雷锋精神,在生活中多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浪潮。又如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共计有170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这个数字不仅是历届奥运会之最,也是中国单次赛事或展会招募志愿者之最。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之中,人们在在积善行善的同时,更容易激发其道德良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进一步理解和接受现代公民意识。

  [注释]

  ①转引自周秋光,曾桂林. 《中国慈善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②周秋光主编.《熊希龄集》下册[M].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③莫文秀、邹平、宋立英.《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④ 尚海、傅允生主编.《四大宗教箴言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第316页.

  ⑤《礼记?大同》.

  ⑥ 《墨子?尚贤下》.

  ⑦ 周中之.《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价值及其理论建构》[J].齐鲁学刊,2013年,第1期.

  ⑧ 刘妍.《慈善的分类与道德价值导向》[J].东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⑨厉以宁. 《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慈善文化论文:《浅谈我国慈善文化发展》

  摘要: 慈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几千年前,儒、释、道文化中就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然而,我国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状况似乎不容乐观,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本文追溯了慈善思想在我国的历史渊源,通过分析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探索了推进当代慈善文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释、道教义中的慈善思想 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五千年中华文明浩浩荡荡,广博精微。所谓中国文化,就是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称。而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其中,慈善思想在几千年前的儒、释、道思想中就早有表述。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我国慈善文化思想就是扎根于以主张“仁爱”治世的儒家文化。“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每个人对“仁”的定义与理解都不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给“仁”下的定义为“博爱之谓仁”。“孔子认为是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什么是仁呢,孔子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对人友善。”[1]“泛爱众而亲仁”,孔子教导学生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唯仁者能好人”讲只有有仁爱的人才能爱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有了仁爱,就不会做伤天害理、误国误民的恶事,而是可以做造福人民的善事了。此后,孟子也闻其风、汲其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爱”思想,意思是说,人不应该只爱自己,也要爱他人、爱全人类,在整个社会播撒仁爱的种子。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强调“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还提出“守望相助,出入相支,疾病相持”,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以关爱整个人类为基座,将“仁爱”释放给更大的人群。

  再来看看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在春秋末期由老子所创,其代表作品是《道德经》。书中有关慈善思想的观点随处可见。但,与孔子的“以直报怨”不同,老子的观点是“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说,无论是对待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都应该至真至善、“施恩布德”,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善”,从而达到“世代荣昌”的目的。此外,老子还提出了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论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邹狗。’是说,天地创造万物而不求回报,当权者也应该效法天地这种无私精神,造福于百姓而不求回报。”[2]

  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中华文明一般不会抵拒其它文明,更多的情况下是寻找其它文明与自身精神主轴之间同化的可能。佛教因其所倡导的许多观念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且迎合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而被广为流传。慈悲观是佛教精神的核心。佛家讲“大慈大悲”,目的就是要普及慈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普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佛教为实现劝善化俗的目的,还提出了“因果报应”论,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种因果循环论,对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约束力,引导人们弃恶从善。中国民间社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靠佛教调节着精神、普及着善良。

  2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很多事情说“老”人家相信,但说“权威”人家却不信了。正如我国古代慈善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有数据统计,美国2009年各类基金会达到75595个,中国只有1800个; 2010年,美国人慈善捐款为291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而中国2010年全国共收到捐赠约700亿元,占GDP的0.01%;2010年,美国人均捐款约为3000美元,而中国人均捐款仅为25元,相差7300倍。造成这种鲜明对比的原因很多,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经济实力相对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只有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有力量去帮助他人。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带动上层建筑。

  2.2相关体制制度滞后

  慈善援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目前我国慈善事业主要是由政府包办。政府在整个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未能将权力下放,导致导致慈善组织带有明显的官办性质。政府包办慈善事业,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行政色彩浓重,叠床架屋式的行政体制导致慈善组织运作效率低下;二是由于单方包办,缺少法律和群众监督,例如,近来网络上“正红”的“郭美美事件”,尽管其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这类问题恰恰说明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慈善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3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缺陷。慈善工作人员的慈善意识薄弱、素质不高,组织建设不完善、风气不正,慈善基金的运作过程不透明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慈善机构在大众心中的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们不愿捐款、不敢捐款。从长远上看,严重阻碍着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2.4传统慈善文化的传承力度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对慈善事业起到濡染甚至重塑的作用。今天,残疾人、妇女、儿童、失业、贫困、事故等社会问题仍然存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社会问题还将出现,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兼爱”等思想仍然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甚至可以说,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帮助。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导致人们慈善意识薄弱。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传统慈善文化资源,宣传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美德,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

  3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思路

  3.1在体制上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慈善捐款税收优惠比例,从而吸引更多的捐赠者慷慨解囊;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政府、群众、媒体的监督力度;政府应逐步降低对慈善机构的参与力度。

  3.2在内部管理上

  健全慈善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资金运作情况,增强机构运作的透明度,使慈善事业真正成为“玻璃瓶”事业;提高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录用标准,将门槛抬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与职业水平,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与培训,同时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通过内在的濡染与外在的约束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3在思想意识上

  回归传统文化,培养慈善意识。体制上的约束是硬性的,带有强制的意味。而“强制”的慈善毕竟是不诚肯的,有悖于慈善的宗旨,而且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外在的。想要将我国的慈善组织发展壮大,让慈善事业能够立业于长久,思想观念上的积极、长远功效不容忽视。而当代中国公民慈善意识观念的塑造必须回归传统。传统理念看似守旧,实际上仍然在为当今时代所用。在气象万千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再一次掀起热潮,不是体制的要求,也不是民群在丰衣足食之后寻求精神食粮这一浮浅观点所解释的,而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复活符合客观潮流和历史必然性,它为新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种宏大的精神走向。

  慈善意识的培育首先要从回归传统文化开始,而弘扬传统文化则首先要从学生抓起。在传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传承慈善文化的必要性,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学生的慈善意识。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慈善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限于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引导。此外,慈善观念的普及还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是社区,从而使慈善思想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重塑当代中国的慈善文化。

  参考文献:

  [1]、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中华书局, 2006-11-1。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6-1。


猜你喜欢:

1.慈善组织论文

2.武德文化对军人价值观的培育

3.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探析

4.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000字

5.关于价值观的思修论文2000字

慈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论文

慈善文化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慈善文化价值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慈善文化价值观论文篇1:《浅析中华慈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