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社会文化 >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而与此同时资源约束趋紧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因此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篇一

  《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策研究 》

  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不仅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视为出发点,还应把其视为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修订《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产权进行明确界定,成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消除生态治理过程存在的利己主义现象。其次,健全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机制,将各级环境监管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经常性地组织专项执法活动,严格执法,加强对开发利用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监督执法力度。在执法监督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级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的监督力度,防止出现行政不作为、执法不规范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司法部门的监督,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能够依法展开。

  2、完善生态公共政策体系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承担起管理生态的职责。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各地区的生态行政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本地区的生态行政部门,并积极执行国家出台的生态行政管理政策。为了充分发挥全国生态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在中央政府设立直接负责全国生态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协调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在一级政府内部成立生态行政联合管理部门,通过会议展开研讨,促进信息交流,监督各项生态管理法律政策的执行情况,维护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协调性。

  3、健全生态管理机制

  针对环境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实行行政级别升级制度,形成该项工作部门垂直管理模式,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优化机构设置,推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制定相应政策,解决监测数据部门垄断问题,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公开政府政务,制定科学决策;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

  二、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

  我们要积极开发各种资源节约技术,并推广意义重大的替代技术,探索出能够推动产业链得以延长的相关科学技术,着力创新与发展零排放、回收处理、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以及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快低排放、低耗能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用先进、实用的高新科技,替代传统落后的技术。在重点行业与领域以及工业园区,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动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快速发展循环经济。

  2、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突破传统一、二、三产业概念,通过产业细化分工和生产环节的优化,形成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实现能源资源的多次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最小最少破坏。生态产业是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而开发的产业组合,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是指在特定空间内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以能源有机循环的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产业链式的生态循环模式,可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合理利用能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三、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全民生态文明理念

  要强化公众生态思维模式。生态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交互关联作用基础上的,它能够反映出各种生态现象和生态发展变化,能够深入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和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应当以生态学思维方式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利用生态构架的整体性对事物的发展进行认识,解释事物发展的动态关系和发展趋势等,从而认识和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可行的理论支持,从而形成更具指导性和全局意识的构架模式,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生态产业的必然趋势。

  2、强化全民生态文明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作用。生态文化构建的核心理念是“互利共生”。自然界相对于人类之需要的价值是多样的,正因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所以,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既要有资源的经济价值尺度,又要有生态价值尺度;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不可忽视生态效益。另外,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人的利益,还包括其他非人类的生命,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依附于自然资源而生存发展,自然界所有存在形式都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

  3、增强全民绿色消费观

  在消费领域引入生态文明观念,继而构建起生态化消费模式:一是建立人本消费观念,在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公众消费活动和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二是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观。例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三是倡导公平和谐的消费观,在满足公众消费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保体系的构建。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构建起生态监测的完整体系

  在建立生态预警与监测网络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大力支持生态应急工作,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对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建立起生态保护应急机制和有效保护措施。

  2、强化环境管理的体系构建

  为了获得最佳治理效果,应当与当地生态治理方式相结合。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科学分工,构建协调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体系。各管理部门要落实追责制度,防止出现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诿,实现政府监管、地方监察、下属单位联合实施的治理链条。中央政府应当对生态治理起到整体统筹作用,地方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各实施单位要落实责任认真执行。

  3、强化环境监督条例的实施

  环境治理措施应当与地方实际排污总量相适应,对于污染物治理实行分级制,排污不达标则严禁生产运行。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排污项目和排放超标企业,要责令其尽快整改,新上项目停止审批。对排污治理要做到限期执行,对于期限内难以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产整顿。此外,还应加大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做到“防治同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经济环境两手抓”的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篇二

  《 矿泉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大自然漫长变迁过程的宝贵资源,其具有天然性、营养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人类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发现,饮用天然矿泉水不但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如古代文献郦道元《水经注》中有“鲁山皇女汤,饮之愈百病”。《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国家标准中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限量指标等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必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对于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管理的新要求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从中可以总结以下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管理的新要求。

  (1)加强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作为基本方针。饮用天然矿泉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漫长的历史时间,因此必须把加强矿泉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放在首位。

  (2)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要求,饮用天然矿泉水作为优质的地下水水源,必须加强管理以保障其水量、水质的稳定。

  (3)完善矿泉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科学界定水源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通过资金补偿、人才培养、共同投资等方式,实现地区间的横向补偿机制。

  2我国矿泉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矿泉水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瓶装饮用水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较为强劲。2004年瓶装水总产量为600.9万吨,至2014年达到3802.6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0%,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瓶装水的重要产品之一,矿泉水总产量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产量由2004年的68.4万吨增长至2014年的731.1万吨。同时,增长率由2004年的11.38%提升至2014年的19.23%。虽然矿泉水占瓶装水产量的比重有起伏,但结合矿泉水产量与市场消费理念逐步提高的状况来看,未来矿泉水产量占瓶装水产量的比重会逐渐提升。2004-2014年全国瓶装饮用水、矿泉水产量统计如图1、图2所示,图3为2004-2014年矿泉水占瓶装饮用水的比重。

  2.2矿泉水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矿泉水资源多头管理当前,《矿产资源法》与《水法》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矿泉水资源受国土资源部门和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为此国土资源部门专门请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矿泉水资源管理的职责分工问题。国法函〔2003〕197号文件做出答复,强调仍应执行中编办发〔1998〕14号文件的规定,同时指出矿泉水资源管理今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发一证、收一费”。但由于《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矿泉水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属性,目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体现矿泉水资源的稀缺性,仍然采用的是双重许可和双重收费的管理方式,企业负担较重。

  2.2.2矿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分离现行的矿泉水资源“双重许可和双重收费”的管理模式,部门多头管理,一方面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另一方面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难以形成合力,各部门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导致矿泉水资源审批混乱、监管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在征收资源税费问题上,部门间相互争夺;在保护资源的责任上,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由于矿泉水采矿许可证需要到省级国土资源厅审批,办理程序比较繁琐,手续费用比较高。相比之下,山泉水生产许可证则由县(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手续办理相对简单、需要缴纳的费用较少,导致部分企业把宝贵的矿泉水资源当普通水生产销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例如:山东省某镇有15家矿泉水生产企业,但拥有采矿许可证的只有2家,其余均以山泉水的名义生产销售优质矿泉水。可见,矿泉水资源多头管理造成了资源开发的混乱和资源保护的不利。

  2.2.3资源管理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缺乏长效机制现行的矿泉水管理体制过分依赖于行政手段,为了管而管,部分地区所谓的管理就是收费加处罚,缺乏保护矿泉水资源的长效机制,不利于矿泉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矿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具体责任;二是矿泉水资源监测体系、预警机制不完善,矿泉水资源管理技术力量等相对薄弱;三是缺少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资源保护监管的平台不健全;四是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依然存在,矿泉水生产企业准入门槛过低。

  2.2.4矿泉水生产企业规模小,缺少高附加值产品纵观国外饮用水产业的发展,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知名企业的年产量都在百万吨以上,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而目前我国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在规模上与国外知名企业相差甚远。因行业准入门槛低,多数企业投资较少,规模普遍较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基本上是资源依赖性的粗放的经营模式。以低端产品为主,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主要以廉价的桶装水和普通的瓶装水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深度加工产品,缺乏营养、保健、医疗、美容护肤等系列产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矿泉水产业的效益,导致矿泉水资源的浪费。例如:山东省某镇多数矿泉水生产企业投资在500万元以下,全镇平均每一个企业的年产量仅为7500吨左右,个别企业年产量甚至不足3000吨(10万桶),而且产品主要以普通的桶装水为主。

  3矿泉水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矿泉水法规,推进统一管理

  目前,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矿泉水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都对矿泉水资源的勘探、鉴定、审批、开发、保护等做了明确规定[4]。各国政府对矿泉水勘查开发不同阶段的管理有明确分工。我国由于立法的滞后,给矿泉水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阻力,现阶段应加快推进矿泉水立法,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为了推进矿泉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议成立专门的矿泉水管理办公室,负责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矿泉水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应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当,能够协调国土、水利、环保、卫生、工商等各个部门在技术、政策、规划方面的问题,促进矿泉水资源管理向统一化、简单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3.2科学规划,加强节约与保护

  在开发利用矿泉水资源之前,查明矿泉水资源的分布及水质、水量,根据其赋存状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避免“掠夺式”开采。科学划定矿泉水源保护区,保障矿泉水资源的水质安全。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加大水源地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3.3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准入标准

  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要求水资源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树立水资源是有偿使用物的观念,合理利用和保护矿泉水资源。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形成配套联动的政策合力,推进生态补偿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提高政府资源性收费中用于矿泉水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比重,多渠道筹集生态补偿资金。实行严格的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标准,对技术力量薄弱和保护措施不当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措施,确保矿泉水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效益及环保投入。

  3.4加强矿泉水产业扶持

  制定矿泉水产业发展扶持鼓励政策,健全天然矿泉水开发利用和保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不同经济成份的各类投资人,以独资、合资、融资租赁、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参与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依法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申请、专项政策性扶持等方面给矿泉水企业以倾斜,扶持矿泉水产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对重点企业实施重点扶持,争取产业开发方面资金,加大对矿泉水生态环境监测、矿泉水资源保护和矿泉水产品质量检测的投资力度。鼓励科技创新,支持新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发展档次高、附加值高的产品,逐步减少单一开采,延伸矿泉水产业链条。

  3.5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矿泉水资源保护

  广泛宣传饮用矿泉水的好处及保护矿泉水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民保护矿泉水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源地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水源”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充分发挥矿泉水行业协会和咨询机构在矿泉水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政府部门委托专门的监测机构有偿对矿泉水资源进行水位、水质动态监测,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信息交流和公众监督平台,促进矿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篇三

  《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文明 》

  一、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条件

  2006年以来,相继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五十个地方以及人一生要去的世界五十个地方之一,并荣获《中国西部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景区》。同年,被评为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点,国家4A级风景区,甘肃省十大旅游风景区之一,甘肃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张纪中影视拍摄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推动甘肃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洮河林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势高峻起伏、河谷纵横,山谷连绵,土质肥沃、气候适宜、飞禽走兽、小珍野味、名贵药材、古木参天、乔木灌木相伴生长,其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组成了甘肃省南部特有的绿洲和西部天然生物物种的重要基因库。

  1、植物资源:

  据考察:洮河林业局目前共有高等植物1302种,隶属122科444属,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量的26.6%、12.1%和4.4%。其中种子植物96科399属1244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科、属、种数量的31.9%、13.4%和5.1%;蕨类植物8科14属19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科、属、种数量的15.4%、6.9%和0.7%;苔藓植物19科32属39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科、属、种数量的17.9%、6.7%和1.8%。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8属23种,被子植物93科391属1221种。大型真菌248种,林区内有高等植物122科444属1302种。

  2、野生动物资源:

  区内野生动物275种,森林昆虫1055种。野生动物本区共有野生动物26目59科275种,其中哺乳动物6目17科73种,鸟类14目32科168种,两栖动物2目4科5种,爬行纲动物2目2科3种,鱼类2目4科2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达115种。

  3、景观资源:

  洮河林业局景观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包括地文、水文、生物、天象、人文五大景观类型。现有景观(点、群)254处,其中地文景观137处,水文景观40处,植物景观35处,动物景观7处,天象气象景观10处,人文景观25处。有Ⅰ级景点94处,Ⅱ级景点102处,Ⅲ级景点58处。

  二、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条件

  为实现“以林建园,以园促游,以游养林,以林兴企”的目的,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合理开发,建设与保护同步;协调进行,严抓共管,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创建优美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强化宣传;艰苦奋斗,加强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以点带面,共存共荣,同走和谐富裕道路。

  三、今后森林公园建设设想。

  几年来,虽然森林公园得到了稳步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欠缺之处,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要逐步完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名牌。

  重点抓好核心景区建文琳君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洮河林业局设,创建国家5A级景区、景区的提档升级工作,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标准,严格要求,努力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围绕总体目标,发挥优势,错位开发,按照国家质量等级景区标准,不断提升景区的品质。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康体保健等5大系列旅游产品,形成健康旅游基地的产品体系。力争建成国家质量等级景区12家,将两个森林公园景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将四个林场景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

  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一是把旅游公路建设纳入地方交通路网建设体系,重点建设干线公路、旅游集散地至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好景区内和景点之间的连接公路,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确保旅游景区道路的安全畅通,重点景区的公路要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目前,两个森林公园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二是要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通讯设施、旅游车船、旅游饭店、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改造和兴建一批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旅游饭店,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家庭旅馆,积极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三是着力抓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推动区域协作,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抓好《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大峪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宣传品、摄影等活动成果的利用,开展旅游营销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巩固洮河森林旅游文化独特地位,培植新的旅游文化精品。举办旅游产品促销会、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宣传促销活动,最大限度提升旅游接待数量持续增长。

  4、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依托地方政府出台的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重大决策,将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点)配套设施建设的引导性投入、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项目的宣传以及旅游团的奖励。同时,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队等,都提出政策扶持措施。强化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抓好旅游管理部门自身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旅游策划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员等3支队伍的教育、培养工作,整合人才资源,形成积聚效应,通过评选恩施旅游形象大使、举办导游风采大赛、开办旅游企业经理培训班等形式,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问题和不足

  1)是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需要国家和多方给予投资和支持;

  2)是旅游产品开发不够,需要深度挖掘藏传佛教、森林康体,科普知识和吸引远程游客的独具特色的等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3)是保证管理机构与职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森林公园的经营建设,确保公园建设发展的顺利进行;

  4)是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5)是加强公园服务人员的培养,提高景区服务质量,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引进高水平导游人才,提高景区讲解水平。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研究本科论文推荐:

1.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范文

2.生态文明建设探究本科生毕业论文

3.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5.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毕业论文

6.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7.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论文

16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