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历史学>

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搜集保存的历史痕迹论文

时间: 文桦0 分享

  根据副研究馆员德力格尔所撰《<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纂情况及全国蒙古文古籍的鉴别统计》一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蒙文古籍6280种,内蒙古图书馆有2100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有1542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有 1625种。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与历史学相关的论文:

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搜集保存的历史痕迹

  [论文关键词)内蒙古 蒙文书籍 搜集保存 历史痕迹

  (论文摘要)本文在探寻内蒙古地区个人和机关搜集保存蒙文古籍的历史痕迹的同时,着重记述了建国后国家重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搜集保存蒙文古籍的工作,及其得到各界的热情帮助,取得了巨大成就。
论文正文:

  蒙古民族在游牧文化基础上创造并发展的书籍文化,在文字、内容、形式、种类等方面独具特色,对丰富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是在古代,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夭灾人祸,很多历史文献散失损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现象才告结束。本文将概述内蒙古蒙文古籍搜集保存事业发展的历史痕迹,供蒙古学学者们参月比.万。

  作为一个经营畜牧业而分散游牧的民族,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珍存在祭祖场所、寺庙、塔楼等处。

  [1」清代和民国时期,虽然在阿拉善亲王多罗特色楞、杭锦旗管旗章京那木林减布、乌拉特前旗镇国公嘎勒当旺楚克多尔济等富人诺颜和尹湛纳希、贺希格巴图、卓勒扎格台吉等文人的书斋中积聚有蒙文古籍,但很少有专门保存书籍的服胃公共图书馆。

  在20世纪上半叶,人们建立了公共图书馆,逐渐认识到搜集保存古籍的重要性,在动荡岁月的空暇,开始搜集蒙文古籍,做出版或研究工作。具体而言,蒙古民族的改良主义先驱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早在光绪28年(1902年)就在本旗创办了新式官办学校“崇正学堂”和一个小图书馆。关于这个小图书馆,崇正学堂的首届学生吴恩和在题为《贡桑诺尔布》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与此同时,贡王还拿出一批钱来,在北京购买了一批《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大部头珍贵书籍,在王府西跨院开辟了一个略具规模的小型图书馆,专供各校师生和旗衙门内的行政人员阅读。”

  (2)其后,贡桑诺尔布官办学校的学生特睦格图在北京创办出版社,在做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同时,也搜集、整理、印行了许多珍稀的蒙文古籍。例如,有《蒙古黄金史纲》、《蒙古秘史》、《圣忏悔灭罪大解脱普闻成等正觉胜庄严大乘经》、《往生北方香拔拉愿文》、《蒙文心经》、《汉名十轮王佛咒》,克什克于1927年创办的蒙文学会在该会《总则《蒙古源流》等。

  〔3〕在内蒙古东部,卜和》第六款“研究部分”详细规定:“要全面研究:1.历史与地方状况,2.风俗习惯,3.盟旗演变始末,4.宗教传入原因,5.畜牧学、农学及医学、兽医学,6.其他与蒙古民族有现实大用之学问。”

  [4〕随后即按照规定开始工作。例如,1932年从德国领事馆抄录了《蒙古源流》,1937年出版了《泣红亭》、《二十一救度母礼拜及七支》、《蒙文心经》、《白伞盖陀罗尼及赞颂》等书籍。

  同二时期,在内蒙古西部,德王于1937年建立了伪政权“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其“蒙古文化馆”在继承原绥远省立图书馆的基础上,搜集了相当多的书籍。对此,包忠信在《文化专刊》第3期上发表的《本馆创立周年纪念会上一年馆务报告》中写道:“将本馆藏书依分类法加工,做好标识,新旧图书共四万一千余种。”

  [6〕这正与《近代内蒙古公共图书馆事业史》(以下简称《事业史》)中据《蒙古文化馆图书目录初编》记载的“该馆藏书共41000余种,另外还新购进满蒙文书籍95种,约770余册”相吻合。

  [7〕该蒙古文化馆后改为蒙古文化研究所,并于1942年秋迁至张家口后,仍在做蒙文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虽然遭逢战乱,1947年从察哈尔省图书馆收回的原蒙古文化馆(蒙古文化研究所)的蒙文藏书仍有“819册”。尽管在这些书籍中特睦格图的蒙文书社和伪蒙疆政府“主席府印刷所”等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蒙古文化馆负有研究古籍之责,其藏书中曾有相当多的古籍是不容轻易否定的。遗憾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人们搜集的蒙文古籍,出于种种原因,很少留存至今。

  而在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有关机关真正着手做了蒙文古籍的搜集保存工作。据说,曾派出专人开始积极搜集北京隆福寺巷售卖蒙文书籍的几家书肆和“蒙文书社、篙祝寺出版的木版宗教书籍及其他种类的木版、铅印、石印书籍。”

  [8]对此,《事业史》写道:"1947年秋,乌兰浩特市政府在中共党员及干部的捐助下成立了文化馆,馆内设有图书室,藏书约800余册。除供干部、工人阅览外,还在基层开展些流动服务。n

  [9」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落实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有关机关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手U大量的资料。

  [10」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是蒙文古籍。

  195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蒙古语文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

  [11〕研究会章程第三条明确规定“搜集与研究有关蒙古语文图书资料及民间口头文学”,并详细制定了《有关蒙古语文研究资料搜集办法》。

  [13」于是,该会在开展搜集并研究有关蒙古语文的书籍资料及民间口头文学的工作后,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对此,在题为《内蒙古语文研究会去年的成绩》的工作总结中写道:“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分局指示的&lsquo;联系实际,提高质量,稳步前进夕的工作方针为指导&hellip;&hellip;内蒙古语言研究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去年共搜集了新旧书籍资料千余种,其中有珍贵的手抄本《格萨尔传》(下半部)、旧《青史演义》、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伊利汗和完者都汗致罗马国的文书等。"

  [14] 1954-1964年间,该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墨尔根巴特尔、额尔敦陶克陶、曹部毕力格等和其他有关人员走访了北京、内蒙古东部、新疆及伊克昭盟、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乌拉特三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商都、镶黄旗、阿巴哈纳尔旗等地的寺庙,搜集回很多蒙文古籍。

  [15」内蒙古师范学院的夏&middot;达兰太、内蒙古文学研究所的道荣嘎等也先后赴北京、阿拉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郊区、达尔罕贝勒旗等地,搜集回非常珍稀的蒙文古籍。

  [16〕据有关采访和档案记载,当时呼和浩特的乌素图召、察哈尔的查干乌拉庙、茂明安的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包头的五当召等寺庙和祭祖场所及乌审旗的旺楚克拉布坦、巴勒珠尔、扎萨克旗的鄂齐尔呼雅克图、郡王旗的卓勒扎格台古、鄂托克旗的衰都布、巴雅尔等人也捐献出自己保存多年的珍稀书籍。

  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中央文化部主持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要求图书馆应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服务工作。在那次会上,文化部代部长吕志民指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应该成为收藏蒙藏文书籍和有关蒙古民族的书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内蒙古人民委员会把中央文化部的精神与内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以政府的名义向全区各盟旗下达了关于搜集书籍的专门文件,并做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将民族书籍的经费增长了七倍。于是,内蒙古图书馆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公共图书馆,担负起蒙文古籍搜集、注册的部分工作,努力地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为了把内蒙古图书馆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仅深入民间,到寺庙搜集古籍和民族书籍,还以从旧书店和市场购买、到兄弟省区的图书馆抄录等方法,搜集回大量的书籍。

  「17〕这名垂万世、功德无量的工作,首先大获当时各级领导和热心的僧俗学者的支持。例如,伊克昭盟盟长王悦丰(阿尔宾巴雅尔)、中共包头石拐矿区吉忽伦努图克委员会秘书长额尔德尼、邵王旗旗长格日勒图、秘书长杨__、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呼金太、喀喇沁旗文化站的施站长、乌拉特中旗文落长站的马尔根__、阿拉善旗供销社主任陈&middot;塔巴亥、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达瓦喇嘛、准格尔旗准格尔召的状元喇嘛、郡王旗公爷石达喇嘛登赞扎布、巴林右旗大板镇的噶勒桑格根、阿鲁科尔沁旗根巫寺永藏格根、阿拉善旗都固木巴格的索德巴桑布、喀喇沁旗公爷府东院的吴紫云、桥头营子的张佐用等都曾大力相助。Cls〕同样,这项工作也得到了机关和团体的有力支持。例如,曾得到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包头市文化局、土默特旗人民委员会、喀喇沁旗文化科、呼伦贝尔盟文化处、郡王旗人民委员会、鄂托克旗公安局、乌拉特前旗人民委员会、乌拉特中后旗文教科、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委员会等有部门的热情帮助。

  [19]《内蒙古图书馆鸣谢启事》中称:“广大群众给我们的图书搜集工作以热情帮助,现在搜集到的书籍已达26500册”,

  [20〕还详载着捐赠者的地址和姓名:“&hellip;&hellip;呼和浩特旧城兴隆巷的宋子朝、小东,街联合医务所的沙拉伯朋苏克、旧城大召的黄喇嘛、新城老缸房巷的傅玉伯、江南观巷的杨统卓、土默特旗文庙街小学的库喜财、矿区吉木苏太嘎查的拉希彦珠、准格尔旗民族合作社的云珍宝、白占山、贡常林、&hellip;&hellip;郡王旗人民委员会的奇信义、第三努图克红海子的奇格都绍、布林小学的奇效国、第二努图克的道尔吉、巴雅勒钢、道而钦扎布、道布钦、富勒吉、第五努图克的奇丰民、贾明、云丹扎布、鄂托克旗宝苏木的拉希喇嘛、阿拉善旗东寺的喇嘛扎密彦金巴、扎密彦鲁苏勒、扎密彦、隆珠布、罗布桑金巴、扎密彦敦都布、西寺的喇嘛昌宝、希拉布、索德巴、嘎勒散确达尔、其鲁太(牧民)、达巴索德纳木、林钦、供销社的陈&middot;达巴哈、第四苏夏尔嘎寺的达希、贡藏、雅布赖巴格的都格尔道尔济、玛尼巴达拉&hellip;&hellip;”,

  [21〕共84人。从1956年10月25日的《内蒙古日报》上“搜集古籍工作得到各地热心同志的很大支持。巴彦淖尔盟盟长达里札雅把自己收藏的四屋子珍贵古籍捐赠给内蒙古图书馆。巴林右旗呼和格尔寺达喇嘛摩隆及阿鲁科尔沁旗罕庙努图克的达喇嘛丹必扎勒桑等派专人送来自己收藏的罕见书籍"等记载来看,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历代收藏的古籍毫不吝惜地甚至是无偿地捐赠给自治区图书馆。截至1956年to月,“内蒙古图书馆已经搜集了300。余册有关蒙古民族历史的书籍资料。”

  [23] 1957年5月5日《内蒙古日报》刊登伯&middot;胡格吉勒图的报道,称:“内蒙古文化局为了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党的政策,几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对搜集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并将其继承发扬的工作提出倡议:由内蒙古图书馆承担完成该项工作的部分任务。所以,内蒙古图书馆的领导从去年6月起着手做搜集民族文化遗产、收集古籍的工作,派一定数量的干部下乡工作了一段时间。搜集古籍的工作人员奔赴各盟,结合主要工作,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搜集古籍的意义。许多保存有古籍的热心长者、同辈朋友和喇嘛们真诚地赞成搜集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自愿将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贵书籍捐赠出来,有些人则是以适当的价格售卖。由于群众的支持,工作七个月左右,就搜集到书籍25000余册。这些书籍是蒙汉文合璧和用满藏文写的。”

  从该报道来看,搜集蒙文古籍的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根据1959年的统计,内蒙古图书馆的收藏中已收存T14612册蒙文书籍。

  [25」在1956一1964年间,伯&middot;胡格吉勒图、娜仁等人积极参加了内蒙古图书馆搜集、注册蒙文古籍的工作,特别是“老馆员王庆先生多寸该馆收藏基础的莫定有巨大的功绩。"

  [26」根据副研究馆员德力格尔所撰《<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纂情况及全国蒙古文古籍的鉴别统计》一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蒙文古籍6280种,内蒙古图书馆有2100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有1542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有 1625种。研究馆员乌林西拉主编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收录的1. 31万余条蒙文古籍〔2幻中,90%以上的书籍是在20世纪50年代搜集的。在60年代后期的““””中,那些尚未来得及搜集的古籍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除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部分藏书被造反派焚毁外,其余的大体上未受到多大损失,迎来了今天的好时光。

  蒙文古籍的搜集工作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暂时停顿,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又恢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请求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报告》中指出:“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珍贵文化财富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书籍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各地各有关机关应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并为整理民族古籍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所需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该政策自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传达落实到各盟市旗县的各有关机关,便再次出现了一个长期的搜集蒙文古籍的热潮。例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前任图书馆副馆长纳吉善夫、副研究馆员哈斯高娃于199。年4月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购回270册古代木版蒙文经卷入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90年代下半叶播出电视广告,先后搜集入藏了300多种蒙文古籍。

  总而言之,在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的搜集保存工作从上世纪初起即有了基础,可是由于时代的原因,留存至今者甚少。而解放后由于国家重视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把蒙文古籍的搜集保存工作置于重要地位,投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宣传搜集注册蒙文古籍工作的意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更多机关、团体和各界的热情支持,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起了较大的作用,一是派专人下去搜集,二是收藏者自己捐赠。这里应当指出,后者起的作用更为重要。

3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