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历史学>

有关历史学的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历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了解社会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人与历史和自然的关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历史学的论文范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历史学的论文范文下载篇1

  论高中历史学导式课堂教学

  “不激发学生的的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期曼的这名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激情,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实施高中学导式历史教学法,即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什么是学导式教学

  “学”是指导学生自学“导”是指老师引导。也就是指在强调老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法。它含以下环节(1)自学;(2)解感;(3)精讲;(4)演练。

  2 学导式教学的依据

  学导式教学符合高中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提高,他们能独立思考,不盲从,喜欢表面自我,实施学导式教学正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发表创见的教学环境。其实,由于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的出现,一些学生表现欲和竞争意识也大大加强,学导式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和上讲台发表创见的做法巧妙地将这股强大的心理定势转化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学导式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双赢的效果,传统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被动承授,这样有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学导式教学,老师可心随时随地接收学生信息的反馈,并以解疑精讲设疑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实施动态监控,使学生向着能力培养目标迈进。

  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为学导式教学创造了条件,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地图、插图和文献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成为可能,而传统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3 学导式教学的具体操作

  (1) 自学:自学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学导式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谈化知识的讲授,实施其他三个环节的教学,否则,仍不能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当然,学生对自学方法的掌握要渐进的,要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自学方法与技巧。

  自学方法之一是阅读。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重视一般阅读方法指导外,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强调阅读每章前的引言和文中资料、图表等。以培养正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及阅读历史材料提炼观点能力。其二是善于存疑,南宋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精思善问。学生的自由对老师也是一种教验,时常会遇到出人意料的问题而难以当场作答。这时,切忌以“这不在考试之列”等借口搪塞敷衍学生,应说我去查查,然后再回答你。

  第三,是做自学笔记,“善张网者引其纲。”笔记就是教材知识的“纲”,是知识点之间内有联系的反映。教师的笔记一板书必须规范,在一个较长的示范期后,可先让学生做些简单的笔记,外国对华侵略可按政治、文化、物质和军事归类。

  (2)解疑: “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好。”德谟克里特的这名话形象地说明了追求真理的乐趣所在,学生的提问经教师引导由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或教师直接解疑会使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和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老师应坚持这样的原则: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回答,如:“什么是官僚资本”、“日本帝国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应引导学生回答,不能一下给出答案。例:“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教师可让学生分析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实际听课中自学和解疑两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解疑是在学生的自学过程完成的。

  (3)精讲: 此环节最大特点是“精”,教师评讲内容要精,语言要精。学生的自学笔记一开始不能很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或课件上向学生演示讲解。注意此时不是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材料内容的“框架”。一段时期后,老师可在课后打出幻灯或挂出小黑板,让学生自己对照优化其笔记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学生的笔记各有差异,对于具有独创性的笔记应予以表扬,本人认为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阶级性、政治主张的分析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可视为精讲对象,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尽可能让学生阅读掌握,不必赘述,教师讲课语言应精炼到点到为止,让学生独立感情,如当时未能掌握,课后再布置针对性练习加深印象。

  (4)演练: 教师紧扣本课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设疑是本环节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抗日战争的爆发》一课为例可设以下提问:

  1、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能力。

  2、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过功过,通过指导学生系统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以时间空间为线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中共在洛川会议上确定了哪些抗日路线、策略培养学生认识到成功的实践活动,往往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更是如此。科学地分析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指出抗日战争胜利正确道路的任务,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完成的。

  对本课的设疑也是可在前一节课上就提出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自学,效果更好,也省时。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这是本环节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防止课堂气氛的混乱,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总结,矫正其思维偏差。

  有人也许会问:短短四十五分钟,要完成这几个环节教学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一般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以大量直观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以大量,直观历史素材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作补充说明现象,占用相当长的教学时间却无益于能力培养。另外当学生熟练掌握自学方法后,自学可在课前预先完成,课堂上直接进入解疑环节,效果是事半功倍。两者相较,引导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自学能力,保持积极而又活跃的思维状态方面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总是存在着某些不足,还有待于在实践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有关历史学的论文范文下载篇2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 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于1999年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五、读史使人明智

  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聂菊香.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7期;

  [2]何妍,王莉.用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心理――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3]李铁军.浅谈培养非智力因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3期;

  [4]陈洵,王振中.科学求实 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29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