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概论浅析论文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凑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国文化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文化发展论文篇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摘要]文化产业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不甘落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而且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 发展现状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次,就文化产业的行业来说。文化产业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图书出版业方面,2009年10月,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是中国首次成为这个具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书展主宾国,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融人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产业将借助国际书展平台,扩大图书版权贸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晚,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动漫产业沉默了很长时间,最近开始复苏,其标志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漫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几年来长盛不衰。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300亿人民币,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这次博览会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而且更能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而且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设滞后西方。学者贾斯廷・奥康纳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业观念是受其中的政策框架驱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政策具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事实表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以文化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文化政策法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也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中国在文化政策法规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尽管目前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陆续制定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执行法律法规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部门主要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真正做到让文化成为一种产业。
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国宝和中国的功夫,但把它们结合起来搬上荧幕,推出动画片《熊猫功夫》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不得不让中国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但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规范、竞争、有序、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没有建立。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包括产品市场、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但我国的文化市场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设施市场、文化人才劳务市场等发展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正常深入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改革不彻底、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中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干涉过多,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但传统遗留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一些企业就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利,这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真正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就只有尽量让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真正做到文化产业化。
结论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成绩是最主要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十几年内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尽管在电影、会展和动漫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有一定差距,但却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如2007年国产电影加大走向世界的步伐: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南非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68次中国电影展,展出国产影片605部次;29部电影在19个国际电影节上夺得49个奖项。中国电影的海外佳绩,折射出中华文化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刚起步,而在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它们的支柱产业,发展得比较完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加入WTO也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遇。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更多的与国际接轨,学习它们先进的经验,增强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由于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一文化的消费人口,我国的创意权比一般的国家要大得多。所以,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中国文化发展论文篇2:《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链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知识产权;企业家;品牌;规模经济;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新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发展速度快、低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将会使其最终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低。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创新,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
科斯定理表明产权明晰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形成人们的创新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首先,知识产权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知识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排他的独占权,使知识发明人通过经营其独占资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促使他继续发明创造,形成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其次,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化可充分使资产流动,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创新成果在相关产业的应用,激励各产业自主创新。我国的“搜狐”、“方正”和许多影视集团等企业就是在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下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还不完善,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激励奠定基础。
(一)提高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很多文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常常导致企业原创内容被其他企业或个人无偿利用,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以至于企业缺乏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动力。企业应该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形成一种以文化创新为主的企业精神。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
1.立法。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很欠缺,如对服务行业的产权问题、文化产业与高科技集合的新业态产权问题等还没有涉及,立法进程远远落后于实践需要。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需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形成以基础产权保护法为主、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并不断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的保障体系。如根据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建立有关行为规范、服务产权保护、执行渠道与方式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保护各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
2.完善管理体制。我国应具有上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国家可以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事务,并根据产业发展及时研究新的保护方案,为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方便,及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文化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有责任的管理人员,重视对知识产权实行科学管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最大效益。
3.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平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平台包括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将形成专业化、资源共享的信息网,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信息。交易平台是将知识产权市场化,使得资产流动和交易。交易平台不仅能激励产权所有人不断创新,也使利用该创新成果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该企业的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全社会的文化产业创新链。服务平台将培养一批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代理人和律师,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方便。
二、企业家激励与创新概念
(一)建立人才市场体系
1.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文化企业一方面要着重吸纳有创意的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培养他们成为企业家后备军;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类似于“项目竞标”的方式让有创意的工作人员参与某一项目创新概念的构思,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创新概念,企业最终对符合项目需要的创新概念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奖励。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一个项目由指定工作人员完成的缺乏激励、缺少效率的模式,不仅能够发掘更多的创意人才,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2.建立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的平台。国家可以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并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国内外的人才信息并帮助文化企业引进人才。中介机构还可以对企业所需要的一些人才进行专项培训,文化企业自身也可以和设置了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广泛吸纳专业人才。
(二)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
1.企业家控制权的激励。对企业家而言,控制权非常重要。首先,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家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控制权可以满足企业家控制他人、处于负责地位的需要。再次,控制权使企业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多的自由满足其创造力的完美展现。文化企业应给予企业家一定的控制权,促使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形成创新概念。
2.企业家薪酬激励。文化企业可以实行股票期权、购股权计划、效益奖金、年薪制度等收入制度模式,将企业家的个人收入更大程度地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稳定人心,激励企业家的能动性,促进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打造精英团队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发展,只凭借单个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以企业家为首,上下一心、勇往直前的精英团队。企业家要凭借自己的领导魅力和工作精神,将大批有才能的创新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共同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打造出精英团队。
三、品牌建立与创新链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在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培育的,它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诸如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品牌设计、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人才战略设计等各个方面,品牌建立的过程即产业创新链的形成过程。创新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将是科技与创意进行整合,其次是经过商业模式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品牌内涵
品牌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因为品牌中包括产品的品质、性能、满足效用的程度等。当企业建立品牌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品牌中,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以此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品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品牌的特色和核心,能充分展现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产业品牌要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将民族文化发扬广大。
(二)品牌差异化
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特殊化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首先被消费者知晓的就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
1.产品质量。为塑造差异化品牌,文化企业要严格管理产品质量,包括保证产品的健康安全和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服务。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并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
2.创意广告。品牌不只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宣传的较量,近年来,广告对企业品牌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独特、新颖的创意广告不仅能够增加创新链的价值,而且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主流电视剧播放,在市场上运作时都采用了品牌和广告造势,创意广告是品牌形象的传播之魂,凭借创意打造民族品牌,是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三)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将已经成功产品的品牌用在新产品上的过程,品牌延伸一方面实现了品牌资产向新产品的转移,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化,另一方面以新产品的形象给品牌注入了新的元素,延续了品牌寿命。如“蓝猫”创造出卡通形象品牌,通过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把形象品牌转化为商业品牌。文化产业品牌要不断与新产品结合,延伸其内涵,强化品牌美誉。
四、规模经济与创新效应
企业要采用创新技术至少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该种创新技术的采用就可能使产品成本提高,盈利减少。企业的品牌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影响,就必须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也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文化企业要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能使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形成一种创新效应。我国文化产品的产量很高,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太小,高度分散,发展文化产业要从产量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走创新发展之路。
(一)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自愿组成的一种企业之间松散、以契约形式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能很好地将合作文化企业的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深分工,强化创新与技术,使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得以有效、灵活整合,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文化企业之间可以达成联合开发销售战略协议,以研究开发某一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为共同目标,扩展各自的创新理念,然后通过自己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区域销售彼此企业的产品,增加销售品牌,形成规模经济。要“走出去”,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的技术、品牌、管理等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的市场优势。如与发达国家合作合拍,联合生产,联合发行,不仅能扩大我国文化企业规模,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而且能激励我国企业不断创新。
(二)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构成该区域内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链条,形成产业组合、互补和合作,以产生共生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聚集。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就是一个文化产业集群,聚集着美国600多家影视公司,还有上海的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也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结构和价值,不被其他产业集群复制或替代;另一方面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善于把握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进行持续的自我创造和再创造,使产业集群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系统,形成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1]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朱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丛立先.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构成与完善[J].中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136~140
中国文化发展论文篇3:《中国文化在战乱中发展》
摘要:战争摧毁一切美好,尤其中国更加憎恨战争,无论国内国外大小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居无定所,大量的文化被践踏侵虐,多少文物古迹稀世国宝毁于一旦。战争是魔鬼和毁灭的化身,是中国难以启齿的羞辱和愤恨,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在一定时期成就的中国灿烂的文明,战争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文化由此更加丰富多彩,蕴藉深厚。
关键词:战乱;文化;发展
引言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拍手称绝,这些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是中华孕育万千儿女的乳汁,是中国屹立世界之林的资本,是中国前进发展的后盾,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我们不可否定的是,战争发展了中国文化,战争将文化撕扯又将文化组合,中国文化就是在战争中激烈撞击,酝酿成熟,这过程就像钢铁的锻造,历经种种磨难千辛万苦,但也唯有这样才能使它更加坚毅成熟,这过程的结果让人惊异窃喜叹服。战争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增加了活力,由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深不可测,变换无穷,包罗万象。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尽人皆知的一个诸侯割据,战乱纷争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却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仅有的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春秋时“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云合雾集,竞相争霸。据文献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争地义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乱得动荡年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社会变革为各个集团、阶级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裂战争不断,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独立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独、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式。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正是这个战乱年代,使种种条件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弘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由此应运而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相互论辩。儒、墨、道、法、名、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五彩纷呈,风景各异,他们中提出的思想精辟独到,各有千秋。儒家孔子的“仁”的核心思想告诉君主实行仁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被为人师者沿用;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具有其先进性体现了博爱的思想,给统治者指明选拔人才的标准,其节约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法家的先驱人物管仲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后来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易》、《书》、三《礼》、《春秋》在这时被被编纂修订,《论语》、《孟子》、《墨子》……著作非凡,硕果累累。
魏晋南北朝又是中国的一个分裂期,汉末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久已摇摇欲坠的汉帝国终于崩溃瓦解。与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相推引,北方游牧人如洪水一般从高原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政治舞台上角色更迭如走马灯般令人眼花缭乱。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而西晋命祚短促。随晋亡而来,在北方,先有十六国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在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起伏更替。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局面。玄学则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社会大动乱更有利地宣布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道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这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道教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蘸程式、道德戒律。于此同时形成了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性的发展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宋代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宋民,连年饱受战乱之苦,但战争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宋文化是相对封闭、内向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宋词、宋画都很雅致,宋词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书法中,以绘画表现文人意趣;两宋的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沉静;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士人饮茶“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文人玩赏的瓷器脱略繁丽丰腴,重意态……宋词、宋画、宋文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封闭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华的各个层面。战乱、国破家亡激发了文人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使宋代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的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这时期的文人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批爱国文人,他们为国家的兴复而奔走呼告,慷慨激昂,誓死为国献身,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是这种背景下孕育的文化产物。这时的诗文政治功能加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由此出现了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那样的雄豪之音,才会有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关山月》,更有辛弃疾揭竿起义,“一身报国有万死”、《美芹十论》、《九议》。他们拓展出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誓死报国的爱国志士形象。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的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贾岛之诗成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苏轼的诗更为辽人熟悉和喜爱。在汉文学的影响下,辽朝君主“雅好词翰,咸通音律,文学之臣皆淹风雅”。在西夏,《孝经》、《论语》、《孟子》皆有本族文字译本,至宋仁宗时,西夏如富弼所述,已是应用中国贤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在金国,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国学除了学习经书外,还要学习《老子》、《荀子》等诸子典籍,读《史书》与《汉书》等各朝代断代史。汉地流行的典章制度也在金朝盛行,其进行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金史选举制》),其考课之法亦仿汉唐之制行之。
建立于幽燕故地的金中都,完全以汴京为模式,其设计和施工的主持者均是熟稔于儒学建都规制的权贵大夫。金人对汉文化的汲取和整合,使汉文化在新的条件下渗透,延展于女真族之中,从而在北中国创立了一个“人物文章之盛,独能颉顽宋、元之间”(王世贞《归潜志序》)的文化天地。 元朝在结束了金后,结束了唐末以来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地域空前辽阔,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大融合,元曲就是在战乱之后民族融合的产物。元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的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了将近八十年之久,以至于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关系。他们投身于杂剧创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胡传《珍珠港》卷四),表达那个历史时代深沉的悲愤、苦闷与抗争。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以及以包拯为主角的一系列清宫戏,如《蝴蝶梦》、《鲁斋郎》等,便表现了13世纪中国人民的郁闷和愤懑之情。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之气,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它不仅充满激情地以充满的艺术结构展现出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理想终成现实,而且高呼出向正统文化挑战的宣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元朝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状态,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亚欧大陆的沟通,亦为东方和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公元1275—1291年,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南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这位威尼斯人回国之后口述了《马克波罗游记》。从此,东方的中国成为西方人心目中遥远的梦,元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异邦的先进科技,尤其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以他们为媒介,流入中国科技界。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发展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阿拉伯天文学家成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
近代中国虽然依然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西方的先进的文化,开放的观念,使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觉醒,中国开始从专制的夜郎自大的牢笼中苏醒,走向世界,开始了中国崭新的文化,开放的文明。
总结:中国的战乱纷争,是权利角逐者强加给人民的罪恶,但它也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的年轮,影响着时代的更替交跌,同时也给中国文化的前进发展深化孕育了环境。战乱唤醒了一批批的文人学者,发现了种种新的文学样式题材,使各种文化聚合分散,新的文化交响更替,前赴后继。
参考文献:
[1]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2]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