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现象的思考
试论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现象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概述
中国当代建筑进入世界建筑话语体系仅仅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其间伴随着中国大规模建设时代所带来的活跃建筑市场与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建筑师的涌现。
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张永和被邀请参加了题为“少些美学多些道德”的主题展展览。这是中国内地建筑师首次参加建筑双年展。而这也是张永和同一时期参加的众多国际建筑展览中的一个他的作品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放置于军火库展区入口的“竹墙装置“另一部分位于整个展览流线的中间位置作为展览主题研究的一部分展示了张永和的竹化城市泉州中国小当代美术馆与“桥上村庄”3个作品。可以看出这组设计都是针对中国当下快速城市化所引发的社会与生态危机所做出的对策。
2002年的双年展中萨迪奇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即将为世界建筑界关注的焦点。十年时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但展出了大量建成与即将建成于中国的建筑作品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国本土当代建筑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个体建筑师通过主题展与其他形式的个展迅速获得西方建筑媒体的关注.而中国馆的建立更成为了扩展中国当代建筑在海外影响的制度性工具。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当代建筑的消费限定于中国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新奇刺激与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性之上MAD可以作为这两种类型的代表。而双年展对于明星建筑师的青睐也模糊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形式
1、实践的展览。2006年在鹿特丹举行的中国当代建筑展.由NA}策展,策展人在筹备期来中国和每一个可能参展的人谈话。这次展览更像是向欧洲的建筑界介绍中国的建筑师这种方式相对被动,但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视角相对打开相对来说更有意义的是2008年底东京举行的“欧亚建筑新潮流”展览,策展人是伊东丰雄和PeterCook.他们从亚洲选了7个人欧洲选了8个人,本次展览的根本目的是看看哪些人有潜力,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式鼓励这些人在未来把水准保持下去、把潜力发挥出来.通过展览,交流对建筑师的一种推动,是对建筑师坚持的一种认可。传统展览有这样的一种力量存在,特别是对青年建筑师而言。
2、跨界展览。比如说“不自然展”“百分百设计展”(做了一个家具),还有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里的“建筑与文学想象“特展,每次都有一个不同的与建筑相关但又不完全一样的视角这个对建筑师是有帮助的。
3、思考层面的展览。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与成都双年展就属于思考层面的展览。在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做了一次“社会主义新工房”;在成都双年展做了一次“空中多层公寓”。表面上看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实际上是怀着非常现实的角度去尝试、思考和实践的。也就是说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尝试解决它.特别是对住宅的未来和新城当中未来的住宅原型作出探索。把参与展览看作一个真的项目然后通过展览把它呈现出来。基于了这样的思考经历一步一步地升级。目前在和一些业主谈把它变成现实通过展览把积累的研究做起来。最后推动它变成现实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状
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自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建筑以“准参展”方式亮相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本土再无有影响力的建筑展览发生。在此期间却有一位中国建筑师频频亮相于国际的展览当中.那就是张永和/非常建筑。一方面对建筑的思辨是张永和/非常建筑的建筑创作的突出特征.而展览是一个非常适合展示这些建筑思考的舞台,尤其是在非常建筑成立初期实际的建筑项目寥寥无几的时候,“展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张永和/非常建筑总是力争利用展览中的一切可能性来实验他们的建筑思想这些思想也与实际的项目操作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从其频频参加的艺术展也可以看出张永和/非常建筑的宽广视野希望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和诸多策展人艺术家的交流,探讨中国当代建筑的基本问题,并以之作为建筑实践的思想基础。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这些展览为非常建筑带来了“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建筑项目。张永和/非常建筑所参加的展览对于中国建筑界也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展览打破了当时中国建筑界的沉闷。呈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实践之路”为中国实验建筑一的萌芽与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力量,也也使其他的中国建筑师意识到,展览这一特殊的“建筑实践”同样可以成为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观念与主张的重要窗口。这一启示预示着中国“建筑展览”时代的来临。然而当前中国建筑展览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缺乏有国际眼光的建筑策展。策展和策展人是来自艺术展览领域的用语。策展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盈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
2、缺乏有针对性和学术性的建筑批评。这里批评不是指狭义的评论。而是指对建筑文化发展的切近观察,调查和研究。
3、缺乏收藏整理当代建筑文献资料的机构和机制。博物馆和美术馆是记录、见证人类文化史的机构建筑文化是它们收藏和展示的重要部分。这里所说的建筑文献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重要的建筑书籍、出版物;二是重要的建筑师手稿、模型、图纸、草图、照片、通信等。
四、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发展方向及内容
1、角色定位。建筑策展人和批评家的角色定位包括:建筑策展人的职业特征、角色、功能及素质要求策展人如何保证其学术性、独立性和操作性;策展人在文化、制度方面的作用批评家在策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这些都是确保展览学术性和针对性的重要问题:以及中国建筑策展人的教育和培养制度的问题。
2、建筑策展的操作模式。策展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问。其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从选题、策划资金筹措、宣传、建筑师的选择、展览的布展到展示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尤其当代建筑策展对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建筑展览与一般艺术展览对空间布局的特殊要求等。
3、中国当代建筑批评的价值标准。中国建筑的质益如何与经济的发展和建造的数纽等量齐观?如何在整体上呈现中国当代建筑的全貌而非几个零零落落的建筑个案?中国建筑如何靠整体质量获得尊重而不仅仅靠超大的规模和超快的速度满足西方的猎奇心态,应该探索和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相适应的建筑评判标准对低技快速、经济、灵活等中国建筑特有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赋予这些因素应有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作为限制中国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也是中国当代建筑的策展和批评所面对的关键挑战。
4、建筑文献的评估、整理、收藏、保存的方法与技术途径。对电子和数字化保存的技术手段,以及对保存的资料进行网络和其他形式的资源共享以便于更充分地应用于学术研究。应充分利用策展契机和建筑批评建立公正、有效的评估机制并在保存和利用建筑文献的前题下以建筑为统筹建立方便、快捷的分类收藏与检索途径。
5、建筑展览和文献收藏机构设立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机制。建立成熟完善的建筑展览体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尤其是展览策划组织机制。批评家作为独立策展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和策展制度对于展览学术性和针对性的贡献、对建筑展览制度的内容和规范均需要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待建立完善的独立策展人制度、展览和文献收藏机构的建制、权属和管理制度以及资源共享和向公众开放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五、结束语
总之,中国建筑展览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