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论文
网络文学的论文
网络文学是在当代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它所具有的网络特质曾使人耳目一新,现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网络文学的论文下载篇1
浅析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
一
文学到底是什么? 网络文学的出现,再一次将这个关于文学本质的追问提到文学研究者的面前。尽管,“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批评的范畴还没有正式进入文学词典,“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所指还不确定。而且,在文学批评界,“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合法性也一再受到质疑,对此文学批评家李洁非在《Free与网络文学》一文中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的提出事实上是“一种极其机会主义的权宜之计”。因为,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网络写作是非文学性的,对其评价也应该持非文学的态度。由此,他强烈地主张,要“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李夫生则从理论的角度将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文学文本进行比较,认为网上作品具有“本体空置”、“主体缺省”和“空间虚拟”等特点,不符合传统文学文本的规范,从而对传统文学构成一种挑战和威胁,并感叹道:这还能叫“文学”吗?文学可能性的限度在哪里?
然而,这种对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合法性的质疑并没有阻断网络文学本身的蓬勃生长。根据最早介入网络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欧阳友权的研究统计,自1995年 中国大陆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始,截至2001年8月底,“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设有文学栏目的网站3000多个,其中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的网站153个,发布小说的各类网站486个,发布诗歌的249个,发布散文的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杂文的31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在这些网站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而仅“以专载网络原创作品的‘榕树下’(rongshu.com)为例,它从1997年建站到2001年底,已登载原创作品61.9万多篇(部),达8亿多字。”
这一事实证明,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现实存在是无庸置疑的。文学经由互联网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已经影响了一部分人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并且,网络文学的种种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按欧阳友权教授《网络文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的统计,近年来出现的关于网络文学的 论文有127篇。中南大学还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所并申请到国家社科课题。就目前而言,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学进行定义命名;二是将其与传统书面文学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其创作特点及文本特征;三是对其创作现状进行文学价值评定,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及 发展预测;再者就是整体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些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开创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总的说来,这些研究都暗含一个特定的视阈界限,那就是我们存有一套关于文学的标准。以这一潜在的“文学的标准”文学观念为参照,于是,网络文学本身所呈现的不同于现有文学样态的特征,使批评者很容易就将其剔除出文学的疆域,而归入非文学性书写的范畴。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兴盛,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的视角,既有的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标准以及文学的边界等等的知识,将会重新得到检省和反思。
历史地看,文学作为研究和关照的对象,自有文学以来就成为研究者们不断定义和规范的东西。但是,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言志”还是“缘情”观;无论是西方古典的模仿说、再现说,还是近代的表现说,抑或是20世纪开始的对“文学性(诗性)”的所谓客观研究,都能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学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功能,但又都不能穷尽我们对文学的全面感受和理解。总体来说,所有这些对文学的规范,都有各自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和认识,并且在特定时代主宰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视阈。但是,迄今并没有哪一种理论观点可以成为人们定义和规范文学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文学史对文学的认识和知识规范是一个不断地拓广并深入的过程。同时,也说明文学自身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系统。
当然,强调文学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把文学当成是一个漫无边际难以把握的变化体。如前所述,至今谁也说不清文学是什么,但谁也无法否认文学确实是一个独特而客观的存在,它具有与其他书写文本(如历史、 哲学、 政治等等)不同的独特的可辨识特征,如想象和虚构的特性,它通过语言对人的生命冲动、情感思想等的隐喻性再现,并且有一个可以阅读文本存在形式等。因此,面对文学这个复杂的批评范畴,我们所强调是对待文学的态度———不能以僵硬的教条(所谓的标准)去对待丰富复杂的文学现实,应该以开放和发展的心态去面对不断生长着的文学事实本身。
二
当我们以这种开放和发展的心态去对待丰富复杂的文学事实、追溯文学自身的发展史时,就会看到,“文学”这个概念的所指本身就滑动不居。当我们说“文学”这个 现代汉语词汇时,我们意指的并不是古代汉语中那个也叫“文学”的词汇所指。在古代汉语中,“文学”一词实指所有的人文经典著作,与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典籍相近。对此郭绍虞早已作了考证。高玉也在《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书中借李泽厚言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之观点来说明:“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的亦即现代的文学概念的文学”,“文学”只不过如吴林伯《论语发微》所言,是“六艺之学,后世所谓经学”也。所以说,作为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所指只存在于现代汉语语境中。事实上,这种“西方意义上”(也就是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所指在西方语境中也经历了同样的古代向现代的演变。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审美的”文学这一范畴所指实际上是文学发展到现代资产阶级世俗社会时的产物。因而,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古代文学史”,实际上是我们基于今天的“文学标准”来检索和书写的所谓“古代文学的全貌”。即便如此,我们按“今天的文学标准”来概括和书写的“古代文学全貌”也经历了多次不同的形态变迁,其间充斥着以各种视阈为界限的“文学”与“非文学”之争,尤其是当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时。这种变迁的背后实质上隐含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和超越以及对自我认识的深广。文学作为人学应该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每一次文学总体形态的变化都有着明显的标志性特征,这就是文学传播媒介质的变化。
总观文学历史的发展,由最初的原始口头语言及其所形成的自由的口头文学言说与传播方式,到现代文学发展得非常精致自足的语言系统以及其严格完善的体制化管理系统,文学自身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生存经验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复杂。
首先,文学在形成自足的语言系统的同时,逐渐封闭了自己。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一书中就感叹道:“如今文学符号读起来困难了。它们不再指代规定的位置或物质;相反,它们暗含联系,展示趋向,隐蔽地传达自己的理解以显示不能指代的东西。”其为我们指出了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实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已经是经过多层过滤,不再具有其原初口头文学所传达出来的那种特征:具体、单纯、透明。德里达在谈到文字时也认为,书写就是抹去一个事物的在场又使其仍然能够辨认这一姿态的名称。文学语言通过这种种“书写”过滤,已经沉淀为一个有自身结构系统的符号体系,其强大的隐喻性,使其逐渐超越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文学语言的这种体系化精致化,一方面因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张力使文学作品蕴涵言说不尽的 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必然对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因为它对读者的解读和鉴赏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要具备与作者相似的文学背景,而这在信息爆炸、知识趋向于专业化的时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近代以来,人们不停地想去使其明晰化、 科学化,以便容易被掌握,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们的努力持续不断。而文论家们的这种努力又衍生出一个更专业和复杂的文学批评语言体系,非一般受众所能掌握。在某种意义上,文学语言体系已经与人类的生存经验有所疏离,变成了对经验书写的“再书写”———纯粹文字和思维的游戏。这样,文学语境也似乎成为了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者之间单纯的对话关系,与大多数人的生存毫无关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文坛逐渐增多的对文学(尤其是诗歌)衰败的焦虑———文学越来越被读者疏远,成为作家诗人的自说自唱和自娱自乐,而大众化、娱乐性的作品则广为流行———虽然批评界不断诘难其肤浅有媚俗倾向,是这一复杂现象的具体表现。
再者,文学在现代获得自足空间的同时,其自身也形成了比较严格的体制化管理系统,这就是文学发表和出版发行的编辑制度及书籍审查管理制度。这样层层管制的文学生态环境,必然使文学创作的自由受到限制。书籍审查机构的意识形态控制,文学报刊的风格特色,文学编辑的情绪喜好,以及市场利润对出版商的制约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文学创作者的写作自由。
文学发展到现代的这种语言系统的精致化、管理系统的严格化,导致文学在精神取向上的精英化贵族化,逐渐成为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关的东西。一直以来,就有新的因素对其造成冲击,这就是所谓的“通俗文学”。但是,其除了对文学语言构成某种程度的消解以及因市场因素对出版商的诱导外,在印刷文本时代,它无法对书籍审查管理系统及意识形态控制构成威胁。所以至今,“通俗文学”仍处于文学的边缘,在许多文学批评家的视野里,它仍不能获得“文学”之名,“通俗”作为限制词的意义就在于此。尽管如此,“通俗文学”依然强盛地生长着,以自己边缘性的生存形态阐释着“文学”之义。
三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互联网给人们建构起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有人将其称为“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中译,出自威廉-吉普森的小说Neuromancer,意指由于 计算机运用而造成的物理意义上的国家边界即将消失的世界),由此出现了一种可以不依靠书籍载体的文学书写和传播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讨论的 网络文学。
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事实上,它只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承载、传播文学文本的新媒介质。但这种新的文学传播媒介所引发的网络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已初显端倪。尽管只有短短几年,网络文学的出现已开始使“文学”这个逐渐过滤到精致的能指面临自我的解构。解构的力量主要指向两个层面:文学管理系统和文学语言系统。
首先,网络文学的生存形式对文学管理系统构成冲击,它突破了现有文学文本得以面市的种种障碍———文学出版发行管理系统。网络文学的写作和发表不再有等级和权威的限制,编辑、出版商、甚至书籍审查机构在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对创作者进行限制。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创作自由,只要你想写想表达,你就可以不受任何文学标准的限制,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数字化地球村”———一个自由的赛伯空间,在这里,社会的等级结构被消解,国家、民族、地区、种族的界限被擦去。尽管这是一个虚拟化的大同空间,但从理论上说,它为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出入的信道。有人就这样宣称:“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够进入的世界,它没有任何由种族、 经济权力、军事力量或出生所带来的特权与傲慢。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表达他或她之不论是多么单一信仰的世界。”而国内人气颇旺的网络作者李寻欢通过自己的写作体验道出了对这种自由获得的兴奋和思考:“现在有了网络,再也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这就是网络的意义———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使之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表达和沟通吗?”当然,绝对的创作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网络上自由创作的人,毕竟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总体水平等的影响。但这种限制主要来自作者内部,不再是外在人为强制的。
其次,网络文学的出现也对自足精致的文学语言造成某种程度的消解。如前所论,现有的文学语言经过 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符号体系,原始文学语言的透明性已被强大的隐喻性替代,相对具体的物质性词汇被日渐增多的表现思想、情感、思维的抽象词汇所挤压,文学书写已难以直抵活生生的物质世界。相反,网络文学的语言则有突破这种氛围的趋势,且呈现出一些新鲜变化———某种杂语混合的趋势。比如,不同语体的混合拼贴,从而造成对既成文学语言规范的解构,如网络获奖小说《英雄时代》就将“问题青年”的追悼会挽联写成:“上联:王遥同志永垂不朽。严禁吸烟!下联:安息吧,朋友!违者罚款!”这种书写在消解了既成文学语言结构的同时,也解构了文学所力图建构的神圣人生和人性世界。再有,网络文学语言整体倾向日常口语化、平庸化、世俗化、肉身化等特点。这点从网络文学作者为自己的命名就可以看出:痞子蔡、李寻欢、蚊子、宁财神、安妮宝贝等等。而且,网络作品大量地书写感官体验和日常生活事件,具有狂欢节的特点。还有就是,一些非文字符号直接进入文本,成为文学文本的语言构成。如在表示脸部表情时常用的有:“:-)”(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o^”(一个人在大笑),::-)(微笑的脸),:)(微笑),;-)(眨眼),:((悲伤,生气),3-(掉泪)等。一些阿拉伯数字如“7456”(气死我了),886(再见)等,甚至影音画面也被用作表意符号成为文本的构成因素。这些直观性的符号,既对现有文学文本的神圣性进行了游戏似的解构,又具有某种朝向语言符号的物质性层面回归的趋势。
次文学的形态变迁一样,正是文学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的明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其意义还在于,网络文学文本形态的这些变化趋势所隐含的人们对待文学态度的转变:高雅、精致的文学所代表的精英化、贵族化的意识形态逐渐向大众化转移。这点从网络文学的 发展现状可得到证明。有资料显示,在目前的网络文学创作中,“情爱题材、搞笑题材和武侠题材占据了原创作品的前三位。其中,以爱情特别是网恋为题材的作品竟占了43%”。正是这一点使许多文学批评者对网络文学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只不过是“通俗文学”的网上翻版。但有趣的是,在对“网民最爱看什么”的调查中,结果相同———爱情题材的作品也成了网民的首选。它可信地显示,现今时代人们更爱看贴近自己生活和感官体验的作品,喜欢娱乐性游戏性强的作品,这样的文学现实并非可以一否了之。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更接近文学的原初形态———游戏性、娱乐性。就像欧阳友权教授所论述的,文学发轫之初,本是“俗民文化”(FolkCulture)。“文学的话语全属于每一个言说者,人人都可以成为 艺术家。”也许这才是文学的本真状态。
网络时代人们对待文学的这种态度,正是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表征。因为,文学作为人类关照自我的方式之一,源于一种人类对自我的存在状态的体验及呈现的本能冲动———希望重现或者创造自身。一个时代的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文学方式来言说,决定于这个时代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方式。网络文学文本对现有文学形态的解构,以及网络文学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和自由特性,不仅给了我们审视文学和反思自我的新角度,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悄然变化,传统的等级社会结构模式逐渐松动,套在人们身上的外在枷锁逐渐褪去,人向本真的生存状态回归。而通过这条穿越“赛伯空间”的文学触角,我们似乎看到那亘古以来就牵引着人类心灵的梦想———自由、平等的人性理想将成为可能。
不可否认,网络至今营造的还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真正的自由、平等仍是一种人类必须为之努力追求的梦想。但是,网络文学通过想象和创造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只要我们期待,我们一定会到达。而这正是我们心灵深处难以磨灭的渴望,也是文学生生不息的源泉。
网络文学的论文下载篇2
浅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摘 要:网络文学是互联网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不同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并不是从纸质到网络的简单复制,它具有题材新潮另类、语体风格简单直白、问题结构灵活松散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这使得很多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阅读热情高涨,使得纸质小说市场出现低迷的状态。本文将就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差异、联系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
一、引言:
在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前,先必须了解网络文学的概念。网络文学就是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由网民参与创作、供网民欣赏的原创文学。自网络文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其发展势头就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影视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新媒介文学逐渐升温,成为当代文坛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例如:由于网络小说在形式、篇幅上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众多的网络文学行驶中,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中文网络小说是由少君(钱建军)与1991年4月发表的《奋斗与平等》。此后,中文网络文学拉开了历史的帷幕。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是由网络写手、网络文学的作品、文学网站共同发展构成的。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99年――2002年的自由发展时代、2002年至今的商业操纵时代。在前一个发展阶段,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单纯地只想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商业目的不明显,很多作者也只是为了创作更多的抒发和宣泄自己情感的文学内容。在后一个阶段中,各大网络文学网站逐渐确立,并开始线上收费的形式,网络文学逐渐被商品化,网站的提成决定着作者的流向,而作者的流向又引导着读者的流向。
虽然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增加了不少,并且销量也很好,但是在文学界中,并没有将网路文学归入到正统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只不过一种为了谄媚大众的、具有商业目的的产物,并没有真正的文学价值。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目前网络文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喜爱。
三、网络文学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文学,以独树一帜的问题特色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钟爱。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也迅速出现,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与传统的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读者的眼球,这与当前纸质书籍市场低迷形成了巨大反差。其基本特征如下:
3.1题材新潮、另类
传统的文学作品受到很多创作形式的限制,例如:社会意识形态、编辑的层层把关等。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参与的大众性逐渐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在网络世界中,文学的创作者们放下了思想负担,通过匿名、自由、随意的形式,在摒弃了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后,其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自我、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们在没有顾虑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只要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就能够创作网络文学作品。随着网络文学作品的不断发展,其题材类型也在不断丰富,青春爱情、传统武侠、穿越题材、网恋等,这些题材的网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迎合了大量创作者和读者的口味。
3.2语体风格简单直白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使用的长句较多,并且句式结构比较完整。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人们阅读速度的加快,网络的诞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更加简单、鄙视传统、有着张扬的个性特征。作为网络语言的创作者和参与者,网络文学写手都能够理解这些用简便、直白的语言来描述的情感世界和语言的表达形式。
3.3问题结构更加灵活、松散
文学作品的主要内部组织构造、外在表现形式是问题结构,是作品中对人物、事件、故事情节等的合理安排过程。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最讲究的就是作品的整体性,传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小说前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段落之间的逻辑性更加明显。网络小说则由于作者的即兴创作、读者的碎片化阅读而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结构。在网络作品中结构出现片段化表达、段与段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其实,网络文学的作家并非专业作家,很多网络小说创作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因此,也就出现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没有大块的实践花费在对文章叙事结构的周密安排上。
四、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在写作、传播、阅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外,网络文学也对传统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讲:网络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以此革命和创新。
4.1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积极影响
首先,阅读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学作品不爱收到白纸黑字的方式限制,不再依靠出版发行、印刷才能得到传播,不再通过伏案阅读才能实现阅读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信息的数字化方式拓展了文学信息的存储空间和传播的范围,提高了文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速度,彻底打破了文学出版行业一直以来的垄断现象。自由的写作、自由的传播、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批评,这种自由度更加符合文学艺术的本质――艺术属于人民群众。文学作品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原本处于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文本,人们不仅仅通过眼睛看来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听、思等方式来接受文学信息的传播,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来自文学的魅力。其次,创作主题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文学创作需要作者用笔书写,这种方式又慢又容易是创作思维中断,拉长创作的时间。而在电脑上书写能够是创作者更加接近创作的最佳状态,这就使得创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很容易帮助作者形成思维上的发散性、跳跃性,从而跳跃出创作的火花。另外,网络文学传播方式、题材范围的转变也使得网络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4.2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负面影响
首先,低俗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冲击。在网络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作品,例如:色情、暴力作品纷纷亮相,一些文学作品粗制滥造、文笔庸俗,这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硬伤。其次,具象化写作堵塞了文学的想象空间。在阅读传统媒介的文学作品时,由于文字的抽象性,给读者的想象力、情感体验提供了极大地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者对产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的特殊艺术感觉。由于网络多媒体文本的表现形式过于形象具体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人们很难对作品进行想象和理解。第三,便捷的传播方式挤占了传统文学的出版市场。网络文学不需要读者看书、看报就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也不需要出版发行就能向传统文学提出挑战。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很多网络作者并不满足于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发表,而坏死更加渴望得到传统文学的肯定,于是乎,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向传统文学作品回归,他们开始找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己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并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却使得出版市场出现了风流,这对原本就不景气的传统文学无疑是雪上加霜。
总之,文学发展到网络文学阶段,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已经进入到空前广泛和空前深入的新阶段。正视网络文学、面对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坚信,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牵手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们相互携手将为文学发展走向辉煌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03).
[2]邓时忠.追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和谐发展――新世纪网络文学现状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
[3]陈献兰.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的泛化和异化[J].学术论坛,2009(07).
[4]齐燕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1.网络文学论文范文
2.网络利弊论文
3.网络安全论文范文下载
4.关于网络信息论文
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