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时间:
杜雯雯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 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 在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信息泄露和信息丢失,因此,对信息资产进行妥善管理和保护非常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所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使数据免于被破坏和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1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信息辐射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及其附属电子设备在工作时能把寄生电磁信号或谐波辐射出去,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信号若被接收下来,经过提取处理,就可恢复出原信息,造成信息泄密。利用网络系统的电磁辐射获取情报,比用其他方法获取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且隐蔽。计算机信息辐射泄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处理的信息会通过计算机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称为辐射发射;二是这种含有信息的电磁波经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导体传送和辐射出去,称为传导发射。计算机电磁辐射尤其以带阴极射线管的视频显示器最为严重,屏幕上显示的信息,在很远的地方用相应的设备,不需要复杂的分析技术就可以直接接收下来。
1.2计算机存储介质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大量的信息,包括各种保密信息,实际上成为一种以信息形式出现的资产。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存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篡改、伪造、窃取、销毁等不法行为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存储介质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复制容易且不留痕迹的特点,泄密的隐患相当大。计算机存储介质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过程中的疏忽和不懂技术,存储在介质中的秘密信息在联网交换时被泄露或被窃取,或存储的秘密信息在进行人工交换时泄密。二是U盘、光盘等外存储介质很容易被复制。三是计算机出故障时,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不经处理或无人监督就带出修理,或修理时没有懂技术的人员在场监督,而造成泄密。四是介质失窃,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磁盘等介质被盗就会造成大量的信息外泄,其危害程度将是难以估量的。
1.3网络产生的信息泄露
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数据是共享的,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就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一是计算机联网后,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组成,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渠道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越大,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输送信息的区域也越广,截取信号的条件就越便利,窃密者只要在网络中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或某一个节点、终端进行截取,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输送的信息。二是黑客利用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攻击,通过进入联网的信息系统进行窃密。三是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对网络进行控制。
1.4管理不善产生的信息泄露或丢失
一是无知泄密。由于不知道计算机的电磁波辐射会泄露秘密信息,计算机工作时未采取任何措施,因而给他人提供窃密的机会;或者不知道上Internet时,会造成存在本地机上的数据和文件被黑客窃走。二是违反规章制度泄密。如将一台发生故障的计算机送修前对数据不处理,造成秘密数据被窃;或思想麻痹,疏于管理,造成数据丢失等。三是故意泄密。竞争对手常常采用非法手段笼络工作人员,窃取信息系统的秘密。四是信息丢失。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露。另外,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存储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2.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1) 系统访问设置密码:要求计算机设置账户名和密码,严禁将账户名和密码告诉任何人,除非必要,尽可能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操作,减少超级用户口令泄密的危险性;同时定期更新口令,缩短口令使用的周期,使用尽可能长的口令,增加安全强度;口令错误时,应该限制登录的次数。
(2) 日常病毒防护:定期更新防病毒/防木马软件;定期检查并扫描系统,任何文件在未经扫描之前,均不允许打开。
(3) 可移动介质管理:最好禁止使用可移动介质,如果需要使用可移动介质,必须讨论可能的风险状况。建立最佳的管理方案,以便减少恶意程序进入网络。
(4) 下载限制:在安全策略中应禁止下载任何软件、文件,如确实需要,应在策略中注明要递交一份由经理签字的需求表,并确保在打开之前使用防病毒/防木马工具来扫描。
(5) 加密处理:一些重要的数据必须制定相关的加密程序,并指定相关负责人。
(6) 系统备份:制定相关系统备份的操作规程、定期备份的时间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职责。
2.2利用防火墙、防病毒技术进行安全隔离与保护
采用防火墙技术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目的是要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隔离带,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同时,要加强计算机预防病毒技术的研发。计算机病毒预防是指在病毒尚未入侵或刚刚入侵时,就拦截、阻击病毒的入侵或立即报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当然,网络防病毒软件本身必然需要增加额外的服务器系统资源消耗,此类软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慎重选择。
2.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
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应用程序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是通过程序的运行而实现的,一旦程序发生问题或者业务发生变化,都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因此系统维护的主要活动是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维护。
(2) 数据和代码维护。数据维护需要由专人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发控制,定期生成数据字典文件以及其他数据管理文件,同时负责在硬件故障排除后,数据库的恢复工作等。当用户环境变化,原有的代码已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要求时,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
(3) 文档维护。在进行应用系统、数据、代码及其他维护后,要及时根据维护后的变化,对相应文档进行修改,保持与系统的一致性,为以后的维护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对所进行的维护内容进行记载,内容主要包括维护工作的内容、情况、时间、执行人员等。
(4) 硬件设备维护。硬件设备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维护工作也要由专人负责,要定期对各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查杀病毒工作,同时要设立设备故障登记表和设备检修登记表,以方便设备维护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及时解决潜在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各设备的性能都处于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系统越来越容易遭受攻击,因此,我们要采用相应的安全对策,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来阻止这些攻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亚声.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邵波,王其和.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黄中伟.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 在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信息泄露和信息丢失,因此,对信息资产进行妥善管理和保护非常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所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使数据免于被破坏和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1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信息辐射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及其附属电子设备在工作时能把寄生电磁信号或谐波辐射出去,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信号若被接收下来,经过提取处理,就可恢复出原信息,造成信息泄密。利用网络系统的电磁辐射获取情报,比用其他方法获取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且隐蔽。计算机信息辐射泄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处理的信息会通过计算机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称为辐射发射;二是这种含有信息的电磁波经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导体传送和辐射出去,称为传导发射。计算机电磁辐射尤其以带阴极射线管的视频显示器最为严重,屏幕上显示的信息,在很远的地方用相应的设备,不需要复杂的分析技术就可以直接接收下来。
1.2计算机存储介质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大量的信息,包括各种保密信息,实际上成为一种以信息形式出现的资产。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存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篡改、伪造、窃取、销毁等不法行为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存储介质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复制容易且不留痕迹的特点,泄密的隐患相当大。计算机存储介质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过程中的疏忽和不懂技术,存储在介质中的秘密信息在联网交换时被泄露或被窃取,或存储的秘密信息在进行人工交换时泄密。二是U盘、光盘等外存储介质很容易被复制。三是计算机出故障时,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不经处理或无人监督就带出修理,或修理时没有懂技术的人员在场监督,而造成泄密。四是介质失窃,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磁盘等介质被盗就会造成大量的信息外泄,其危害程度将是难以估量的。
1.3网络产生的信息泄露
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数据是共享的,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就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一是计算机联网后,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组成,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渠道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越大,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输送信息的区域也越广,截取信号的条件就越便利,窃密者只要在网络中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或某一个节点、终端进行截取,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输送的信息。二是黑客利用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攻击,通过进入联网的信息系统进行窃密。三是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对网络进行控制。
1.4管理不善产生的信息泄露或丢失
一是无知泄密。由于不知道计算机的电磁波辐射会泄露秘密信息,计算机工作时未采取任何措施,因而给他人提供窃密的机会;或者不知道上Internet时,会造成存在本地机上的数据和文件被黑客窃走。二是违反规章制度泄密。如将一台发生故障的计算机送修前对数据不处理,造成秘密数据被窃;或思想麻痹,疏于管理,造成数据丢失等。三是故意泄密。竞争对手常常采用非法手段笼络工作人员,窃取信息系统的秘密。四是信息丢失。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露。另外,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存储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2.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1) 系统访问设置密码:要求计算机设置账户名和密码,严禁将账户名和密码告诉任何人,除非必要,尽可能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操作,减少超级用户口令泄密的危险性;同时定期更新口令,缩短口令使用的周期,使用尽可能长的口令,增加安全强度;口令错误时,应该限制登录的次数。
(2) 日常病毒防护:定期更新防病毒/防木马软件;定期检查并扫描系统,任何文件在未经扫描之前,均不允许打开。
(3) 可移动介质管理:最好禁止使用可移动介质,如果需要使用可移动介质,必须讨论可能的风险状况。建立最佳的管理方案,以便减少恶意程序进入网络。
(4) 下载限制:在安全策略中应禁止下载任何软件、文件,如确实需要,应在策略中注明要递交一份由经理签字的需求表,并确保在打开之前使用防病毒/防木马工具来扫描。
(5) 加密处理:一些重要的数据必须制定相关的加密程序,并指定相关负责人。
(6) 系统备份:制定相关系统备份的操作规程、定期备份的时间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职责。
2.2利用防火墙、防病毒技术进行安全隔离与保护
采用防火墙技术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目的是要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隔离带,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同时,要加强计算机预防病毒技术的研发。计算机病毒预防是指在病毒尚未入侵或刚刚入侵时,就拦截、阻击病毒的入侵或立即报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当然,网络防病毒软件本身必然需要增加额外的服务器系统资源消耗,此类软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慎重选择。
2.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
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应用程序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是通过程序的运行而实现的,一旦程序发生问题或者业务发生变化,都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因此系统维护的主要活动是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维护。
(2) 数据和代码维护。数据维护需要由专人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发控制,定期生成数据字典文件以及其他数据管理文件,同时负责在硬件故障排除后,数据库的恢复工作等。当用户环境变化,原有的代码已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要求时,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
(3) 文档维护。在进行应用系统、数据、代码及其他维护后,要及时根据维护后的变化,对相应文档进行修改,保持与系统的一致性,为以后的维护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对所进行的维护内容进行记载,内容主要包括维护工作的内容、情况、时间、执行人员等。
(4) 硬件设备维护。硬件设备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维护工作也要由专人负责,要定期对各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查杀病毒工作,同时要设立设备故障登记表和设备检修登记表,以方便设备维护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及时解决潜在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各设备的性能都处于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系统越来越容易遭受攻击,因此,我们要采用相应的安全对策,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来阻止这些攻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亚声.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邵波,王其和.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黄中伟.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