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计算机应用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高职院校学生客观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项目任务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使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激发其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思路,对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新生入学所必需开设的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掌握利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编排、表格数据处理、幻灯片制作等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由教师演示案例制作,学生被动学习,自己动手能力不足,学习效果明显不理想。为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状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实践及不断探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通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总结,目前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生对计算机熟悉水平不高。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总体相对较差,有许多学生平时生活中很少操作或使用计算机,这就为计算机的学习制造了难度。二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实际应用脱节。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效果。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水平相矛盾。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就业打牢基础。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既与计算机这门课程本身的要求不符,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矛盾,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不同,总体的素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大多数新生入学后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知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但学生思想活跃、喜欢集体活动、喜欢成果展示。了解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建立自信心,才能逐步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纳入一些项目场景角色,通过教学互动等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以项目来驱动学生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从项目的解决入手,注重师生互动,有利于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正适用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让学生在项目的探索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培养自身处理信息和独立探索的能力。本文以“工资表数据分析”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引入。课堂上设定具体的工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转换,从而让学生以项目需要的身份进行作业,达到教学的目的。如:由教师扮演项目经理,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都以财务部身份进行作业,并推选出一名组长任财务部长。首先教师要下发项目任务书,讲清楚任务内容和条件,即本公司财务部门要进行工资的发放,财务总监要对当月的工资发放情况进行了解。
(二)项目分析。项目分析阶段,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讨论在完成项目时所必备的知识,为项目作业做好准备工作。在本案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工资表数据分析中如何利用各种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如何进行数据分类汇总、高级筛选、如何制作数据透视表。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教师收集学生讨论结果,与学生共同分析整理,对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并在工作过程中由教师指导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回答。
(三)项目实施。在学生进行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每个小组要完成工资表数据的输入,并进行实际工资的计算。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为学生提出要求,如,对不同职称的人员进行分类汇总,把实际工资超过5,000元的女职工的数据筛选出来,等等。最后每个小组都要制作出数据透视表。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必备的数据分析的知识要点,最后由组长把制作好的工资表提交给教师。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不能袖手旁观,要辅助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四)项目评价。在项目完成后,让各个项目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自评,组织学生讨论在此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如何顺利解决,以及小组中每个成员在项目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然后组织小组间进行互评,通过完成项目的质量、速度及工作态度给予评价。最后由教师根据各小组及各组员之间的评价及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及各位组员的表现情况,综合工资表数据分析项目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分别为占20%、30%和50%计入项目考核成绩标准考核。
(五)项目总结。项目总结过程尤为重要,并不是由教师简单叙述知识点。这个阶段还是以学生为主导,请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对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通过工资表数据分析这个项目具体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并如何解决。教师在项目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的梳理,并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给予鼓励。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采用项目教学法前,本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单一讲授方式,学生兴趣低,教师授课难,授课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单个任务间无联系。课程改革后,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把课程内容设置成具体项目,每个项目的学习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情境的引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明确,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授课内容方面更是面向应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对学生的考核以学生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李鹰,张喜春.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操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4
[3]郑翠,芮敏娟.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8
[4]陈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学习研究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属于基础性学科,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教师应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开展微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多思、多练、多想中创新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微项目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教师应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运用微项目教学方法,对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推动作用。
1微项目教学的概述
微项目教学简单概括是将课程学习分成几个小的项目点后再开展教学。由于小的教学点便于学习分解,学生通过突破小的项目点,能够加快学习效率,提升学习信心。这类项目任务不需要局限在常见的设计理念内,可以放到具体产品设计中。微项目教学的优势是能简化整个项目过程,增强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提升教学效率。与项目教学相比,微项目更看重“微”。核心是把具体实践内容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做简化处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相关知识,并且借助于微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全体同学,大家一起讨论,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教学,教师更能融合项目基础,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灵活掌握不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1]。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存在差异
教育部门从2001年起,开设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但受到各地经济和教育环境的限制,部分地域硬件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并且很多学校更看重主要科目教学,力求保障本校的升学率,对计算机应用学科的教学不够重视。因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打下良好计算机基础,当他们真正进入高职校园后出现课程起点不同的现象,现在高职计算机教学都是严格根据教材做统一备课和讲授,学生接受情况参差不齐,严重阻碍教学顺利开展。
2.2教学模式单一
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各类设施发展的前提下,当前很多院校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适应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发展,并且教师也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虽然教学思想做出了部分改进,但是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集中讲授,然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再自由练习。这类教学模式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类教学方式很困难,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会产生挫败感。另外,当前教学内容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反应出当前教学现状,因而,教学需要逐步向外拓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有舍有取[2]。
2.3考核方式不全面
部分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国家统一考试的等级水平,否则将不能领取毕业证书。因而,高职院校确定教学计划时,很多考试内容都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制定,形成教学为考试服务的恶性循环。这种考核方式有很严重的问题,学生能够拿到等级证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自己不能独立进行文档编辑,不能排除计算机出现的简单故障,只会用重启系统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这类以考证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正确评判学生真实的知识掌握情况[3]。
3微项目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运用微项目教学法,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和部分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3.1微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高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项目教学法做出局部调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几个小的教学模块,不同教学模块中应包含不同项目教学内容。开展微项目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给学生提示,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带动整体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解为相应教学模块,包括基础学习模块、基础软件运用模块、公司高级文秘软件应用模块等。把复杂的教学计划进行详细划分,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微项目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利于提升学习效率[4]。
3.2微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微项目学习法主要针对教学中的专项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份专项学习分解成几个小的项目,一一突破,最终全面掌握。比如学习Word排版时,其涉及的内容极多,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会觉得纷乱复杂,但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分化学习目标,用一个课时掌握基本的文字字体和排版,用另外一个课时完成章节和插入目录的学习,这样学生感觉只需要完成小的分项目点,就能实现学习目标。微项目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运用该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听得很无味的情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立目标,完成知识学习,然后教师将整个学习内容借助微课情景化形式表现出来,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
3.3微项目学习评价
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有显著提高。在研究分析学生微项目学习过程时可以发现,运用微项目学习法取得了较好学习效果。目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时,都能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的求职简历,可以熟练运用EXECL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很多学生可以在演讲中使用PPT,运用PS技术对电子照片进行美化处理。
4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效率,需要借助于微项目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习氛围。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新的认知,不再把该课程当成一门科目,而是当成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类课程,学习积极性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凤梅.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3-5.
[2]李媛.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13-15.
[3]陈娜.基于项目合作学习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4(6):33-34.
[4]黄晓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3(22):13-15.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技能要求较高,不能像以往课程一样,单一讲解,故笔者对本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本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内容,并阐述了研究特色、教学环境等。通过研究,课题组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使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教学,提高动手能力,为今后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背景
高职学院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目前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不同的专业中无论是讲授的内容,还是要完成的任务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因此,专业应用化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进行此项课改,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及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她)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应用工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业化转型研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为教学重点,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化能力。这是课题组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相信,课题组研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会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项目化教学起到引领和典范的作用。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内容
①高职院校学生、教师进行走访、调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研究方案;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标准;③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设计;④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典型单元设计;⑤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特色
4.1课题研究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4.1.1针对就业需求,适应职业岗位
课题研究要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级和高级操作员技能鉴定内容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做到双证融通。
4.1.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课题组成员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因材施教,把技能鉴定也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层次,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4.2课题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2.1项目驱动法,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融为一体
课题组研究在课堂之中引入完成的真实项目任务,用实际项目驱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知识点与技能的讲解演练。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2多媒体讲练结合法
课题组研究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传授法变为现代媒体演示的电子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相关真实影片播放,反复进行观摩练习,充分发挥视觉教材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减少教师工作量,加快课程的进度。
4.2.3以测促学法
课题组研究每周安排一次测验,这样更能促进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及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2.4作品考核法
课题组研究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法。在作品中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另外,课题组要求结课作品必须是学生的原创,鼓励学生创作不同风格,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鼓励学生多动脑,肯动手,对于好的学生作品,在全院的学生作品展上播放,可以激发学生创意,能够收到良好成效。
4.2.5对比法
课题组通过在学生之间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课程改革前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形成反差,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良好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可以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典范作用。
5课题研究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在课堂上安排人手一机,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智、大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学生与教师机同步,实现即听即所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平台,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
6课题研究构建网络平台
课题组建立算机应用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考核方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讨论和网上答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可随时轻松访问该教学平台,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课件并可进行网上交流和答疑。
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课题结论
课题组通过深度调查、研究,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课程学习,能够在掌握必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与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此外,还并且能够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大家团队合作能力。课程结束,通过国家技能鉴定考试来进行考核,不但提升了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又可以让学生同学们在毕业时获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可以说学生通过对对本门课程可能的学习起到‘双赢’的作用,既提高了自身学生本身的操作能力,又能在毕业时得到技能证书。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
[3]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4]金莹,陶烨.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21).
[5]卢湘鸿.浅析大学计算机面向应用的分类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
[6]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1).
[7]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
[8]姜云莉,高宝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0).
计算机应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