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电影完片担保的法律实践论文
浅谈我国电影完片担保的法律实践论文
从电影完片担保的工作流程来看,很明显如果要在我国进行实践,就应首先创设电影完片险。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我国电影完片担保的法律实践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
浅谈我国电影完片担保的法律实践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由于因其自身的文化属性以及强烈的商业属性而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部分,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在当今“大电影”时代,电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资本运作及项目运营。
在传统的融资项目中,有完工担保这一概念,即针对项目完工风险所设立的,担保人在一定时间内承担项目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的责任,甚至是项目失败的责任,即在这段时间内,担保人对贷款银行承担全面追索的经济责任,直至项目达到“商业完工”标准。
但是涉及影视行业,由于其特殊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使其融资行为和投资风险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在投资一部影片时,要面临很多风险,如编剧、导演及演员能否有效发挥其创造力、电影的宣传发行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影片能否最终收回投资并获取利润等。在这所有风险中,投资人和制片人最难以承受的便是一部影片最终不能被完成。如果一部影片不能完成,就无法实现其任何价值。因此,在国外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电影完片担保这一特殊的完工担保形式,是电影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就资本运作和风险控制的成熟结合。
2010年,在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也特别提出了“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其中涉及的“完工险”即国外已经运作非常成熟的完片担保,但是这种完片担保模式在我国目前电影融资领域,是非常新的概念,包括对其理解及如何落实存在很多空白。本文就该担保形式、险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如何具体实现我国电影完片担保,尤其是其中的完片保险法律实践进行了浅析,希望以此推进国内影视产业完片担保的发展。
一、电影完片担保的概念及由来
完片担保(Completion Guarantees/Completion Bonds)是指由专业的完片担保公司提供的一种电影完工担保。通常用于独立投资的电影制作中,由电影制作方购买完片险,根据与投资方双方确定的剧本、演员和制片预算,按时完成并送交发行方。
电影完片担保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早期美国电影业绝大部分都是由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的制片公司制作,拍摄资金充足,如在拍摄过程中如出现意外事件,完全有资金有能力保证影片的完成。
但是20世纪50年代初起,越来越多的独立制片人开始拍摄影片,他们通常是一些个人或者小型企业,没有能力吸引私人的资金赞助,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向银行等投资人提供担保。因此,随着市场的需求,保险业进入了电影融资领域,他们帮助这些独立制作公司来承担影片保证在限定的预算和时间内完成的风险,保证影片送到发行商手中。
80年代后,美国电影逐渐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化运作,而随着电影完片担保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担保人、保险公司以及再保公司等金融企业融入其中,使其担保能力不断增强,可承担的高预算项目越来越多,从而获得好莱坞主流工作室青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片担保模式”在英美等影视发达国家已逐步成熟,并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周密的机制和一定数量专门从事“完片担保”的机构,如Fireman’s Fund、International Film Guarantors、Film Finance等。
二、电影完片担保的流程
完片担保承担的是影片的制作风险,而非盈利风险。如果影片无法按期完成,完片担保公司将接手影片的制作并负责按承诺的保额赔付投资人。
一般影片在拍摄前,制作人就会与发行方谈妥国内及国际的影片及音像版权版权的发行,并签订发行合同。但是由于发行合同的款项是要在影片完成拍摄并交付发行方后才支付,因此,即使合同的金额足以支付该影片的拍摄费用,制作人仍没有资金来进行拍摄,况且电影制作的风险非常大,如果最终的完片无法达到特定的标准,制作人将无法拿到资金。
因此,一般制作人会以发行协议向银行贷款,但大多投资方会要求制作方提供担保,即按照发行协议的约定,能按约交付影片,这就是完片担保。
而随着国际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电影版权的质押、信托逐步成为另一种融资方式,而这种融资方式同样需要向投资者提供所质押版权的完成担保。
一般来说,一个较完整的完片担保将包括以下流程:
1)制片人向完片担保公司提出申请。2)完片担保公司对选中项目要求制片人提供详细材料,进行全面评估。3)对通过的项目立项,签署法律文件,收取完片保险保费。4)对制片过程前期进行拍摄计划,拍摄人员的最后确认。5)拍摄期每日监控财务现金使用状况,影片后期制作的监控。6)当超支不可避免时,全面接手制片环节,完成影片拍摄和后期制作。7)如项目停止,对投资人索赔进行全额退款。
其中,第三个步骤,即收取完片保险保费,大约费率在影片总预算的5%-6%,一般完片担保公司在收取保费后会自留20%,剩下的与国际再保险公司(如瑞士再保、英国劳合社、慕尼黑再保等)进行分保,从而分散风险的承担。
三、我国电影完片担保的法律构成与实践
从电影完片担保的工作流程来看,很明显如果要在我国进行实践,就应首先创设电影完片险。
就这一险种,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产保险。通常意义上的财产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在财产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情况出现时,保险人在核实后,只要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比率进行损失支付即可。
而电影完片险,则是指投保人(即制作人)向完片担保公司支付保险费,由完片担保公司通过再保险的方式,承担影片的全部制作风险。这种风险的承担和普通财产保险的消极承担完全不同,这需要完片担保公司即保险人渗入到整个影片的监制过程。
在拍摄期间,制片人会根据合同约定向完工担保公司逐日提供详细的各种状况报告,以确保完片担保公司随时了解摄制过程中预算使用情况,并对现金的使用进行预测。
一般完片担保公司的制片代表会一直留在拍摄现场,监管整个制作过程,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个别情况下,完片担保公司会对导演,第一副导演,摄影师,制片人,制片主任或制片会计中的一些人进行更换。当超支不可避免时,完片担保公司会全面接手制片环节,完成影片拍摄和后期制作。”
因此完片险结合了监管合同以及委托他人承担加工的承揽合同性质。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完工担保险种,它其实就是电影的制作保险和电影管理的一个延伸,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与业务。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但是整个行业的投资与回报管理仍处于无序状态。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量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完片担保模式”的引入既是为非行业资本提供风险控制服务,也是完善电影产业配套工具型服务机构,真正走向工业化的重要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已能顺利运行完片担保制度,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审查制度。
我国对电影的行政管理采取的是电影审查制剧本审查和完片审查。如果影片在前期筹备之后,因剧本原因不能获得影片拍摄许可,那么影片就不能开机拍摄,由此整个团队就需要延长筹备时间用来更改剧本使之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如果影片获准拍摄,但拍摄完成之后,因成片和剧本有差异,同时政府部门对差异部分又存有异议,导致制片企业不能够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则制片单位可能就需要重新编辑和修改影片,这就延长了影片的制作期,增加了成本。如果影片最终完全无法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发行商就不会接收影片,更谈不上付款,完片担保公司根本无法运作[2]。
而就“完片险”这一险种,由于中国的保险业从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市场化经营,而新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也仅20年,涉及拍摄过程的电影保险制度,法律并没有进行明文规定必须投保,电影业缺乏系统明确的薪酬体系和工会制度,一般制片人对影视制作保险的认知并不普遍和深入。而保险险种的设立,需要符合保险业的“大数法则”,在大数法则建立之前,国内的保险业无法独立设立这一单独的险种在国内进行保单落地,仅能通过其他途径与外国的再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因此制约了电影完片担保的实施。
当然,近几年市场化推进,民营资本和外资介入,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产量和规模空前增长,产业对资本有着海量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业与电影业的对接已不可避免,电影基本要素保险业务诞生的时机也随之到来。也就是说,我国电影产业刚刚发展到了一个对“基本保险”业务有所需求的时期。2014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了“完片担保――影视金融产品本土探索”论坛,这是中国电影业界首次全面讨论,且首度试水“完片担保”这一在国际上通行的运作模式在中国本土化运作的可能性。
因此,根据目前国内的合作片的试水经验,我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合资、入股等方式与国外经验丰富的完片担保公司合作在国内开展相关业务,借助并学习其丰富的电影制作管理经验,并与国际再保险公司合作,在国内尚未建立起大数规则有独立的完片险种开设的情况下,选择以完片担保公司与国际再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式分散风险,逐步开拓我国“完片担保”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