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电视电影 >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

时间: 王楠 1 分享
 [摘 要] 好莱坞是现代世界最发达的电影基地,好莱坞电影当中已经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这种运用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得很复杂,好莱坞运用中国元素的主要目的就是谋求商业方面的利益,这是好莱坞当中的商业观念所决定的,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机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且,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还是出于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标志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由于世界中的各种文化因素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跨文化交流就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跨文化;现象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坞又推出了《功夫熊猫》等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功夫熊猫》的制作用了5年的时间,制作成本达到了1.3亿美元,推广的成本达到了1.5亿美元,它的票房共计是6.3亿美元。这些作品或者是从中国传统文学来寻找题材,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者是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虽然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却没能够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状况。
  三、跨文化差异的阐述
  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人对好莱坞电影做出反应的关键因素,在文化的生产和理解的过程当中,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文化来审视他国的文化,并且运用自己文化的特点来解释其他文化,观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观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会参与到电影的意义建构当中去。
  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由于文化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偏向,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影响人们对他国文化的理解以及阐释,因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很容易产生歧义。中美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有:第一,中国人所擅长的是整体性,美国人所擅长的是具体的分析;中国人会把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做考察,强调事物的整体性,而美国人却喜欢分门别类进行比较,然后作总结和具体的分析。第二,中国人喜欢用形象的思维,而美国人喜欢用抽象的思维或者是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中国导演重视色调的运用,追求的是视觉上的美感,而美国的科幻电影当中,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但是却有很严密的逻辑。第三,中国人注重的是统一性,而美国人提倡的对立性。美国人强调的是对立性,习惯把事物分割开来,分清楚好坏、对错和成功失败;而中国人追求的是和谐,这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此外,好莱坞电影追求的是娱乐性,有表面化的戏剧效果,忽略了复杂的内涵,而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习惯用认真的态度来审读电影,具有反应敏感性。
  价值观是依据重要程度来排列的一种体系,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的生存的意义看法是不同的,形成了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中美文化的不同。好莱坞电影主要是进军国际市场,希望把自己的电影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在好莱坞的电影当中,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对中国的故事进行改写,强调的主要是美国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而中国人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美国电影,经过这样的改写和理解的阶段,就产生了跨文化的巨大差异。
  定型观念又可以理解为刻板的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的认知以及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容易让人们对事物产生偏见,经常会伴随着自身的价值观的评价。刻板成见对跨文化有很消极的影响,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成见是中美跨文化的障碍,现在也不能消除。
  对中国形象的定型化的评判决定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定型化的叙述。比如早期的电影形象陈查理等,还有就是电影杰出作品《残花泪》中的中国男人,他们温柔,而且多情,这就是中国人形象的典型代表。
  四、中国电影跨文化现象
  像《卧虎藏龙》和《英雄》这一类的中国大片,可以重塑国族的观念。国族电影的观念与实践都来源于对好莱坞电影的抵抗,这类类似于民族主义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动。但是,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抵抗”本身,因为“抵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正好说明了跨文化电影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对我国电影进行讨论,离不开跨文化的互动和交流。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华语电影,与国族电影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也有差异。比如各个国家对《英雄》的讨论和反馈就可以看出来,这使得英雄和帝国等观念获得了阐释,但是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对我国文本的美学的判断。对于这样的问题,台湾辅仁大学的唐维敏学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回答,第一,他解读了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资料当中对我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语电影文化的特征;第二,他从“内部他者”的视角来解释华语电影的体系,这样,他就可以在不同地区的电影达成一种跨界以及互看的策略。但是伦敦大学的博士生史维从叙事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新时代电影对国族的超越,她认为新时代的影片当中的个体、边缘以及都市意象是对中国国族传统电影的颠覆,也获得了跨文化的品质以及特点。
 如果说根据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多样化的叙事风格来探讨华语电影,那么香港的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香港电影的影像世界与现实生活总是有着一道裂痕,这道裂痕无法弥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香港缺乏文化归属感。在20世纪50~70年代,香港的本土意识开始高涨起来,很多的功夫片补偿了香港本土电影的影像文化。等到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危机,这让香港电影又返回到了在殖民地时期的情调当中,香港人这样来寻找心灵上的安慰。香港学者认为陈果所导演的电影可以从侧面来见证香港人对文化危机的反思以及矛盾的心理状态。台湾青年李桐豪对50年代到70年代的“邵氏”古装片与香港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总结,所得到的结果是:邵氏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把中国民族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流意识,但是后来香港本位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导致了香港古装片的萧条和没落。
  国族电影的领域在跨文化的语境当中,海外华裔学者在语言以及学术背景等很多方面都是有显而易见的优势的。可是在中国,这个论题在国内还是有些冷门,它在今后也可能会成为国内电影研究的主要理论,国内学者需要克服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很多障碍,与国际学术前沿展开有效对话,正确获得有效的成果,或者能够把这个论题作为参照,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话语优势以及学术强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思索的。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2] 陈静静.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冲突建构——“100%安全套项目”报道的个案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
  [3] 陈岩.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4] 刘长林.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的选择[A].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 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4.
  [7] 翟石磊,魏渊.文化图腾与国家形象——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国家形象符号化比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8] 喻秋霞.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影业的体制创新及对外政策法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9] 刘秀雅.永恒的缠连:翻拍片与香港、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双向指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0]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