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影视艺术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影视艺术的发展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引领和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视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一:对影视文化审美品位的浅析

  摘 要: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关键词:影视文化;审美品位;退化

  1 引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形象”搬进人们的客厅和卧室。精采纷呈的电视图像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极大地丰富了家庭生活。

  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视觉文化成为审美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影视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影视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审美文化品种,满足不同的审美文化需求。 2 当前影视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视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① 。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仅仅根据其在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而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正如,美国电视制片人F.齐夫指出,“我们全都很了解美国公众的口味,他们需要的是消闲的娱乐品„„我们不搞高雅的东西,我们的产品要面向最大多数的观众。他们是电视机的最大买主。 他们买了电视机,啤酒商就会来找电视台了。啤酒商需要吸引的是卡车和出租车司机,普通人,他们对那些少数人喜欢的歌剧、芭蕾和交响乐不感兴趣” ② 。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例如,我国影视圈曾一度兴起宫廷戏热,一打开电视机,粉墨登场的将相帝王、皇后公主、皇嫔皇妃,尽收眼底。其中一些作品审美品味低下,艺术价值不大。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2.2 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

  暴力对社会的危害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然而,它却常被影视界用作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据统计,美国每10集电视剧中平均有8集包含暴力内容;每1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平均出现7次暴力情境;每周电视节目中平均会出现600次暴力情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影视暴力内容也非常突出。这些暴力内容虽然不会立刻对社会发生消极作用,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据犯罪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大部分恶性凶杀案的制造者都热衷于观看暴力影视节目。在影视暴力现象日益严重的美国,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也泛滥成灾。据美国司法部部长的一份声明指出,由于影视暴力的影响,抢劫、凶杀等暴力犯罪在美国青少年中呈增长趋势。为此,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于1998年3月批准使用V型芯片技术,便于父母锁住有暴力和色情倾向的电视节目。2000年起,美国所有电视机用户都要求使用V芯片。

  色情泛滥也是当今西方影视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自从美国政府对影视色情的控制放松后,好莱坞电影的色情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与其说好莱坞电影在向全球传播美的理念,还不如说成是性的理念。正如科罗拉多丹佛大学的内尔森教授指出,“我们用我们以为的美污染了全世界 ” ③ 。目前,美国是全球色情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心。自1991年以来,色情影视作品的年产量增长了5倍。色情影视节目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出口产品之一。造成影视色情泛滥的原因非常简单,仅仅源于审美品味低下和拜金主义。法国作家维尼在《一个诗人的日记》里指出:“灵感的狂热远远胜过在一个女人怀中的那种令人销魂的肉欲迷狂。精神上的享受是更长久的„„道德上的陶醉高于肉体上的迷恋。” ④ 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并不在于肉欲的迷恋,而在于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义在于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体的需求看到无足轻重,而把科学和艺术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内在价值的目标。这种精神置纯艺术于功利主义的艺术之上,并为求得更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贫乐道。” ⑤

  在我国,影视文化中的暴力和色情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暴力和色情画面容易使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性情孤僻,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有识之士早已对此一再呼吁,要求减少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但是问题一直难以很好解决。一些影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率,肆意渲染恐怖、暴力和色情等感官刺激性强的画面内容。

  2.3 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1987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电视艺术节中国电影学术讨论会上,法国电影学者贝热隆指出,中国电影给予西方最深刻的印象是现实性和时代感。然而近年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影视界也一度风行玩文学、玩人生的游戏哲学,从而导致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影视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影视作品往往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结构和本质联系。影视节目如果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像,不仅会使作品失去反映现实、指导人生的社会教育功 能,也会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目倾向于用明星、偶像包装虚假的剧情。内容一般以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轻松喜悦的情境喜剧为主,情感表现往往采用极端夸张的煽情手法,从而让部分观众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美丽的谎言”中,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这些影视作品纯粹从娱乐消遣出发,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夸张离奇,格调低级庸俗,不仅不能鼓舞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培养出一批追求享乐、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小市民。

  因此,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必须始终承担起影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真善美统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反,如果影视艺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必然堕落为一种肤浅的感情消费或感官刺激。

  3 优化影视文化的措施

  影视文化面临危机,必须从文学中吸取精华,才有可能走出窘境,重获生命。文学的繁荣,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具有共同的规律。因此,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支持。近年来,影视发展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脱离文学的滋养所致。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影视取得加倍的成功。无论是《乱世佳人》、《王子复仇记》、《廊桥遗梦》,或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这些作品从人物形象到审美意味,再到理性层面,都达到艺术所应有的审美标准,都反映了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因此,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相反,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纯粹从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忽略文学性的重要意义。结果使作品空洞乏味,格调低下,缺乏艺术底蕴,从而导致影视生产出现大规模的滑坡。文学之所以对影视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从影视剧作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为电影和电视提供了优秀的剧本。由于文学与影视的情节建构技巧与叙事艺术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些文学作品甚至等同于影视剧本。另一方面,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或抽象性。这种思想性或抽象性为影视作品镜头语言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并成为影视艺术丰厚的艺术底蕴的关键。 文学,作为人学,注重立足思想层面和美学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观照。这种观照能有效地克服影视艺术商品化造成的各种弊端。以画面为基本载体的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支撑,很容易陷入单纯追求画面感觉刺激的误区。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文学艺术丰厚的人文底蕴给影视艺术以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

  4 小结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只有以文学艺术为基础,才能获得丰富和繁荣。由于文学在形象塑造、风格建构、艺术品味、审美多样化等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影视业如果从文学艺术中吸取养料,那么无异于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鲍桑葵.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5:401.

  [2] 世界电影[J].1996(5).

  [3] 性感好莱坞、书城[M].1998(2).

  [4] 于斯曼.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5:3.

  [5] 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33.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二:以《简爱》为例浅谈文学阅读与影视观赏感受的异同

  摘要: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是文学作品进行描写叙事的媒介和基本材料。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与叙事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在影视世界中,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差异造成作品形象的单一多样之分,侧重点不同,而后又导致作品的节奏快慢和表达效果的差别。

  关键词:文学 影视 描写叙事

  影视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影视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影视艺术的特性,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视艺术的描写和叙事要靠画面、声音和蒙太奇进行。而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是文学作品进行描写叙事的媒介和基本材料。 描写叙事手段的不同导致艺术形象表现出单一性和多样性。

  文字语言依靠的是一整套抽象的书写符号,而影视依靠的是视听综合的形象符号体系,它是立体的、复合的、逼真的。文学形象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修养,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头脑中勾勒出大致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多样性。然而在影视作品中,每个角色都必须由特定的演员来扮演,观众对它的感受具有无接受障碍的直接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艺术形象的固化,人们一提到某个影视角色,头脑中马上就会出现角色扮演者的样子,尽管多数时候与文学阅读时的想象有出入甚至让人失望,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明确清晰的形象所同化,角色的性格特征也很大程度上趋于雷同,这就造成了艺术形象的固化,或者说单一性。

  阅读《简爱》,虽然书中一再提及简爱是不美丽的,但我还是会描绘出一个模糊的美丽的形象,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她是坚强的,有思想的,善良的,聪明的,独立的,她为什么不是美丽的?其他的读者也会各自描绘一个属于自己的简爱,然而看过电影,观众心目中的简爱便被扮演者的形象取代而千面一人,尽管从她的相貌上看不出一丝聪明。

  描写叙事手段的不同导致文学与影视的侧重点不同。

  一方面,文学作品重视充分发挥文字的力量,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都力求用最准确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感情和内涵,而影视作品更重视画面、声音、光线、构图、蒙太奇等的运用,简言之,两者都侧重各自擅长的描写叙事手段。

  影视艺术运用视听语言进行描写叙事时,除了讲述故事、再现对象的直观形态之外,还具有独立的造型表意功能。随着电影观念的发展,这种视听语言不再是简单地描述对象,而是越来越带上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曲折的暗示性。而文学语言在描写叙事时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言有着最大的自由和极大的容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两者各有优势,于是,影视艺术更加注重运用光线、色彩、构图等进行细致描写,以此表达细微但细腻的感情和态度,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利用文字进行表现,用细致入微的描写产生单纯利用影视的描写手段难以企及的效果,在思想性上更胜一筹。

  比如说,假如在影视作品中利用语言(独白等方式)直接表现人物心理,那将是相当惨白无力的,但是有力的文字表现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电影《简爱》中,在洛伍德学校,海伦做在窗前让简爱给她画肖像画,这时海伦是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她的背景是一片亮色,因为是逆光,她的头发、身体被金灿灿的光圈包围,天使一般,导演正式通过这种细致的描写来表现对海伦的赞美的。阅读《简爱》,读者正是通过她睿智的话语发现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的,假如把这些对话照搬到电影中,那会是怎样的冗长与乏味!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多侧重故事性,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更侧重故事的内涵和外延,侧重作品的思想价值。因为后者是影视描写叙事手段难以深入探讨的。

  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影视艺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之长,为讲述故事提供了一个极其优秀的载体,故事也便成为大多数影视作品的核心或主体。电影《简爱》也不例外,创作人员只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使故事更加流畅。小说《简爱》不止是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那么简单,它阐释的是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所有看似冗长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全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简爱面对质疑犀利的回答,简爱内心的矛盾,简爱与深爱的罗切斯特至诚至情的交流……无不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

  不同的侧重点又使两种艺术形式叙事的节奏产生了很大差别。 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阐述思想,常常插入一些议论,或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借助书中人物之口说出来,这样一来,节奏必然放缓。放缓未必是件坏事,这可以让读者不必为情节所累而快速阅读下从而有时间细细品味思考。影视要在有一定限度的时间内讲完一个故事并且吸引观众看下去不至于中途放弃,就不得不加快节奏。电影《简爱》为此作了不少调整:去掉了一些人物和情节,比如简爱最后遇见的两个表姐妹,比如罗切斯特装扮成吉普赛人为客人算命。调整故事发生的时间,比如在原著中疯女人放火烧房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但是电影中是在简爱离开罗切斯特的庄园的那一刻。尤其是对书中人物的对白,更是做了大量的删减。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导致了叙事节奏的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与叙事是绝然相反的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所负责的是心理活动、环境交代、气氛铺垫等必须的补充,当描写开始时,叙事就立即停止了。在影视世界中,描写与叙事是共同存在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同时出现在屏幕之中的。显然,文学作品描写叙事的交替进行远不如影视的同时进行更加紧凑。

  因为描写叙事侧重点的不同和对故事节奏的调整控制,表达效果的强弱好坏也出现了不小的差异。一般来说,文学作品能更深入地表达阐述创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影视作品相对来说表达效果要差一点,它是靠对观众的感官刺激引发观众的思考来达到阐发思想表达意图的目的的,很多时候更是不可避免地流于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缺少内涵。具体到本部电影,这一点更加明显。

  《简爱》原著依靠文字这一更能贴近读者心灵的描写叙事手段,对人的价值=尊严+爱这一主题作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在寄宿学校,简爱遇到海伦,一个温顺、聪颖、无比宽容的女孩子,经过几次诚挚的心与心的交流之后,简爱开始明白以后面对种种困难都不要屈服抱怨,懂得了爱和忠诚。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一改往日的质疑与咄咄逼人,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结婚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事实,她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最爱的人的戏弄,虽然罗切斯特是出于爱情才冒险一试的,她还是坚守个人尊严,毅然放弃了美好优越的生活离开了罗切斯特。 而在电影《简爱》中,虽然情节紧凑流畅,但是其表达效果相比原著却要大打折扣。舍弃了海伦与简爱的交流,简爱那种坚韧宽容自尊自强的性格便显得毫无缘由。删减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精神层面的对话,两人的相爱也显得有些唐突,缺乏根基,同时简爱自尊心之强烈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这样一来,构成人的价值的两大主要元素:尊严与爱都没有得到深入的阐释,因而主题的表达便被弱化。

  综上所述,影视与文学描写叙事手段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一差别使两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出现了单一与多样之分,使作品侧重点产生了不同,而后又导致作品的节奏快慢和表达效果的差别。对于由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改变而成的电影,既看电影又看原著,倒是很有趣的欣赏方法

91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