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理论有关的论文范文
与艺术理论有关的论文范文
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谈二胡演奏艺术中对情感美的追求
二胡被国人称为中国的“弦乐之王”,外国人称它为“中国的小提琴”。一首二胡曲通过演奏者二度创作,用各种特定技法展现其曲调旋律,以优美的声音艺术和准确的艺术表达去调动情感来打动听(观)众,在奏者与听者之间架起桥梁。
那么什么是演奏艺术中的“情感美”?演奏者又如何将“情感美”融入到二胡艺术之中?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乐记》中就己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它告诉人们音乐是以各种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通过人的情感认识来表现的,认为只有“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二胡名家闵惠芬一直以来探索与实践的器乐演奏声腔化,通过对戏曲、曲艺、琴歌和民歌等传统声乐艺术的美的挖掘,将二胡演奏中的“情感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二胡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二胡演奏拓展了新的领域。这些都是秉承传统、汲取民间、演绎当代二胡艺术的成功典范。
一、当代人们对情感美的理解
当代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亦是对于音乐情感美的理解与追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今人们欣赏音乐,不只停留在认识一件乐器,熟悉一首乐曲,愉悦一下身心就满足了,人们所向往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多了,实际上这种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是对音乐艺术之美的欣赏。演奏家或歌唱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在各自一定文化素养的支撑之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乐曲进行改编、创造,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技法,赋予音乐形象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听(观)众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一种美感的预示和享受。那么在演奏器乐作品,尤其是在演奏二胡音乐作品时,究竟怎样将其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呢?
当代的二胡大师们认为:音乐的情感美就在于乐曲中所表达的艺术家内心深处最纯真、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感情,它主要表达艺术作品中的“情”字,是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灵魂。且自古以来在我国的艺术理论中,就非常重视“情”字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也一直指引着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道路。一个成功的二胡演奏家必须始终追求情在音先,以情述音,音落情续的艺术境界。因为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要借音乐来表达某种情愫,演奏者根据不同的情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来达到其最终目的。二胡演奏者一定要领会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以乐曲所需要的情绪去演绎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使作品演奏表达得恰到好处。
二、从闵惠芬、刘明源两位大师的演奏看情感美的具体体现
二胡演奏中要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一境界,应该说只有通过表演艺术中最困难的、也是二胡艺术家们矢志不渝所追求着的所谓“随时呼唤灵感”。演奏者必须在临上场的一瞬间,迅速进入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情绪中去。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大,如果没有灵感,你可以暂时不写。但是演奏者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管你灵感来否,一上了舞台,就必须要能随时呼唤灵感。尤其是在整场音乐会的不间断演奏中,刚刚在规定的情景中演奏完了一首乐曲,紧接着就要演奏下一个曲目,也许与前一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相反,但你必须要立即转换到另一个规定情景中去。迅速实现情绪转换,当然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必须经过长期舞台经验的积累和锻炼才能获得的一种技能。演奏者必须对每一首乐曲做到千锤百炼,所有细微之处都能信手拈来,并能立即投入进去。
(一)闵慧芬的演奏精致、细腻,极富美感
闵惠芬的演奏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她演奏时对乐曲的驾驭能力,实际上证明了她已完全具备了这种“随时呼唤灵感”,迅速进入规定情景的能力。她演奏的《江河水》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在引子中的第一个音就把你推进了哀怨、悲愤的场景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闵慧芬演奏的《新婚别》,她对全曲的把握是那样的准确、细腻,经她手指流淌出来的音乐是那样的丝丝入扣,把一个古代的乡村少女,痛别远去出征的丈夫那种泪如泉涌、愁肠寸断的悲剧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她在第一部分“迎亲”的三个风格迥异的片段中,无论是那种待嫁少女在等待男方接亲时对未来的憧憬,却又时感羞涩的心理描写;还是鼓乐齐鸣、抬轿接亲的热闹场面的渲染;以及最后曲终人散后一对新人在柔美的烛光下互诉衷肠时那种柔情蜜意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该部分的最后一段,闵慧芬为了准确描绘洞房花烛夜,新人互诉衷肠的情景,她在“柔”字上下足了工夫,无论是按指、揉弦,还是换把、换弦和换弓,都是那么的委婉圆润、自然无痕。尤其是在该部分最后的柔美处理,为后面的“惊变”埋下了伏笔,作了很好的铺垫,无论是旋律还是情绪上形成了极大反差,从而使音乐慑人魂魄、震撼人心。
从闵惠芬张弛有度的表现力中,我们可看到她力求以“精、细”为主的表现风格,追求“清、明、静、空、透”。在情感美的表达中,她多注重平稳、内敛、柔美、细腻的诗意表现。克莱夫?贝尔认为,“一切东西之所以美,就在与它们具有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正因为它体现了隐藏在一切形式之后的物自体和终极的实在,亦即深刻而普遍的感情和现实感。”所以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它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精神产品,承载着崇高而优美的精神内涵,而演奏艺术第一层面的精神内涵就是情感表达,它是创造美的前提。
(二)刘明源的演奏隽永、飘逸,颇具大师风范
二胡大师刘明源的演奏,所表现的风采气质、隽逸神韵,精深技艺与广吐博纳之大师风范,实可谓前无古人。应该说刘先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西乐的基础更谈不上深厚,但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首先真正立足扎根于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中广纳巧取,达至博厚之蕴蓄。
刘明源先生的代表作《河南小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素材源自“河南曲子”中的音乐元素,吸收了一些河南坠胡的韵味和演奏手法,以明朗、诙谐、流畅的旋律,生动多变的节奏,表现了河南人民勤劳、淳朴和喜悦、自豪的心情。在刘明源的演奏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豪迈大气、淳厚质朴的北国豪情,我们甚至还可呼吸到丝丝江南丝竹或广东音乐所特有的清芬气息,他那对音乐特有的领悟能力以及独到的艺术见解,使其音乐真正达到了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的传统美学讲求意境,音乐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神韵”,它融合于演奏家高超绝伦的技艺和深遂丰富的情思。闵慧芬、刘明源两位大师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以及他们那种迅速进入规定情景的能力,可以说在二胡演奏人才辈出的今天,也实属不多见。
三、领悟优秀作品的真谛,准确表达其情感美
对于二胡演奏中的情感美,也许大家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当我们面对一首作品时,应该如何去领悟这首优秀作品的深刻内涵,努力展示它的情感美,这是至关重要的。
(一)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乐曲的创作背景
作曲家产生创作灵感,基于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经验,运用丰富的作曲手法创作出的乐曲,必然蕴涵着创作者的内心情感。我们常常会在众多音乐作品中发现不同的作曲家,即使是在同一时代,或表达同一种题材或同类情感,音乐表现方式也会千差万别,原因就在于作曲家所处的地区、民族、身份各不相同。例如刘天华与华彦钧(阿炳),他们同出生于江南水乡,且又都处于同一个时代,但由于出身背景的不同,他们所走的音乐之路完全不同。刘天华是以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身份投身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中,他在坚持国乐走自己道路的同时,借鉴西洋音乐的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改进国乐,走了一条中西兼融的道路;而华彦钧则是一个流浪艺人,他汲取的是民间文化的养分,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中获益,他走的是一条土生土长的民间道路。
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与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都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两人思想与心境的写照。《病中吟》这一二胡历史上第一首由作曲家创作的独奏曲表达的是对旧文化的疑问和焦虑,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新旧文化冲撞时对旧文化在新环境中命运的某种忧虑与不安。《二泉映月》是盲艺人华彦钧凭着惊人的音乐记忆力与感悟力,用十多年时间在演奏中构思琢磨而成的。乐曲曲调有着淳朴的民间特色和深厚的传统底蕴,诉说了华彦钧坎坷的命运和悲沧的人生,感人的旋律中饱含着自忍自强、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对于每一个演奏者来说,在视奏、练习乐曲之前,一定要了解乐曲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为准确体验乐曲的创作内涵,作品风格及情感储备作好充分准备。
(二)理性分析乐谱
近一个世纪以来二胡曲多为专人创作。作曲家对乐曲题材的选择和标题的命名,继承了中国传统器乐曲的一些方法。综观所有二胡曲的标题,可分为“标名性”标题与“标意性”标题两类。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标名性”的标题虽然与乐曲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它不是指明了乐曲的结构特征或演奏场合,就是沿用原来戏曲剧目名称,或者以集曲中诸名加以重新组合等等,它仍能够给人一些乐曲的内容或形式特征方面的间接提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标意性”标题是以概括性的文字根据乐曲的内容命名,尽管它不是音乐的直接陈述,但它却是演奏者二度创作以及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所获得具体观念的重要提示。例如,刘天华的二胡曲《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等都属于“标意性”标题;而《河南小曲》(刘明源)、《苏南小曲》(朱昌耀)、《第一~第四二胡狂想曲》(王建民)则是“标名性”标题。
对乐曲的标题和其类别有了初步认识后,接下来着手研究谱面上的符号,解读作品要总体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理清乐段、乐句、乐节,甚至更为细节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调性与调式、力度与速度的布局安排,到演奏技巧、表情记号的运用都不容疏忽。二胡是线状乐器,无论是传统乐曲还是近现代创作的新作品,旋律的动态和表现力,以及作品情感美的表达都是关注的重点。当然有的作品还伴有其它乐器或乐队伴奏,那么它们声部间的变化对比、配器的色彩变换、织体的浓淡厚薄,则都要加以揣摩,要从整体到局部研究透彻。
(三)合理、得法的操练,是完美表达作品的基本保证
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乐曲的创作背景,理性分析乐谱,这些都是演奏新作品的前期工作,在这前期准备已经胸有成竹时,最为关键的是操琴练习,这是音乐艺术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演奏成功,架起奏者与听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必备要素。因为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听(观)众只有第一时间依赖听觉来接受音乐,然后再通过演奏者对于作品情感美的准确表达,来感染听(观)众,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操琴练习时,可按作品中不同的段落或不同的风格,分成若干个部分练习。练习初期,不要急于求成,先用慢速通读作品数遍。首先克服技术上的障碍,对每一部分或段落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需主要表达的主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阶段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就要将该作品各部分中的一些力度、速度变化,一些对比要求以及乐曲提示和表情术语融入练习之中,反复多练,并在练习中初步把握好旋律的线条走向与情感表达的脉络……在顺利完成上述两步骤的前提下,进行整曲的练习,此阶段练习,最主要的是把握好全局,对每一个部分(或段落)所要表达的不同的主题都要力求准确、到位,作品的层次感要清楚,同时把握好情感的表述,并在演奏中体现出来。这一阶段的练习,演奏者要深入到作品中去,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进入角色,被作品所感动,随着作品的需要而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圆满完成作品谱面任务的同时,笔者建议演奏者还需经常反复地分析作品、吟唱乐谱(读谱),这样才能将一首音乐作品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观)众。
可以说情感美是二胡内在的灵魂,如果缺少了它,那么二胡必然就失去了其成为中国乐器的“弦乐之王”的称号。作为一个真正的演奏家,一定要提高乐曲的表现能力,准确掌握不同作品的情感美,在不同风格与类型的乐曲中,用不同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术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艺术作品之精神内涵。
论纳溪民歌的艺术特色
四川西南部的泸州纳溪地区向来有“民歌之乡”、一方“歌窟”的美誉。纳溪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纳溪县志》记载,汉代时兴起纳溪寨,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升纳溪寨为纳溪县。纳溪位于长江之南,永宁河下游,两岸多深丘、低山,大部分场镇都建在山岩顶上,地理条件特殊。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勤劳和勇敢的纳溪人民在辛勤劳作中用山歌迸发了生命的乐章,有开山的拼搏怒吼,有夯基的整齐节奏,有薅秧的幽默调侃,有生活的逍遥感叹,有情爱的大胆邀约……种种吟唱汇成了独具特色的纳溪民歌。山歌随时可闻,歌者随处可见,群体劳作时的歌唱,在山坡田地里此起彼伏,独具魅力。
纳溪民歌崭露头角,是1958年纳溪民歌《撵野猫》在全国民歌大赛上夺魁,震动了歌坛,纳溪民歌继而也开始被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所了解。纳溪痴迷民歌者,鼎盛时达1000多人,下至小儿,上至老翁。《撵野猫》等10首纳溪民歌,已入选中国音乐家协会选编的《中国民歌精品》。仅《撵野猫》一首歌曲,在2002年获得四川省群众声乐舞蹈大赛金奖和第五届西部民歌歌手邀请赛金奖。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生活方式的变易、流行文化的冲击、音乐观念的偏失之后,纳溪民歌出现了文化生态恶化、后继乏人的局面。纳溪民歌资源未得到科学系统的整理和保存,对纳溪民歌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纳溪民歌的积极文化价值更未得到挖掘和发扬。本文拟对纳溪民歌的艺术特色作一归纳,以期对纳溪民歌文化传承作一推力。
纳溪民歌特有的艺术特征,除了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口头文学,以及历史、地理诸因素的影响之外,民间歌唱生活和民歌的腔调构成因素,具有更直接的意义。随着生产、生活的日趋稳定,民间集体歌唱活动,成了当地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交流中,由于方言的特点,山川的阻隔,纳溪地区歌唱活动在交流中求同存异、约定俗成,于是形成自成一统的风格体系。
一、纳溪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旋法特点
纳溪民歌中,具有起音旋律一般较高,基本为一字一音,尾音长且下行居多的特点。在曲式上,由一个基本句式作为基础,反复若干变体而成,呈现单段体、一段式的形态特征,在同一首歌曲中,根据歌词的反复变化,形成不同变体。旋律或节奏时值虽缩短或延长,但句头和句尾保持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变体中,是同头、同尾、异腹,这是“纳溪”单句式变体的重要特征。在句子的排列上,纳溪民歌大多以偶数句,特别是四、六句居多的形式出现。
但在纳溪民歌的号子中,如橹号子、招架号子等,也有以多段体的形式出现,并且还有多声部唱腔,这在劳动号子中是鲜见的。
(二)调式调性
纳溪民歌调式调性丰富,在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多以 “宫、商、?铡⒂稹? 四个音为主构成独特的民族四声音阶,又常以宫、羽、?战嵛玻?最后结束在?找羯希?构成?盏魇健U馇『梅?合纳溪人方言说话尾音重、多以“入”声结束的语言特点。
纳溪民歌在旋律的进行中,常使用大跳后下行级进的方式,例如在《太阳出来一点红》第三小节旋律中就有la-re的纯四度向上跳进,然后,按照民族调式re-do-la下行级进,这种旋律进行上行时愉快、激昂,下行时流动和委婉,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除了这种旋律进行,纳溪民歌中连续二度音程级进与三度音程小跳进形成组合也使用较多,特别是小三度do-la下行音列最为典型,这就让曲调更为自然流畅,也符合纳溪人的语言特点。
在众多的纳溪民歌中,号子这一种类独树一帜。如《二锤号子》、《搁浅号子》等,调式多为民族五声调式的羽调式和角调式,呈现小调色彩。另外还有一部分民歌,在七声音阶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变化音的运用,如:“b7”、“ #1”等音,如《高山包谷映得宽》和《太阳出来红冬冬》等。以上都能凸显纳溪民歌的艺术特征。
(三)节奏节拍
纳溪民歌节拍多以二、四拍子出现,节奏自由,句式规整,如前谱例《望郎(早晨)》等。还有一部分三拍子的歌曲,纳溪民歌中也不少见。如:《这山没有那山高》等歌曲,曲风热情、轻快,展现出自然、拙朴和真性情的音乐形态。这些作品都结合了田间劳动场景,采用即兴编唱、轻松说笑的形式,使唱歌能消除疲劳、调动情绪。它们无不是以景触情、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赞美生活、歌唱生活。
(四)唱腔与衬词
纳溪民歌唱腔丰富。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纳溪终年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这些气候特征都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耕就成为纳溪人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在人们的日常农耕劳作中形成了薅秧歌、劳动号子等一系列种类繁多的纳溪民歌。即使是同一类歌曲,由于声腔、调式的不同,又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唱腔。如“薅秧歌”就有“老鹰腔”、“石包腔”、“花河闹”和“大河腔”等;劳动号子可根据劳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石工号子、轿工号子、打夯号子、船工号子等,再根据具体的劳动活动,又可再次细分,如:石工号子又分为二锤号子、抬石号子、搬运号子等。这些伴随着纳溪人民生产作息的劳动行为,产生出了种类繁多的民歌腔调,不仅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以劳动号子为例。纳溪位于四川南部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区域,南高北低,平坝、丘陵、低山兼有,属岩区,石料产出丰富,石工号子伴随着纳溪人民的生活应运而生。石工号子则是指采石匠在打、砸、抬、采石时唱的一种号子,所以在纳溪随处可闻“叮当”的锤声、凿声,伴随着石匠的嘿、哟、喂的号子声。石工号子流传极广,曾有“九十二腔、八十二调”之说,可见石工号子腔调之多。
此外还有极具特色的永宁河船工号子。纳溪区境内有大小溪河130余条,永宁河是本区长江最大支流,纵贯区域中部后注入长江,境内流长45.7公里。永宁河河道较窄,河床较浅,行船较为困难,如“办干水号子”(办干水:枯水季节,水浅滩干,往往船底擦着河底,劳动强度极大,故叫办干水)。应运而生的永宁河号子比川江号子更有自己的特色,在歌词上以比、兴、借、代等手法见长,衬词多为地方方言中的“哟”、“呃”、“喔”、“噻”等虚词。其中永宁河号子衬词丰富,其“喔出,尼齐着”的衬词和唱腔最具特色。
纳溪民歌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连说带唱。如《红萝卜??萏稹贰?《清早起来眼皮跳》等歌曲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纳溪民歌这一“连说带唱”的特点,拉近了歌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这些在劳动人民生产劳动中产生的纳溪民歌,以其朴素、生动、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
二、纳溪民歌的文学艺术特征
民歌应该是起源最早,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歌祖祖辈辈传唱,历史悠久,是纳溪人民精神文化的体现,是记录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研究川南地区风土人情的依据,是历史的活见证。从民歌演唱的内容,我们可以还原出当时的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纳溪民歌按内容可大致分为礼俗歌、劳动歌、情歌、儿歌等四种形式。
(一)礼俗歌
礼俗歌是伴随着祭典婚嫁、祈福禳灾等各种仪式而唱的歌。礼俗歌描绘的仪式中大部分沿用传统的语言和固定的程式。因此,它的民俗价值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就其应用的仪式来看,礼俗歌曲大致涵盖婚丧嫁娶、筑房建屋、酒席谢词、开工收徒等等很多方面。
以《泸州民间文学集成》中记载的一首情感真挚动人的《哭嫁歌》为例:
油菜开花,花花黄,女儿开腔叫声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好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起早贪黑非寻常。
儿若男子立志向,光宗耀祖换门墙。
怎奈儿是薄命相,不能伺奉二爹娘,
叫声爹娘宽心放,莫把儿女挂心肠。
(二)劳动歌
纳溪民歌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在与劳动生活相伴的实用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即兴性、口头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即方言中常说的“见子打子”。纳溪民歌歌词生动传神、风趣幽默。坐在写作间的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米筛做门眼睛多”这种贴切的比喻来,只有在地头田间劳动的人,才能唱出“大田薅秧行对行、一切秧鸡(儿)来歇凉,中午捡到秧鸡(儿)蛋,晚上捉倒秧鸡(儿)娘”的生动、具体、有趣的劳动场景。
以纳溪龙滩乡的《石工平地抬行》为例:
铁锤打石响叮当,开出石头建桥梁。
不怕高山把路挡,不怕洪水奔势狂。
凿开高山变平地,驯服洪水像羔羊。
又如纳溪龙车乡的《轿工号子》:
一边坡,微微梭。换沟,顺丢。
天上明晃晃,地上水凼凼。
弯的乖,甩的开。两头高,过桥桥。
左边站起、站起让你。
前面一捆柴,伸手抱在怀。
屋檐口,放下来,提起走。
(三)情歌
情歌一直是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形式,早在《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纳溪民歌中的情歌质朴地表达着男欢女爱,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纳溪渠坝乡民歌《谷子越打糠越多》:
谷子越打糠越多,爹妈越打我越爱哥。
打断骨头筋还在,拄起棍棍来看哥。
又如《太阳出来辣焦焦》:
太阳出来辣焦焦,情妹出来薅海椒。
情哥薅来不结果,情妹薅来压断腰。
(四)儿歌
纳溪儿歌清新活泼,极具地方特色。如纳溪江北儿歌《干豇豆,叶叶长》:
干豇豆,叶叶长,巴心巴肝望我娘。
娘又远,路又长,伤伤心心哭一场。
大哥留我吃粽子,二哥留我过端阳。
嫂嫂嫌我吃的多,拿起扁担打哥哥。
大哥送我在朝门口,二哥送我到石板坡。
“妹呀妹,这回去了哪回来?”
“鸡生牙齿马生角,石头开花,牯牛下儿我才来”。
纳溪大渡镇的《螃蟹歌》:
弯的河,顺的河,弯河顺河,永宁河。
沿河一带有螃蟹,背上背个硬壳壳,
八个小爪爪,两个大脚脚。
幺妹来挑水,夹倒幺妹脚。
痛又痛得很,甩又甩不脱,
这个螃蟹实在恶。
总之,伴随着纳溪人民的辛勤劳作产生发展出来的纳溪民歌是一朵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奇葩,纳溪民歌以其腔调多变、旋律独特、内容丰富的特点,在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纳溪民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
企业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2.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