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方面论文
艺术方面论文
艺术是到达人类统一的一种手段,在同一感情下结合他们,并增进个人和人类的共同幸福,因此在艺术的世界,只有果敢地不断奋斗,才能获得胜利。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方面论文篇1
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画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以及众多画家的长期创作与实践,在主题和内容上发展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则形成了工笔、写意两大流派。中国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绘画技巧,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即便是今天,在世界绘画体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 简析中国画艺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指在绢、宣纸、棉帛上作画,并装裱后的卷轴画。中国画是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形式,利用毛笔沾墨在绢或纸上作画,在线条、笔墨、意境等方面明显的风格特征。中国画按照题材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按照技法可以分为写实与写意。中国画的创作,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哲学、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是古人思想和精神的反映。
由于中国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将就中国画的意境、线条和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画的艺术特征,让读者对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有着更为清楚的认知和理解。
二 中国画意境的艺术特征
意境是中国画的最鲜明的特征,是指中国画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形象所引发的情感体验,是一幅画作所体现的深邃思想内涵。追求意境,抒发强烈地主观情感,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中国画的意境通常通过构思、取景、构图、造型,或主次关系、虚实关系等画面处理,以表现出画作的立意,突出气韵生动。在绘画的过程中,中国画借助线条、色彩、物象等都是为了表达意向,即意境,作为中国画的灵魂,在表现作品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对欣赏着有着持久的吸引力。中国画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虚实相生的意境
中国画的虚实相生意境表现通常是采取以虚景衬托实景的手法,虚景增加了想象空间,增强了画作的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虚实相生的意境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与烘托,突破实物的限制,借助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实现画家与欣赏者的思想交流,强化画作的思想表达。
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非常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意境,展现出作品深刻的内涵。如他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中有青山、泉水、乱石以及蝌蚪,却没有一只青蛙,画家用蝌蚪表明了蛙声的来源,欣赏者也能够顺着蝌蚪联想到发声的青蛙。整幅作品没有出现一只青蛙,但是欣赏者能够通过想象体会到十里之外青蛙的叫声,无声的蝌蚪与有声的青蛙,两者的对比,展现出画作虚实相生的境界。
2 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画在创作时,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感,以此达到对意境的表现,也就是中国画的意境强调情与景的融合。中国画通常会采取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侧重画面的思想表达和情感抒发,不会过于专注描绘客观事物,而是同时关注主题思想的表达。中国画情景交融的意境,将情与景融为一体,景中含情,情中带景,赋予自然事物以主观情感,增加画作的情感表现力。
宋代诗人苏轼开创了借景抒情艺术表现手法的先河,创作的《枯木怪石图》通过枯萎的草木和怪异的石头,以表现出作者本身郁结的心情。画家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了有生命的感情,借此表达情感,看似是无意识地创作,实则为有意识的融合,由此情景交融成为了中国画意境的重要艺术特征。画家经常使用梅兰竹菊等事物表现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非常常见。如北宋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兰,表现画家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高洁气质。这种托物言志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在中国画中非常普遍,画家借助事物,表达情感,丰富画面效果,增强人文内涵。
三 中国画线条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采用以线条为造型手段,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翻看中国绘画史,不难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学会了在彩陶器上绘制人面鱼纹起到装饰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成熟,线条早已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元素。由于我国绘画受到老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思想影响,艺术作品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因此,画家借助线条以描绘事物与画面,赋予画作浓厚的主观情感。画家在创作时,早已超越了线条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的约束,通过概况与提炼,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写意传神的目的。西方绘画强调写实性,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尽可能展示客观事物真实的视觉感受,相比较而言,中国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在创作方面不受限制。此外,中国画家制造了各种不同的毛笔,为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工具的支持,画家也可借此勾勒出多变的线条。中国画线条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有力的造型
中国画的线条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能够以最简单的线条,准确、生动、迅速地勾勒出物象的形体,突出物体特征。画家可以用画笔描绘出任意想要表达的事物,简单几笔勾勒出人物或实物的造型,也可通过多种线条细腻地描绘出人物衣褶或远山上的青松。如宋代武宗元创作的《朝元仙仗图》,画面中的女性人物的皮肤圆润、细腻,衣装服饰飘逸、灵动,人物表情生动、自然,能够感觉到画面人物润滑的肌肤,逼真的血肉之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虽然绘画没有任何色彩,但是线条就足以表现出整幅画的艺术性。
2 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画如其人,画家的性格、情感都通过画笔展现在画面上,也就是绘画是画家性格和情感的体现。中国画深受老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追求情景交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将线条作为手段,赋予线条以主观情感,丰富情感表达。中国画的线条是画家表现性格和情感的重要元素,如吴道子,性格奔放豪爽,用线挥洒自如,势如破竹;李公麟博学多才,用线带有着强烈的书卷气,线条细腻、婉转。
3 强烈的审美性
中国画的线条本身造型多变,或细或长、或粗或短、或刚柔并济、或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欣长的竖线,倾泻而下,如同高山上落下的石头,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具有强烈的阳光之美;弯曲蜿蜒的曲线,婉约回转,荡气回肠,犹如少女转动的玉颈,具有阴柔之美;高古游丝描俊秀、修长、流畅,突显了连绵不断;枯柴描给人沧桑、凝重、老连之感。中国画多种线条造型,为画家提供了多种创作的技法,丰富了画作的艺术审美性。
四 中国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色彩是中国画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情感影响力。中国画的色彩不像其他绘画,在设色上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浓缩性,即“随类赋彩”,是指根据物象种类的不同,进行概括性的设色,通常同一种类的物象会使用同一种颜色。虽然物象的颜色会千变万化,但是在中国画处理时,通常都会遵循一定的设色原则,体现出中国画色彩的高度概括性。中国画色彩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丰富,侧重写意
在西方的绘画中,色彩的处理非常客观,色彩都是反映出物象真实的颜色,特别是画家在作画时,非常注重光影的变化,通过观察和认知以表现出所绘事物的固有颜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展现出物象变化多端的色彩。但是中国画却非常不同,不注重物象的固有色,而是根据画家的情感赋予物象颜色,强调物象的意向性,即写意性,因此中国画画家不注重物象真实颜色的反映,不考虑光线、环境等因素。并且,中国画设色的主观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画家喜欢使用华丽鲜艳的颜色,如大红、大绿;到了唐朝末年,国力衰弱,水墨画逐渐代替了绚丽的风格;及至宋代,内忧外患,国力大不如唐朝,绘画的设色就变得更为淡雅,以黑白两色为主。由此可见,中国画的设色不是反映真实的客观事物颜色,而是以主观情感为主,不受客观约束与限制,而是强调画家的内心情感,这也就体现出了中国画的写意性。
2 设色主次分明
西方绘画因为追求物象的真实颜色,颜色复杂多变,而中国画的色彩主要是为了体现主观情感,在设色方面比较简单,通常一幅画中,仅需设定一个主色调,其他颜色作为辅助颜色,体现出了中国画设色的主次关系。主色调在整体画面中起到主导画面的作用,其他颜色作为辅色,服务于主色,这样就使得整幅画颜色统一,欣赏者能够从颜色判定一幅画的主次关系。中国画的色彩搭配追求简单,给人清新、明快的视觉感受,也体现出了中国画的东方韵味,与西方绘画在色彩搭配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3 重墨轻色
古人将赤、黄、青、黑、白五色作为基本颜色,对应于五行的各元素,认为五色能够代表世界一切的事物。在中国画中则通常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不同于西方绘画三原色的观念。在中国画在设色方面重墨轻色,推崇“水墨至上”,墨色是最主要的,其他颜色只是辅助颜色,使得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中国画重色轻墨的设色特点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画最初是非常注重色彩的,新石器彩陶上复杂的色彩搭配就是体现;到了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诞生了色彩斑斓绚丽帛画;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已经非常熟悉色彩的运用,善于色彩搭配;到了唐代,将浓郁的色彩推向顶峰,无论人物、山水、工笔画都大量使用颜色,并且技巧高超;到了宋代,国力衰弱,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色彩画开始向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发展,逐渐形成了重墨轻色的设色风格,以后中国画一直维持着这一色彩风格,最终成为了中国画重要的色彩特点。
五 结语
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性,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中国画在意境、线条、色彩等三方面具有深刻的艺术特征,认识和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体会画作的美感和意境,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人文素养,升华情感,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页带来更多的艺术方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