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博士论文发表
关于艺术设计博士论文发表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呈现出了高速的发展势头。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设计博士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艺术设计博士论文发表篇1
浅谈设计艺术美
在符号消费的年代,设计的努力大多也在寻找更好的符码,以传递更丰富多样的讯息,而“美”更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设计之美并非仅仅是我们视觉上的感受。日常物品和商品的背后都有奇妙丰富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含义以及作者的深思熟虑。――朱哈・卡帕(Juha Kaapa),英国利兹城市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这句话一直深深印在脑海中,试想一下作为设计学习者的我何曾想到过探寻设计物件背后的美的含义和意蕴。
曾经正逢樱花盛开的季节去武汉大学的校园观赏樱花,那簇簇团团的樱花散发出简单,纯洁的美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樱花,虽短暂,也有她的美丽,因为樱花飘零在最美的瞬间。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现代设计师的作品也透露出了樱花般简洁单纯的美,其中代表人物便数原研哉了。对原研哉感兴趣是因为他设计的无印良品(Muji)。在杂志上、网络上都看过不少对于HaraKenya和他设计的产品的介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的优秀设计,或者是他们所谓的“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原研哉眼中的设计与艺术是我作为一个对设计本身思考不深的学生很少会去考虑的问题。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不管喜欢日本式的设计还是不喜欢,原研哉还是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
例如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设计师也设计了小树枝燃烧这件事所能带来的感受。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外观属性,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在特定产品的设计重使用了何种材料和设计工艺,一个建筑结构需要承担何种压力,等等,这些因素对于设计的外观构成影响较大,对于设计者而言,最关键的是运用思维将不同的设计要素完美糅合,以创造出外观完美的整体设计。
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看,其实东方文化同质的内容很多,中日之间的精神特质共同点非常多,表现在绘画,书法,舞蹈,乐曲等各个方面。那为何中国设计与日本的设计尚有一段差距呢?我想是因为日本美学文化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极致之美,把简单的东西做到最专注。《设计之美》一书中有写道,less is more的精髓,某些特定的结构和物体在今天仍旧保持古典的美感,那是因为经典的功能与美感的结合达到了力与美的极致,尽管从技术上来说他们已经过时多年如两千五百年前建立的雅典帕特农神庙,有可能无法全面理解过往年代的设计和作品包含的美,因为需要了解特定年代创造特定作品的设计者,了解他们创作的文化价值,信念和象征意义。
再回到日本设计上来说,曾读过一本书名为《和风赏花幕》,书里提到日本文化中的瑕疵美学,日本国土由于破碎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以及地狭人稠等客观条件,使得日本长久以来饱受天然的灾害,因此对生活态度形成“轻永恒,重瞬间”的观念,一如他们对樱花的爱怜,源自于它开花的急速、凋谢骤然的顷刻之美。也因而在日本佛教的主张中认为房子仅是暂时的居所,建造的理念应以“顺应自然”为导向,因此日本的居家具有弹性化与轻量化的结构设计,也就是随时可以移动、变换的特质,再者由于地理环境形成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人“轻圆融,喜残缺”,因而产生完美的东西不会维持长久,追求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意念,因而转而欣赏残缺的事物,认为其中才有余韵予人冥思、体悟。
瑕疵美学的形成与文化性格息息相关,仔细省思此美学观觉得颇富哲学意念,毕竟太完美的东西总令人觉得不切实际,且到达“终极”的状态,没有再改进的空间。反观具有瑕疵的事物,则较具人性的气息,毕竟是人一定会有所缺憾,但这个缺憾却预留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拥有再增进的余地,以这样的观点欣赏相关器物的创作,会发现太制式、工整的器物虽然完美、却缺乏一丝人性的气息与活力;反而是有些不完整表面处理的器物创作,让人感受到无限生命力在此蓄势待发。原研哉的设计作品透露出的“留白”意境正是这种瑕疵美学的代表。
最后还想提到就是日本设计包含的日本的朴素美学,它遵循朴素的精神,传达出一种谦逊的、干净的、内敛的、质朴的、重视细节的意向。这种朴素精神的原则是“所有事物和谐的价值”,且以自然为基础,并且关心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日本的朴素精神所传达的的智能之美,它诉求的不是己身的价值,而是与周围环境、器物间的和谐关系,更是一种尊重自然、顺乎自然,从寻常的事物中诉求更广阔的精神体验。这种朴素美学不仅仅是一个朴素能够形容的,更是拓展到人与自然 拓展到一种哲学。能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设计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能够人性化,自然的好设计。
从日本设计的极致之美,瑕疵之美,到朴素之美,我想艺术与设计的本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变形,一种不同、超然脱俗,能够了解民族文化,掌握设计文化性格,才能做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3】(Beautiful Thing: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英)克雷,设计之美[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6
【4】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7
关于艺术设计博士论文发表篇2
浅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摘要: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之角色定位是多种复杂交错的结合,端看观众以何种情绪及角度解读,用心态去改变整个生态与环境,姑且不论其动机是为何种机制产生的公共艺术,其角色应是让人产生赞许、愉悦舒适并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任何放弃与观众沟通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如同都会空间强迫视觉而无可奈何的毒瘤。
关键词:城市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规划
一、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庄子说:“道:艺。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辨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的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艺术也是公民美学的表的,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美学”同“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在生活上已经开始重视到环境清洁及休开娱乐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处“艺术”及“美学”无所不在,而生活美学则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识。
二 、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四、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广泛的探讨,其中吴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所谈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态,包括清晰性、可达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卫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邻里感、乡土感、私密感和繁荣感等美感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反映了人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
1.1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
1.2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亦向的明晰。
1.3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
1.4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
1.5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这些正显示整个社会与“公共艺术”间的相互关联,就以下三点分析:
①、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公共艺术品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分别有各种可能。有时艺术品的取向与特殊基地的特性无关。此一类型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带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存在,与基地无任何关联。作用上纯粹为了美化装饰基地。作品可因本体的特性而被纳入纯为美化基地为目的之任何个案。
②、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现象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艺术品与公众的关系,诱发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大致就其性质约略做为有审美的作品、赋有象徵意义的作品、扮演教导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机能性的作品。
③、公共艺术的现象:谈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共识是无所谓的进步或退化,也无需刻意划分,把公共艺术品逼向是非题。公共艺术是一个不稳定、且持续发展中的观念,它的诸般样相识相应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公共艺术虽不限于立体造型物,但仍以户外、雕刻、大型造型物为多,甚至因空间开发的有限与压力,讲究多元的利用与机能的致用。公共艺术除非实用构筑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为一个斟酌的范畴。
当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反省时所思考者还是以建筑的本位为主,但倾近则有相当大的转换,公共艺术的规划执行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简单的说法:即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与艺术家在一开始时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筑师先行规划后再邀同艺术工作者续行补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开始即融合双方意念来工作,并无主从配属的分别。 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及设置性质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标地物本体的机能来看大多属于无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种项目的艺术品设置,大都以美化环境空间为前提。
结束语: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著.文化守望[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2] 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3] (美)理查德・马歇尔(RichardMarshall),沙永杰编著.美国城市设计案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猜你喜欢:
2.艺术设计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