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浅谈艺术教育论文

浅谈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都是落实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艺术教育论文篇一

  《 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途径分析 》

  【内容摘要】《教育杂志》从1909年创刊至1948年停刊,译著了许多先进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是研究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重要史料。其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经历了转译日文到直译欧美国家文章的过程,刊载的艺术教育理论包括教学方法、各国学校实践考察报告、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内容。文章通过对《教育杂志》中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文章的分析、总结归纳,阐述了杂志在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两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教育杂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传播途径;传播内容

  民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大量独立媒体在这一时期出现。在诸多媒体报刊中,影响深远的以“研究教育、改良学务”为办刊宗旨的《教育杂志》为其中之一。《教育杂志》共发行33卷328期,在这300多期刊物中,涉及艺术教育的有100多期。而这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内容,近一半是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杂志》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有其显著特点。

  一、《教育杂志》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途径

  《教育杂志》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经历了从日文转译到直译欧美原文的过程。在第二任主编朱元善领导下,《教育杂志》开始翻译和传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上世纪20年代之前,我国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翻译,主要以日本为媒介,大都是通过日文资料转译而来的。《教育杂志》刊登的第一篇西方艺术教育理论文章,是发表于1912年4月的第四卷第一号“学术”专栏的《艺术教育之原理》。根据文学家茅盾的回忆,朱元善主要依靠许多日本的教育杂志编撰《教育杂志》。朱元善通过日文中的汉字猜想内容,认为可用,便圈出请馆外人翻译,然后重新编写,不注出处,署名“天民”发表。

  这时的翻译还比较单一,内容也较少。20年代后,一大批留美学子回国,他们在国外接受教育并获得了较高学位,这批兼备专业才能和翻译才能的学子回国,为翻译和传播西方理论提供了人才支撑,这其中就有知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和叶圣陶。从此,《教育杂志》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译著更加全面,相继出现了专门译介西方教育的栏目,如“欧美教育思潮”“世界著名教育杂志摘要”“欧美教育杂讯”“世界教育新潮”等,开始较大规模地、系统地译介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介绍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杂志》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内容

  《教育杂志》中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既有各种应用教学方法,又有对西方各国学校制度考察经验,还有关切青年和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道尔顿制

  《教育杂志》引入的西方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中,不得不提的是道尔顿制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教学法。这是一种适应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其打破传统,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发展自己的个性。道尔顿制教学法传入我国后,如何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上的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学者李文华在1923年发表于《教育杂志》第十五卷第三号的《道尔顿制下的艺术教育》一文中,就究竟道尔顿制可否帮助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五个问题:为什么要艺术教育?现在艺术教育为什么不普及?什么是道尔顿制的内包?道尔顿制怎样可以帮助艺术教育发展?道尔顿制与艺术教育结合后怎样实施?尽管文章并没有提出道尔顿制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但其作为教学方法在艺术教育中的使用的思考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和创新。

  (二)学校制度建设:借鉴美国、日本、德国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艺术须发挥积极作用,应是改革社会、改善人生、振兴民族的“器械”,要求艺术教育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性质。《教育杂志》一方面翻译了诸多西方学校的考察报告,内容涉及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如第十七卷第四号中《欧美之艺术教育》一文,翻译自日本学者长田新的《日本广岛高师教授长田新的视察报告》。另一方面,《教育杂志》还介绍了西方教育家的学说,如《我们所需要之艺术教育》,节译自美国学者LeonLoyalWinslow发表于《EducationalReview》杂志1923年5月刊的《TheArtEducationWeNeed》一文,提到的“教育须时时宣传与完成一个较高的艺术形式(TypeoFart),应当教导公众去享受他,要求他,而且要训练图案人与手艺人去产出他,这样将要包举一切形式的学校之努力。”

  (三)教育思想:儿童本位

  《教育杂志》重视儿童艺术教育,其中有两个相关栏目:《儿童艺术讲话》和《儿童研究》。前者是以儿童的视野和口吻去介绍中外艺术家,如丰子恺的《身边带镜子的画家》《自己割了耳朵的画家》等文章。后者是儿童教育相关学术文章,如第二十卷第一号的《儿童的音乐教育与艺术的陶冶》,是丰子恺翻译自日本学者北村久雄“音乐教育的新研究”一文。除此三方面内容之外,《教育杂志》还反复刊登了有关艺术教育的学术文章。例如,翻译自美国学者的《艺术教育之原理》,第一次由巽吾翻译,分三次刊登于第四卷。之后,又经丰子恺译述,分三次以“艺术教育之美学的研究”“艺术教育之心理学的研究”“艺术教育的哲学的研究”为题,刊登于第二十二卷。又比如《艺术教育学的思潮及批判》一文,先由天民(朱元善)发表在第十三卷第二期,后又经胡人摏以“艺术教育概论”为题发表于第十四卷第九期。如此反复译述,使艺术教育的概念日益清晰。

  三、结语

  《教育杂志》中介绍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对当时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许多学者如丰子恺、余尚同、杨人楩等,纷纷在《教育杂志》中著文讨论。可以看出,《教育杂志》已经成为当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的重要工具。作为教育类刊物,《教育杂志》记录了当时艺术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思想和实践、青年和少儿,是研究民国时期艺术教育十分重要的史料。本文只是对《教育杂志》中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其中的艺术教育理论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晓玮.《教育杂志》与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J].社会科学辑刊,2014(1).

  浅谈艺术教育论文篇二

  《 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

  在艺术审美欣赏中,人们全身心地沉浸在美的世界里,烦乱浮躁的心绪得到改善,情感受到陶冶,道德得以提升,心灵得到净化。艺术教育能够促使人们以开阔的眼界和心胸看待生活和社会,从而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也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文化氛围。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难免会造成精神异常、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焦虑、压抑、暴躁、孤僻等,这些都不能完全靠心理辅导解决,也需要艺术来陶养和净化情感,促进其情感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模式。

  一、艺术教育推动道德情感积极发展

  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恨、信任、同情、痛苦等主观上的心理反映都属于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从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友谊感、同情心、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道德情感所迸发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不顾一切、毫不犹豫地去选择情感指向的道德行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杀身成仁”就是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道德需要情感,情感是道德得以实施的无形动力。艺术教育是道德情感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艺术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比如音乐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艺术教育能以乐辅德。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首要的地位,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只依赖德育实现的,艺术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孔子十分重视艺术和审美的作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人”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认为,仅仅认识到什么是“仁”是不够的,仅仅爱好“仁”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仁”产生情感和愉悦。所以,孔子认为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中国传统典籍《乐记乐化》说“:致乐以治心;则易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就是说,通过音乐来提高人们的心灵境界,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平易、正直、慈爱和善于体谅。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修养要从《诗》开始,要用乐来完成,认为乐能改变人们的性情,感发人们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道。“乐”是最高的情感状态,只知道德的是非判断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爱憎好恶的道德情感表达。

  二、艺术教育平衡理智情感和感性感情

  人生不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格的完善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可当今教育,则把“科学认识和成绩的提高变成了最终目的。这样,仅仅作为教育一个因素的科学,有时几乎变成了将来研究职业的先行课程,教学法又将记忆和技能方面成绩的提高绝对化了。”正是因为各国教育普遍存在着诸如雅斯贝尔斯上面所说的问题,即用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来片面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事实上,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即发现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呢?赫胥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必须使学生不仅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而且也受到最好的艺术教育。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挑选所需要的一切其他智慧的果实。科学教育注重并擅长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注重并擅长感情奔放,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同时较好地受到这两方面的教育,那么毫无疑问,教育所面临的上述使人着迷的任务就能够被出色地完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智慧之花,只能在情感和审美的清泉滋润下绽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方式。在各种艺术教育中,柏拉图最推崇音乐。他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2页)艺术教育可以使人融美于心灵,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功能。在近代西方,德国诗人希勒在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美育可以充当感性与理性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

  伴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情绪情感也呈现爱憎丑恶越来越分明,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动性与爆发性,而自控力相对较差,容易出现两极化情绪和情感。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粗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端。(希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0~40页)艺术具有对情感的改造、选择和修正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加以规范和引导。人的情感到了悲怨愤懑、不能自已时,一旦越过“度”就会造成暴乱。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表现出来的情感应符合“中和”的要求,按照儒家解释,就是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中和”达到使人情感上的“中和”处于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影响力量是很大的,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乐使人的性情得以调和,并且可以“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于外”(《乐记乐言》)。具有中和之美的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感情,节制人的情欲,陶冶人的精神。

  三、艺术教育促进情感顺利沟通

  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社会生存的一大危机。在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却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带来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导致新的生存压抑和孤独,也使社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协调。艺术教育在促进人际交流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如果一个人读了、听了或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不必设身处地,就能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和那另一个人联合在一起,同时也和其他与他同样领会这艺术作品的人们联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种心情的那个作品就是艺术品。“”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音乐是艺术的一种,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审美趣味及沟通情感方面起着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滋养情感健康发展

  情感淡漠:对于大部分感情都很漠视,总是不希望任何人的感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候类似于无欲无求,对什么都不渴望,对什么都不要求,对什么都没兴趣。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表情呆板。情感低落:整日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可出现忧郁、沮丧,“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等情感,可伴有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易激惹:每遇到心理刺激或不愉快时,即使轻微,也易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休;或可有冲动行为。情感缺失是情感消极发展的终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情感教育方面对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于忽视和漠置。情感的消极性生展致使得情感培养刻不容缓。因为情感教育的匮乏,情感管理的欠缺,造成情感的消极性发展。今天社会并不缺乏法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可是对情感的培养却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道德教育可以使一个人一个没有犯罪事实但未必能让一个人有善良而富有同情怜悯之心,可能会使人成为一个“弱而衰,懦怯卑鄙,因而无半点勇气,专以饮泪哀号的自残为生”之人。在心理教育方面,社会及大多数学校将重点落在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上,毋庸置疑,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措施对少数人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是很好的解决手段。不足之处是,它毕竟“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健康心灵的建构。而文学艺术教育却能直接将美感诉之于人的情感,引起人心境的宁静与恬适,使人对丑恶进行批判,与之划清界限。艺术美能使欣赏者的灵魂受到震动,受到陶冶,人格结构趋于美化。

  文学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情感智慧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企及的功用。它能使个人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正确地把握和控制,也能对他人的情感进行确切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提高人生的自我鼓舞、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文学艺术教育,正确的对待文学艺术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文学艺术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能力,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人们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

有关浅谈艺术教育论文推荐:

1.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2.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

3.关于艺术教育论文

4.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

5.浅谈体育艺术教育论文

6.艺术教育分析论文

1728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