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粉画中具体景物的描绘
时间:
陶江红1由 分享
[摘要]本文略谈了天空、树木、山丘、水等景物的色彩变化和结构规律,使学生掌握分析具体景物的方法。
[关键词]天空;树木;山丘;水
进行水粉风景写生可锻炼学生表现广阔的空间和外光的能力,是学习取景构图、形色概括、掌握画面色调的好方法。在风景写生中除了要注意取景构图、光色变化、气候变化外,往往还离不开天空、地面、树木、山丘、水等具体景物的描绘。因此要想画好风景画,就要研究各种景物的色彩变化和结构规律。现将风景画中经常出现几种景物的色彩和结构特征略谈其表现规律。
一、天空
天空是风景画中主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帮助我们表现广阔的视野,还能加强画面气氛,衬托主题。天空的变化关联着地面景物的光色变化。
描绘天空时,首先应注意整个天空是象半个圆球形似的覆盖大地,画面上出现的一块天空,也应该注意它的上下左右都是有弧度的,在一般情况下,上边近处的色彩重而鲜,下边远处的色彩轻而灰,从左右来讲,日光方向的略带黄味,暖色逐渐向青蓝色过渡。
晴天无云的天空,一般是蓝色的。靠近地平线的地方逐渐倾向于青色或紫灰,此时的天空一般是光滑而透明,采用湿画法为宜,可以先用清水把天空部位涂湿,然后趁湿时上色,颜色自上而下过渡含蓄,一遍基本画成,使颜色衔接过渡均匀,随着远、中、近的变化而色彩有所变化,不需要有明显的笔触,以防止破坏“天衣无缝”之感。
当晴空有云时,变化就复杂了。云的形状也受气候的风力影响而变幻多端,有时如棉团,有时像山峰,有时似蘑菇,有时如平行流水,有时呈放射状;其色彩有时五彩缤纷,有时洁白如雪。在纸面上先用水打湿,再画云朵的中间色和背光部,接着画蓝天。应分出近、中、远不同的色彩,并趁湿和云朵背光部结合,明部则应为明显的白纸轮廓,待第一遍色画好后,在明部云朵部提出粉黄乳白等色。
云朵是由水蒸气的聚集,有轻浮飘动之感,而且有体积,在阳光的照射下有明暗不同的体面关系,但其边缘总是虚缓的;由于云是水蒸气的聚集,故有半透明之特点,在逆光情况下,云层越厚色调越暗,在边缘稀薄的地方,通常因阳光射透形成很光亮的轮廓光。当云层密集铺满天空时,就形成阴天,阴天时天空多为灰色所笼罩。画云是要注意透明关系,要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变化。往往云层的表现对于渲染画面气氛,调整画面构图等都有重要作用。写生时,可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受客观限制,要有选择、裁剪、增减。
雨天阴天一般采用湿画法和湿浸纸画法效果较好,还可用点彩流动法,先用水扫刷一遍,然后用灰蓝色按照云的动势扫几笔,再将画面斜放,让色彩随湿纸流动,其效果有如阴雨欲来之感,其用色多采用灰蓝或灰绿再加点黑,色彩宜稍重,以示无色阴沉。
早霞与晚霞,其天空色彩应有区别,虽然都是万朵红云,但早霞一般空气层中比较洁净,红日初升,天地相连处,金色灿烂,呈现黄橙色,金黄色,稍见粉红,其色彩比较清新,一般偏冷,其颜色一般用柠檬黄、冷红之类,而晚霞则因大气中浮现许多的尘埃,故其色彩略偏暖,较早霞有些火红而稍见浑浊,呈红色、紫色、橙色,故颜色大多用中黄、橙色、紫色、大红之类。夜间的天空常以浓紫、深蓝为主,月夜天空则常作深绿色等。这些都是一般的方法,我们在风景写生当中,应要对客观对象作仔细观察,反复实践,以便更好的掌握对天空的描绘。
二、树木
树木种类繁多,其形状也各异,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形状的树木。一是外形呈圆形伞状,一是外形呈长形圆锥状。一般都能看到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画时要分出这三个面的不同而又统一的色彩。树干是向四周生长的,画时要注意其枝叶前后左右的形状变化,色彩变化和区别,才能表现出其体积感。一般绿色树叶,受光部倾向黄味,背光部倾向青蓝味,树的上部叶与下部叶其色彩也用有区别。树叶的描绘要注意其外形特征,要根据它的结构一丛一丛、一组一组地分面来画。近树叶的特征更要画明显,层次要分明。总之,一般近景的树要画出枝叶生长的规律和前后层次,用笔要讲究,要符合各种树叶生长特征。中景的树只表现其基本特征,分出对比较弱的大面,在顶部略点出其树叶的大致形状即可。远景树一般画出大的轮廓与姿态,干、枝、叶不分。树干的色彩上半部较下半部冷些,尤其是靠近地面的树干,由于泥土色彩对它的反射,一般偏暖。画树的树干,要力求表现出圆浑的感觉并有生气。近树要画出树干的特征,如白杨树平滑洁白而大斑,柳树粗糙暗浊而披麻状裂纹,松树干苍劲挺拔而有鱼鳞状裂纹等。
一般情况下,树叶茂密的树应先画树叶再画树干,树叶稀疏的树应先画树干再添叶。树枝树叶可视画面的构图,树干的造型的需要加以增删。
三、山丘
山谓之高山峻岭,丘谓之丘坡小山。山有峰峦沟壑,悬崖陡坡,其势有雄伟壮观,有挺拔秀丽,有险有幽等各自不同的山区特点。因此,我们描绘山丘则首先要抓住其气势特点,特别要注意强调“远看取其势,近观取其质”。也就是说画远山要多注意其气势的表现,画近山要多注意具体景物的刻画,做到概括而不空洞,丰富而不杂乱。
画山要有远、中、近的不同距离,把层层山峰的不同远近画出来,远山要推至几十里以外,近山要画出其厚重的体积和具体的石块结构。远山的色相,往往略呈青灰,色彩的明度较为接近。
季节、天气及山质的不同,其色彩变化也较多,一般远山与天空结合描绘。画完天空后,不必洗笔,就用画天空的笔再调一些青灰色、青紫色或青绿色进去,趁天空色未干时画上去,使其与天空自然润合,但又现出山势,以表现其朦胧辽远的感觉。总之,画山时应该注意表现总的脉络关系及各类山的特征。
四、水
风景画写生中,往往离不开江、河、湖、海、水渠等的描绘,这就涉及到表现水的问题。
水是透明而流动的液体。在平静的水面上,具有很强的反光特性。而在动荡的水面上,则其变化较大。画水往往离不开画水中的倒影,静止的水则水旁的物体倒影清晰可见,而动荡的水面则倒影碎乱间断。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水静、动的特性,才能有目的地表现它们的感觉、质量和倒影。
静洁见底的水面具有很强的反光特性,其倒影是十分清晰的,水的色彩也主要是反映天光和岸旁景物的色彩。静止的水要注意表现它的透明性,更有较强的反光,在逆光的情况下反光更强。如静水中长年积存一些藻类或其它杂物,带有明显的颜色倾向,并影响到倒影的颜色,使倒影不那么清晰明亮。画水和影一般采用湿画法,先用清水或水的基调色画一遍,然后趁湿画倒影,使倒影处于朦胧模糊状,然后再提取一些实在的倒影部分,也可以留出白纸或最后加上明度很强的色彩来表现它的明部或水珠。画静水的用笔一般可以横涂,极静的水也可用垂直的笔触。
流动波浪的水面,则完全打乱了倒影的形,水面色彩变得交错复杂,各个浪头的反光面可见天光色的影响,有些面上反映出水的固有色,有的则反映出环境景物的色彩。画流动的水面,必须在动笔之前先仔细观察分析其运动规律和色彩的组成,理解光色变化的原因,用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画出其总的气势和气质,切不要看一笔画一笔,否则是不易画好流动的水面的。流动的水面一般采用干画法或干湿结合法。
画水的颜色,除了水旁物体色彩对其影响外,同时也要注意季节和气候对水色的影响。阴、晴、雨等气候不同其水色也不同。季节变化其水色也不同。古代画家分析总结水色认为:春绿、夏碧、秋青、冬墨。这些就是古代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四季的水色作了认真的观察与区分,是值得我们画水时借鉴的。
总之,想要画好风景画,就要研究各种景物的色彩变化和结构规律,才能在风景画中大显身手。
[关键词]天空;树木;山丘;水
进行水粉风景写生可锻炼学生表现广阔的空间和外光的能力,是学习取景构图、形色概括、掌握画面色调的好方法。在风景写生中除了要注意取景构图、光色变化、气候变化外,往往还离不开天空、地面、树木、山丘、水等具体景物的描绘。因此要想画好风景画,就要研究各种景物的色彩变化和结构规律。现将风景画中经常出现几种景物的色彩和结构特征略谈其表现规律。
一、天空
天空是风景画中主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帮助我们表现广阔的视野,还能加强画面气氛,衬托主题。天空的变化关联着地面景物的光色变化。
描绘天空时,首先应注意整个天空是象半个圆球形似的覆盖大地,画面上出现的一块天空,也应该注意它的上下左右都是有弧度的,在一般情况下,上边近处的色彩重而鲜,下边远处的色彩轻而灰,从左右来讲,日光方向的略带黄味,暖色逐渐向青蓝色过渡。
晴天无云的天空,一般是蓝色的。靠近地平线的地方逐渐倾向于青色或紫灰,此时的天空一般是光滑而透明,采用湿画法为宜,可以先用清水把天空部位涂湿,然后趁湿时上色,颜色自上而下过渡含蓄,一遍基本画成,使颜色衔接过渡均匀,随着远、中、近的变化而色彩有所变化,不需要有明显的笔触,以防止破坏“天衣无缝”之感。
当晴空有云时,变化就复杂了。云的形状也受气候的风力影响而变幻多端,有时如棉团,有时像山峰,有时似蘑菇,有时如平行流水,有时呈放射状;其色彩有时五彩缤纷,有时洁白如雪。在纸面上先用水打湿,再画云朵的中间色和背光部,接着画蓝天。应分出近、中、远不同的色彩,并趁湿和云朵背光部结合,明部则应为明显的白纸轮廓,待第一遍色画好后,在明部云朵部提出粉黄乳白等色。
云朵是由水蒸气的聚集,有轻浮飘动之感,而且有体积,在阳光的照射下有明暗不同的体面关系,但其边缘总是虚缓的;由于云是水蒸气的聚集,故有半透明之特点,在逆光情况下,云层越厚色调越暗,在边缘稀薄的地方,通常因阳光射透形成很光亮的轮廓光。当云层密集铺满天空时,就形成阴天,阴天时天空多为灰色所笼罩。画云是要注意透明关系,要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变化。往往云层的表现对于渲染画面气氛,调整画面构图等都有重要作用。写生时,可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受客观限制,要有选择、裁剪、增减。
雨天阴天一般采用湿画法和湿浸纸画法效果较好,还可用点彩流动法,先用水扫刷一遍,然后用灰蓝色按照云的动势扫几笔,再将画面斜放,让色彩随湿纸流动,其效果有如阴雨欲来之感,其用色多采用灰蓝或灰绿再加点黑,色彩宜稍重,以示无色阴沉。
早霞与晚霞,其天空色彩应有区别,虽然都是万朵红云,但早霞一般空气层中比较洁净,红日初升,天地相连处,金色灿烂,呈现黄橙色,金黄色,稍见粉红,其色彩比较清新,一般偏冷,其颜色一般用柠檬黄、冷红之类,而晚霞则因大气中浮现许多的尘埃,故其色彩略偏暖,较早霞有些火红而稍见浑浊,呈红色、紫色、橙色,故颜色大多用中黄、橙色、紫色、大红之类。夜间的天空常以浓紫、深蓝为主,月夜天空则常作深绿色等。这些都是一般的方法,我们在风景写生当中,应要对客观对象作仔细观察,反复实践,以便更好的掌握对天空的描绘。
二、树木
树木种类繁多,其形状也各异,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形状的树木。一是外形呈圆形伞状,一是外形呈长形圆锥状。一般都能看到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画时要分出这三个面的不同而又统一的色彩。树干是向四周生长的,画时要注意其枝叶前后左右的形状变化,色彩变化和区别,才能表现出其体积感。一般绿色树叶,受光部倾向黄味,背光部倾向青蓝味,树的上部叶与下部叶其色彩也用有区别。树叶的描绘要注意其外形特征,要根据它的结构一丛一丛、一组一组地分面来画。近树叶的特征更要画明显,层次要分明。总之,一般近景的树要画出枝叶生长的规律和前后层次,用笔要讲究,要符合各种树叶生长特征。中景的树只表现其基本特征,分出对比较弱的大面,在顶部略点出其树叶的大致形状即可。远景树一般画出大的轮廓与姿态,干、枝、叶不分。树干的色彩上半部较下半部冷些,尤其是靠近地面的树干,由于泥土色彩对它的反射,一般偏暖。画树的树干,要力求表现出圆浑的感觉并有生气。近树要画出树干的特征,如白杨树平滑洁白而大斑,柳树粗糙暗浊而披麻状裂纹,松树干苍劲挺拔而有鱼鳞状裂纹等。
一般情况下,树叶茂密的树应先画树叶再画树干,树叶稀疏的树应先画树干再添叶。树枝树叶可视画面的构图,树干的造型的需要加以增删。
三、山丘
山谓之高山峻岭,丘谓之丘坡小山。山有峰峦沟壑,悬崖陡坡,其势有雄伟壮观,有挺拔秀丽,有险有幽等各自不同的山区特点。因此,我们描绘山丘则首先要抓住其气势特点,特别要注意强调“远看取其势,近观取其质”。也就是说画远山要多注意其气势的表现,画近山要多注意具体景物的刻画,做到概括而不空洞,丰富而不杂乱。
画山要有远、中、近的不同距离,把层层山峰的不同远近画出来,远山要推至几十里以外,近山要画出其厚重的体积和具体的石块结构。远山的色相,往往略呈青灰,色彩的明度较为接近。
季节、天气及山质的不同,其色彩变化也较多,一般远山与天空结合描绘。画完天空后,不必洗笔,就用画天空的笔再调一些青灰色、青紫色或青绿色进去,趁天空色未干时画上去,使其与天空自然润合,但又现出山势,以表现其朦胧辽远的感觉。总之,画山时应该注意表现总的脉络关系及各类山的特征。
四、水
风景画写生中,往往离不开江、河、湖、海、水渠等的描绘,这就涉及到表现水的问题。
水是透明而流动的液体。在平静的水面上,具有很强的反光特性。而在动荡的水面上,则其变化较大。画水往往离不开画水中的倒影,静止的水则水旁的物体倒影清晰可见,而动荡的水面则倒影碎乱间断。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水静、动的特性,才能有目的地表现它们的感觉、质量和倒影。
静洁见底的水面具有很强的反光特性,其倒影是十分清晰的,水的色彩也主要是反映天光和岸旁景物的色彩。静止的水要注意表现它的透明性,更有较强的反光,在逆光的情况下反光更强。如静水中长年积存一些藻类或其它杂物,带有明显的颜色倾向,并影响到倒影的颜色,使倒影不那么清晰明亮。画水和影一般采用湿画法,先用清水或水的基调色画一遍,然后趁湿画倒影,使倒影处于朦胧模糊状,然后再提取一些实在的倒影部分,也可以留出白纸或最后加上明度很强的色彩来表现它的明部或水珠。画静水的用笔一般可以横涂,极静的水也可用垂直的笔触。
流动波浪的水面,则完全打乱了倒影的形,水面色彩变得交错复杂,各个浪头的反光面可见天光色的影响,有些面上反映出水的固有色,有的则反映出环境景物的色彩。画流动的水面,必须在动笔之前先仔细观察分析其运动规律和色彩的组成,理解光色变化的原因,用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画出其总的气势和气质,切不要看一笔画一笔,否则是不易画好流动的水面的。流动的水面一般采用干画法或干湿结合法。
画水的颜色,除了水旁物体色彩对其影响外,同时也要注意季节和气候对水色的影响。阴、晴、雨等气候不同其水色也不同。季节变化其水色也不同。古代画家分析总结水色认为:春绿、夏碧、秋青、冬墨。这些就是古代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四季的水色作了认真的观察与区分,是值得我们画水时借鉴的。
总之,想要画好风景画,就要研究各种景物的色彩变化和结构规律,才能在风景画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