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免费音乐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0 分享

  二十世纪末,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后现代的转向和哲学家的呼唤中逐渐重视行为的参与。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免费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免费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篇1

  浅析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

  幼师专业备受学生青睐,从事幼师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多,幼师生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幼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其中音乐素质的缺乏格外突出,究其原因,幼师院校在对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对幼师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效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的现状

  对幼师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我们往往认为这是纯粹的音乐学习,但是缺乏人文底蕴的音乐教育是低水平的,不可能对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音乐素质培养。[1]而人文底蕴是一个人综合学习的积累,在幼师生进入学校以前,这一积累是依靠文化课的学习来实现的。

  但是从现实看,幼师生在入学前的文化课学习并不是太成功,这就导致了幼师生相关人文底蕴积累的缺乏,使音乐学习缺乏基础。

  幼师学校对幼师生在音乐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音乐素质培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幼师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不仅仅需要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悟性。不仅需要有一个系统的音乐学习体系,还需要学生有一个音乐熏陶的环境。

  幼师学校在幼师生音乐培养的课程安排上缺乏对音乐学习的注重,只关注幼师生教育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因此使幼师生在学校缺乏对音乐的系统学习。幼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但是学校的课程安排没有对幼师生进行统一的音乐训练,没有在专业设置上突出音乐教育的特色。

  幼师学校的音乐熏陶环境也相当缺乏,其实对音乐熏陶环境的构建并非难事,但学校对于音乐专业教育缺乏重视,导致了环境建设方面的缺失。

  幼师学校的教育职业化使学校的氛围缺乏活力,缺少能让本身具有音乐兴趣和特长的幼师生发挥的活动,如举办晚会、演出和座谈会等。

  二、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的产生是整个幼师教育体系不健全的表现。首先应立足于幼儿教育的自身特点,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应该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启发,因此需要幼师有一些专业特长。

  幼师实际工作的需要是培养幼师生的目标,那么对于幼师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就应该加强。但是大部分幼师院校对“幼儿”和“师范”这两个幼师教育核心的把握出现了偏离,将幼师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进而运行一般师范教育模式,没有突出幼师教育的独特性。

  从其自身来看,幼师生在这一时期尚属于人生的不成熟时期。思想上难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关注度更多地放在自身知识学习之外的方面。对于自我音乐素质的培养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幼师生群体音乐素质水平千差万别,导致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不能正常进行,幼师生群体水平的不平衡也使得学校无法开展统一的音乐课程学习。

  社会大环境也对幼师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就业应聘中,企业只注重应聘者的能力,忽略了其素质,他们的升迁也往往不是靠业务能力,而是靠一些非技术性的能力。这样的大环境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浮躁、不务实。

  三、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的改进措施

  既然我们明确了幼师教育的需求和特点,就应该在幼师生的培养上突出重点,对于幼师生的教育技能培养和音乐素质培养做到按合理的比例搭配。

  首先,应该增加音乐学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音乐的学习是注重基础的,而且幼师生的自身素质比较薄弱,因此,在安排音乐学习的课程上应该侧重幼师生的音乐基础学习,将音乐基础打牢。

  其次,应该教育幼师生注重音乐特长幼儿的培养。现在的家长大多注重孩子的特长开发,因此对幼儿的专业教育要更加细化、更加追求深度。

  再次,学校还可以开设幼儿音乐教育专业,将幼师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得以体现,让幼师生能获得完整的幼儿音乐教育。

  四、结语

  幼师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幼师生在幼儿教育中的工作成效,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培养幼师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改革,以保障对幼师生的全方位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免费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篇2

  浅析影片《天与地》中的音乐功能

  电影《天与地》是由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执导并担任编剧的“三部曲”的完结篇,不同于前两部电影《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的男性视角,《天与地》是从东方女性的角度来考察战争,呈现出一种极具温柔神秘的东方色彩,给人以一种委婉而又壮美的感受。同时,影片中的配乐在电影的形态构建、叙事强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整部影片彷佛是一曲历史与现实的合奏,带给人灵魂深处的震颤。

  一、形式功能――塑造电影形态,构建叙事结构

  彼得拉森在《电影音乐》艺术中认为电影音乐的形式功能重在电影音乐在构建电影形态和结构上的作用,音乐能使电影连贯起来,赋予电影以整体感,在《天与地》当中,主题音乐《heaven and earth》贯穿于整部电影,并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出现,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变奏,将不同的片段场景统一于同一个主题下,通过阐述战争所造成的人性悲剧传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追寻。同时,喜多郎还采用乐旨来构建电影音乐的连贯性,在《天与地》中乐旨即为战争与人性,它贯穿整部电影配乐,将不同的场景音乐片段包括越南家乡、黎丽的爱情、西贡的生活、回归故土等连接起来,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影片配乐采用运用管弦乐的磅礴和古筝、笛子、二胡之间的柔美来形成战争和生命两个形象上的对比,既构造主题之间的统一性,又加强各音乐片段之间的联系和辨识度,使受众形成视听感知上的一致性。

  除了构建电影形态,音乐还能够帮助构建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电影音乐可以帮助受众正确对影片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比如每当黎丽爱情主题曲响起时,受众自然会预感到黎丽即将与当下的男主人公发生感情纠葛,而当悠远苍凉的二胡笛声旋律响起时,受众则会联想到黎丽的故乡越南。同时音乐的变化标志着不同叙事段落的衔接和转换,比如在五邦参军,黎丽的父亲和她在田野上交谈后,影片的音乐开始从辽阔广远的柔和风格转为带着激昂鼓点的进行曲,伴随而来的剧情则是残酷战争的开始。音乐之间连续性又暗示了两个段落之间的联系,使受众的情绪得以连贯,不会产生断裂和突兀的感觉。

  二、叙事功能――强调叙事元素,调节叙事节奏,塑造人物形象

  电影音乐叙事功能即电影音乐在叙述故事时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天与地》中音乐所起到的最重要的功能。电影中的配乐总是会带有特定的地域人文色彩和不同的时代特点。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天与地》中在表现黎莉的家乡越南时,所采用的是温柔的管弦乐配以二胡、古筝、笛子和越南民族乐器,塑造出的是一种辽远凄凉的氛围。而当黎丽来到美国生活,场景音乐则变成了节奏明快的乡村摇滚,充满了时尚和摩登的气息,黎丽在超市一脸满足的看着商品时所配的欢快的《蓝色多瑙河》交响曲,映衬着美国富足的物资和优越的生活环境,这同时也与贫苦的越南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形成“天”与“地”的对比。此外,电影音乐可以用于强调和预期电影当中的单个事件。有时候,电影仅凭借一小段旋律的变化就能引发人们做出相应的反应和猜测,比如斯蒂文在自杀前打电话给黎丽,这时音乐旋律变得低沉恐怖而诡异,受众立刻就可以预感到某种不祥的讯息。因此音乐独特的音色、音调和旋律能够刺激受众的听觉神经,调动受众的注意力,令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从而积极调动他们的情绪感受。

  此外,在电影叙事中,音乐还能起到调节影片节奏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在对电影的叙事节奏进行调控和构建上,影片中常常出现大段场景描绘越南自然风貌的镜头,如果是单纯的画面呈现,纵使画面再震撼,受众也很快会感到枯燥,但是配上音乐则不同,波澜壮阔的旋律以其自身的魅力使受众在视听共享中忽略了影像的单一和缓慢的节奏,从而调节了受众的心理时间,“加快”了影片叙事的进程。而在黎丽和斯蒂文家中遇袭再到西贡团圆这一段里,电影音乐有效地调节了影片叙事的张弛程度,在家中遇袭时,影片并没有采用快节奏的配乐来激发更为紧张的气氛,而是运用磅礴低沉的管弦乐来调节画面中的激烈冲突,呈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压抑,这种压抑感在黎丽带着孩子边逃难边找丈夫的过程中持续加深,一直到受众也开始绝望的时候,音乐的旋律突然开始逐渐上扬,随着一声“Daddy”镜头随后转到从远处走来的斯蒂文身上――原来他还活着。这个时候音乐旋律达到高潮,前面的失望,痛苦,在重逢这一刻中的得到完全释放,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幸福和喜悦感。虽然影片中的画面和演员表演所带来的信息量与信息质已是这段情节形成基本叙事节奏的基础,但若仅凭借画面和演员的动作,这种内在汹涌的能量依然难以得到释放,但是配上电影音乐就可以表现叙事节奏内部潜藏的所有能量。

  同时,《天与地》中的配乐在影片中亦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代理功能”,作曲者喜多郎借助联觉将声音的特征与人物的外形、性格、心理等特征联系起来,从而用音乐来描绘人物。正如前面提到的,影片主题曲《heaven and earth》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和人性的关怀,同样也是黎丽个人命运和形象的写照,而她的命运亦是越南的命运。二胡、笛子、古筝所奏出的细腻而又伤感的旋律刻画出黎丽的女性气息以及苦难阴影所带来的忧郁特质,而磅礴深沉的管弦乐则体现出黎丽柔弱外表下坚韧不拔的性格,用她的宽容和坚强以及虽然减弱但从未消失的信仰来承受一切苦难。这种信仰来在于父亲从小对她的教诲。而在影片中,父亲形象出现时往往会伴随着清净祥和旋律音乐,黎丽在结尾处再次梦见了她的父亲,此时的音乐是伴随着钟声的女生哼唱,带有一种佛教特有的安详色彩,烘托出父亲的慈爱和如水一般澄澈宁静的品格,而随后的画面则是黎丽在祥和的乐声中给全村死难者上香,这也是父亲从小教给她的为人向善的道德准则的体现,父亲对她的影响早已渗入骨髓,永远不会磨灭。因此电影音乐可以深入挖掘演员内心的情感,表达“演员所不能表现、讲述的东西[1]”。

  三、情感功能――塑造氛围,传递情感

  彼得?拉森认为,音乐能“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叙事中,或者在单个部分内部,塑造出‘情感’和‘气氛’……有时,音乐能够积极地塑造叙事的气氛,更准确地说,向观众指示出某一特定场景应该怎样理解和体验。[2]”在影片《天与地》当中,电影配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能言说画面言外之意,因而在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调动受众情感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整体上而言,《天与地》的电影配乐属于“交响乐散文”曲调舒缓而宽广,散置的长气息乐句铺满了整部影片,渲染出整部影片辽阔博大的氛围。整部影片的音乐并非是亦步亦趋的刻板的音画同步,而是以俯瞰的姿态,游离的方式审视画面,正是因为和画面保留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使得影片的音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包容性,赋予影片史诗般的情怀。而同时在剧情范围内的相对不确定性又能够提供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情感,比如在黎丽偷偷回到家乡看望父母时,她走在家乡的田埂上,一路上看着被战争摧残的故土和贫苦的村民,背负上叛徒的骂名过得异常辛苦的父母,伴随音乐《walk to viliage》响起,低沉缓慢的管弦乐和浑厚的圆号,凄凉的箫声交织在一起,传递出主人公内心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对满目疮痍的故乡的心痛,对同胞的同情,对自身悲惨命运的感慨,对心中信仰的怀疑和失望,对战争的憎恶…….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若仅靠言语和动作必然会显得单薄无力,但是音乐所具备的多义性和高度概括性使之能够唤起受众丰富的联想,赋予受众以高于情感认同体验的理解能力,此时的电影音乐“不仅是影片整体情绪基调的显示器,它更作为一种独立的理性意念而积极地参与到画面的造型中去。[3]”

  导演自身对于影片的多义性情感亦通过影片配乐得以抒发,影片中富诗意的交响乐与东方式的唯美感伤与越南战场的残酷形成反照,战争场面并非音乐的着眼点,导演想要借音乐阐述的是战争背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人性的追寻,在战争面前,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如同坦克底下的一芥野草,在一种文明的过程中颠沛流离,而喜多朗的音乐则融合了对历史、自然、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将斯通这个老兵内心对于战争的愤怒和批判以一种“无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让斯通内心强烈的负罪和愧疚感得到释放。

  四、结 语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影片《天与地》音乐有着重要的地位,整部影片的音乐在喜多郎的操刀制作之下具有鲜明的个性,西洋管弦乐、越南民乐,以及中国和日本的民族乐器的综合运用对电影的情调和氛围予以了恰如其分的渲染。真正 “在内容、形象、形式、风格上与影片相一致、融为一体”[4]。同时,影片中的音乐在构建影片整体结构形态、参与叙事进程、强调叙事元素、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渲染环境气氛、升华主题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取决于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另一方面也是导演个人追求写意艺术形式的表现,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导演,他习惯于将自己的个性和思考融入电影的创作,因此,对于音乐的主观性运用亦使他对视听语言的处理超越电影了文本,为《天与地》这曲战争中的女性悲歌增添了更多独立美学上的色彩。

猜你喜欢:

1.音乐系本科毕业论文

2.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4.音乐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5.音乐系毕业论文

310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