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音乐论文
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内涵。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音乐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代音乐论文篇1
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
摘要:音乐是人的主体意识反映,认识到钢琴音乐的特质,感受到它所蕴涵的人性关怀时,应对钢琴音乐的审美价值重新加以审视。特别是对于钢琴音乐作品来说,不仅能从不同的钢琴作品中感受到高超技巧带来的听觉享受,还能感受到钢琴作曲家鲜明的个性、多样的情感,更应该重视其在审美活动中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完整的人格、感知生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音乐;钢琴艺术;审美情感
一、钢琴音乐艺术情感的主观性和丰富性表达
钢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并体现出鲜明的主观性、丰富性,通过钢琴音乐的诸多要素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一是情感表达的主观性。
音乐的主观性是指用音响手段去表现人的心灵感受和主观世界。音乐形成了一种表现方式,其中心内容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性的演奏家们用钢琴这种极具表现力的乐器,表达着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场景、人物的主观感受,反映纯主观的、但也带有一定社会典型性的个人情感。李斯特令人眩目的华丽技巧下所饱含的激情;肖邦歌唱性旋律透露出的款款深情;门德尔松形式简练,清新朴实而富于声乐性的钢琴旋律;舒曼的作品短小精干,个性鲜明,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表现出人的内心体验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总之,钢琴家用极富个性的音乐语汇,创作出不同风格特征的钢琴作品,成就了五彩斑斓的钢琴音响世界。
二是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钢琴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多样的情感,首先是强烈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体现出了对民族价值观的肯定,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眷恋之情。作曲家或者直接采用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如李斯特在广泛收集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日后成为其代表性作品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的《叙事曲》就是从波兰文学的叙事诗中汲取了灵感,从波兰民间音乐中借鉴和发展了其简洁的史诗叙述性和淳朴的抒情风格,这都体现了作品自身同波兰民族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流亡者的忧患心情。同时,钢琴家也在作品中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六首《威尼斯船歌》,作品采用了三段体简单的歌曲形式,在三连音伴奏音型的陪衬下,形成柔美的色彩,悠扬、婉约而略含伤感的旋律,优美如歌,把轻舟荡漾、水光浮动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门德尔松把一切感觉、一切体验都变成为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作曲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也在作品中显露出来。
二、钢琴音乐艺术情感表达的形式变化
一是用旋律表达情感。
在旋律创作上,作曲家不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常采用动机展开旋律的创作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长线条的、强调对比的、自由舒展的旋律进行,使作品赋予歌唱性和抒情性,多愁善感、幽雅流畅的浪漫主义风格取代了古典主义的英雄性音调,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形式,是钢琴音乐体裁中的一种颇富浪漫情调的特性曲首创,是一种用于表现静夜沉思的抒情钢琴曲。菲尔德的作品典雅、优美、感情细腻、充满诗意,肖邦的夜曲受到菲尔德极大影响,但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发展。他采用的“加花变奏”的方式,在主旋律重复时通过短小的音型与花腔、颤音、倚音、琶音等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使主题旋律在重复时,总能够充满艺术性并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不但大大增强了旋律流动感和歌唱性,也使得旋律线更加优美如歌。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就以拉赫玛尼诺夫式的淡淡忧愁和如歌的旋律,表达了一种哀思与伤痛,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令人难忘的、忧郁的、富含激情的浪漫主义情感,拉赫玛尼诺夫极具主观性情感在钢琴作品中得到强烈的宣泄。
二是用和声表达情感。
和声在音乐表情中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舒曼曾这样描述道:“音乐像国际象棋一样,在它里面,王后(旋律)起最大的作用,但决定最后胜负的却永远是国王(和声)。”古典时期的和声语言显然已难以胜任浪漫主义音乐表情的需要,为了达到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主观目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采用了大胆而富有新意的和声进行,以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寻求和声对旋律的支持。如使用一些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使乐曲不结束在主和弦上,以及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等等。如在舒曼《童年情景》第四首《孩子的请求》结尾处,舒曼没有安常规把乐曲终止在主和旋上,而是结束在D大调属七和弦上,乐思似乎还在延续,情感的抒发也没有终止,这种期待感留给我们别样的情感体验。可见,在钢琴作品中,和声已不仅仅作为音乐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加强音乐发展动力而用,而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
三是用钢琴小品表达情感。
在音乐体裁方面,音乐根据感情需要“自由地来建立自己的音乐形式”,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的表现形式,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大多都涉猎过这种体裁,因为这种体裁最适合他们进行个人抒情,凭瞬间的感悟进行创作。在钢琴音乐的演奏中,也不断探索钢琴的表情功能。如肖邦就通过踏板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色彩,把右踏板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原本短促的乐音通过广阔的空间起作用,和声被相互连接起来,音色变得开扩、丰润,更善于表达抒情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于以前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还有形式背后所体现的音乐深层观念的转变――感情的洪流在黑白琴键中肆意地流淌。这在讲究理性和逻辑的古典主义时代是不可理解的,但在浪漫主义这样一个情感高扬的时代,音乐创作手法主要就是符合感情表达的需要。
三、钢琴音乐艺术情感的诗意化表达
一是标题音乐的确立和发展。
标题音乐的本质是音乐与音乐之外因素的结合,尝试把强大的音响引入一个可以规定其思想的情景中,而标题的形式则给予钢琴音乐以诗意化的启示。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捉迷藏”、“火炉旁”、“竹马游戏”、“入睡”,这一系列标题似乎能够把我们带入一个儿童世界中去,在音乐所勾勒的美妙想象中,游戏正一步步地展开而这绝不仅仅是对孩童时代一些事件的简单描述。浪漫主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标题性钢琴音乐,作曲家赋予钢琴音乐以文学形式的描述,从诗中吸取意象塑造。我们在充满诗意的钢琴音乐感受到对幻想的偏爱,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于捕捉永恒的向往;感受到作曲家把生命、死亡、爱情和梦境的神秘的魅力赋予了钢琴音乐的表达,一个个梦幻的世界充盈着我们的内心。
二是直接根据诗进行创作。
许多钢琴音乐作品直接与诗有关。如李斯特将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为钢琴夜曲《爱之梦》。其中《爱吧!》是这三首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此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作品。乐曲也如同诗一般,由一个轻声吟诵,情意绵绵的旋律开始,宽广而平稳,如同从心中涌出一样,主题旋律在中声部,相当于中音提琴或大提琴的音域,温暖深沉。他用简约、质朴的分解和弦写出伴奏部分,模仿竖琴的效果,表现出含蓄深沉又多情的心态。左手的低音进行,音与音的间隔较长,体现出一种舒缓感,突出它的横向线条,就更衬托出音乐的深沉、委婉、样和,且具有流动感。为柴科夫斯基重要的钢琴代表作之一。
三是用钢琴音响营造诗的意境。
钢琴家不但根据诗进行创作,直接从诗中获取灵感,还善于用钢琴音响营造诗的意境,并且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又各有不同。舒曼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如《童年情景》的第七首“奇幻的梦境”,作品采用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是婉转动听的主题及其反复变化,主题的题材非常简短,只有4小节,但表现出动人的梦幻色彩,似乎描述孩子们安静地入睡,然后由人睡到梦境的升腾,再进人梦境的变幻,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入睡状态。中低声部的副旋律的线条对话,以细腻的明暗对比,刻画出心灵的波纹。由此可见,努力营造诗的意境成为钢琴音乐审美的重要原则,这不仅仅体现在个别钢琴家的创作中,而是普遍存在于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当中。它为我们开启了钢琴音乐的新的生命,钢琴音乐的美在这里开始肆无忌惮的显现,并直接影响了德彪西等印象主义音乐家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石夫.论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艺术手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9,(02)
[2]苏澜深.抚琴鸣心曲挥笔谱佳音──杜鸣心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 1998,(05)
[2] 吴祖强.谈钢琴独奏《鱼美人》选曲[J]钢琴艺术, 1999,(01)
当代音乐论文篇2
谈西方音乐审美形态
【摘 要】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双希文明,又称“两希文明”,代指:希腊――罗马文明(文化)、希伯来――____文明(文化),被称为欧洲文明的源头。
【关键词】双希文明;优美;崇高;荒诞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切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学艺术专家,如果不懂音乐,他们的知识不能算是完整的。如果他们懂得音乐,爱好音乐就可以对他们的专业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一般讲西方音乐发展史,应该包括亚、非、拉美在内,但迄今为止,所谓音乐史主要的只是在欧洲范围内,其他地区涉及很少。
西方的重要审美形态是在“双希文明”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即希腊文明和希伯莱文明。在希腊文明中,神是人造的,美丽的阿芙洛蒂忒是希腊人审美意识结晶,是希腊审美文化的象征。在希腊民主制度下,人们物质生活俭朴,精神生活却十分“富裕”,所有的一切在希腊人看来都是在行乐,都是在进行审美活动。在这种俯拾皆审美的希腊文明中,产生了“优美”这一非常重要的西方审美形态。而希伯莱则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他们被巴比伦人所囚,随后成为波斯的臣民,继而成为亚历山大的奴隶,最后成为罗马帝国“铁与火”的牺牲品。除了“优美”与“崇高”,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审美形态。
一、优美(Beauty or Grace)
优美是西方美学中一种最常见的审美形态,并被西方美学认为是最高的审美形态,常与崇高相对。完整、和谐与单纯是其最大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优美的完整是指,它是一个统一、单纯而自足的整体,没有什么缺陷或累赘。而这种“完美”的效果依赖于内在的“和谐”。所谓内在的和谐,是指该事物各结构因素间相辅相成,共同趋于“完整”这一效果的结构关系。
二、崇高(Sublime)
崇高是一种与优美相对的审美形态。崇高是指在审美实践中,通过表现主体与对象所对的斗争,克服死亡的恐惧而升华出来的高尚精神气质。在这一表现过程中,审美主体往往首先暂时性地被其对象所压倒,然而经由尖锐的矛盾斗争,最后战胜对方,显示审美主体巨大的力量。从现象形态上看,崇高往往具有客观的规定性,它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它往往冲破光滑、对称、和谐、整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并常常将丑、扭曲、变形包含于自身,从中透出神秘的威力、惊人的气概,是一种以不和谐为和谐的美。
三、悲剧(Tragedy)
这种审美形态主要是指现实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起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悲剧作为特定的审美形态必须在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遭难激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必须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四、滑稽与喜剧(Comedy)
从广义上讲,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喜剧现象和作为戏剧种类的喜剧。滑稽与喜剧的对象是人的性格与行为中违背常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它们与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正常秩序摩擦时显得更加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重要的后果,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于是与此物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可以自由地发出智者的微笑或大笑。滑稽是喜剧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用蠢笨的、机械的或丑的外观形式表现言行上的机智或敏捷。从类型上分,有否定性滑稽和肯定性滑稽。
五、荒诞(Absurd)
荒诞原本是形容违反逻辑规则的一个术语,它的表现形式以存在的主义作为其哲学依据。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对荒诞派戏剧的定义是:“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这种定义也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突出特点:即对优雅文化以及崇高与优美的反叛。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审美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联系得更加紧密,它可以理解为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它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快的追求。因此,审美价值也有三个基本的层次:与生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产生;与心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形象产生;与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应的审美价值,由对象的内在蕴涵产生。
当代音乐论文篇3
浅谈中等专业音乐教育有效性
一、中等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伴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在相关理念的指导下,中专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适当的改观,从而让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音乐教育的过程变得生机盎然,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个性得以彰显,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让整体环境变得热闹非凡[2]。虽然总体效果良好,但是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努力探索没有掌握好方向,再加上种种因素的干扰,使得音乐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走过场的行为,无法达到既定的有效性目标。
二、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中等专业音乐教育教学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新”理念与“新”课标,重在将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积极转变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改变与实践的过程中。此类思想的传播,让众多的音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更加关注的新思路,通过怎样的运用才能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3]。
正因如此,教师们在努力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新理念,就是想让学生们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动力,但是此过程不能一味的追求结果,而是讲究内涵的传递与成果的诞生,现阶段显然开始走向了形式主义,即便是教师们在实践中的摸索方向,但是却缺乏内涵,让整堂课下来空无一物。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教师们的付出没有获取到相应的回报,虽然他们一直在努力,但是学生们却并未获得应有的发展,收获的音乐学习成果表现为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中等专业音乐教育必备的重要认知
中等专业音乐教育中教师们的教学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如果不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便会产生排斥、厌学的情绪,以至于影响到综合成绩。为了及时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关注重要认知很关键,这对满足学生们不同的身心需要具有极大帮助。
(一)明确关系定位。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停留于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层面,更注重双向情感交流艺术审美关系的确立,主张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教师展现出背离师德的行为,对学生的态度较差,并且存在着“轻视”现象,采取了极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强化双方的沟通,在互帮互助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树立“问题观”。
很多学生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面对教师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勇气,可能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想法众多,认为问题回答不好,可能会被嘲笑,受到别人的评价,甚至影响到自己在他人印象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产生了封闭性,这也象征着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趋向成熟。为此,教师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引导学生热爱表现自我的艺术感觉,使他们可以勇敢的表达出内心所想、所感,建立起有效、有序的反馈渠道,使学生和教师们的观念能够有效碰撞,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严抓“艺术实践”。
音乐本身就富有实践性,因此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结合具体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音乐教学活动中,艺术实践的价值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相关技能的重要基础,所以严抓“艺术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是演奏、欣赏还是作品分析,都能让音乐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得到检验和发展。音乐理论就是源自于实际,通常会将其运用于艺术鉴赏和艺术展现的过程中,在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们需要综合分析其与实践操作的相融意义,明确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仅仅用单一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学习,往往会让课堂显得乏味空洞,同样的道理,如果只依靠实践性的教学,又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状态需求,使其无法发挥出具体的应用价值。“艺术实践”就是要求教师们根据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实践操作及书面作业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活动。
四、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学习的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思路,由此判断教材对音乐教育的应用价值。在中等专业音乐教育中,提升其有效性必须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教师们应该刻苦钻研教材内容,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为学生们传播知识内涵。另外,要求重点规划学习的目标,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进行整合,在完善并落实此阶段的基础上,考虑音乐教育的有效性。注意解析教材中的难重点,同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们解答学习上的困惑,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细致落实好具体的环节,确保为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奠定基础,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更具高效率[4]。
(二)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需要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营造特定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在生动的环境中学习,这是现阶段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在活跃他们思维的基础上,让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中专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受,调动自身的情感,从而促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当学生们已经进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对特定的审美对象产生认知,从而对音乐有所期待与渴望。在此阶段,组织教学活动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创设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更加容易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音乐的未知世界,强化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投入学习状态[6]。
(三)个体差异,强化落实。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受到智力发展水平与个体特征的影响,学生们在认识同一事物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构建出的认知结构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特征。音乐教师们需要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全面综合的分析学生特点,及时关注他们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们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在自我的认知结构与个性品质中得以发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获取更多的成功机遇。通过分层的教育,让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显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相对于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们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通过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能力解决困难,并且应该鼓励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四)评价导向,促进发展。
教学评价属于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行为,能够帮助提升教学有效性。音乐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出良好的人本思想,重视学生的发展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求教师们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遵循评价导向性原则,让学生们认可自己的进步空间,通过创造力与表现力的发挥,使其更好的完善自身的优缺点,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而努力[7]。教学活动中,需要格外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关注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增强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的思维得以拓展,更加活跃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科学的姿态,认真对待教师传达的任务,更严格的落实好具体的任务指标。
五、结语
通过分析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发现现阶段中专音乐教育的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有效的学习,并且以此为重要的依据,调动课堂的氛围,需要教师们合理调控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与要素,优化整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体现出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地位,经过与教师的全面配合,合力完成相关的课标任务。教师们不仅要优化、改进课堂教学,还应该转变相应的教学观念,充分满足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需求,让他们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助于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创造性人才,迎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当代中国环境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探索[J].中国音乐,2010,(03):69-75.
[2]邬文娟.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11):187+186.
[3]田凤霞.浅谈如何提高中职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07):83-85.
[4]张倩.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87-88+137.
[5]唐博.高师声乐有效性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思考[J].音乐时空,2013,(08):118-119.
[6]肖素芬,唐大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J].大舞台,2013,(11):151-152.
[7]张刚.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音乐时空,2016,(05):65-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