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
一、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现状
对于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发展合唱教学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弄清楚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 从教材来说
苏教版老教材八年级和九年级音乐教科书,4册书一共48首演唱歌曲,涉及到合唱的只有5首歌曲,只占10%的比例。苏教版2013年版新教材七年级和八年级音乐教科书,4册书一共46首演唱歌曲,涉及到合唱的有19首,占41%的比例。合唱歌曲从10%的比例上升到41%的比例,可以明显地看出合唱歌曲增加了,提高了合唱在音乐课堂中的地位。
(二) 从实施现状来说
音乐课上所唱的歌曲基本上是以大齐唱居多,很少甚至没有在音乐课上分声部来进行合唱。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音乐技能的掌握一直是打折扣进行着,学生音乐素质达不到既定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忽略了合唱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缺少对学生进行分声部合唱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离合唱能力的掌握渐行渐远,导致后期很难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合唱。
二、合唱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从以往的双基教学变为技能和智能并行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倡导下还强调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合唱正好把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 合唱是学生习得音乐技能的有效方法
合唱涉及到音准的控制、节奏的掌握、力度和速度的控制与选择,还有声部之间声音的融合、协调以及平衡,在一次合唱中学生得到的音乐技能上的体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二) 合唱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培养,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力
通过合唱这一活动,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度提升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欣赏音乐,如何评价音乐,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这种感悟力以类比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对于学生处理其他事情也有着正向的引导作用,所以合唱这一活动也有助于智能的培养。
(三) 合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合唱相对于独唱、大齐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团队分工协作,而且这种分工合作准确性要求很高,每个声部的旋律要很清楚,每个声部的旋律在第几拍出现学生也要非常清楚。在这种既有合又有分工的团队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将得到提升。同时,演唱时的队形排列与变换、动作的编排、表情与情绪的正确表达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三、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实施建议
(一)从音乐要素入手,解决学生在音高、节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教学方法就是歌唱练习方法,所运用的具体手段有:首调唱名法、科尔文手势法、节奏唱名法、字母记谱法、固定音名唱法等等。”合唱也是一种歌唱练习,那么在合唱中我们可以借鉴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些方法去引导学生。首调唱名法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高效可行的良策,因为它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唱不准变化音的问题。科尔文手势法在合唱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音高,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学生在掌握科尔文手势法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一对一或者小组合作进行音高训练。在节奏方面,可以借鉴柯达伊的节奏唱名法,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编一段节奏,填词后像Rap一样的说唱,既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达到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作用。学生在音高、节奏等音乐技能上的提高,让合唱在课堂中的排练更加轻松。
(二)让学生多聆听好的合唱作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声响不足为乐,透过音乐的这个特质,我们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聆听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研究家Stephen·Handel曾说过:“看使得我们每个人成为聚精会神的观察者,而听则使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参与者”,在聆听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了参与者。好的音乐作品会在耳濡目染下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别能力,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好的音乐,并且能知道为什么好,这就是聆听的作用。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会分辨之后,那么在合唱中,轮到他们展现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往这种好的音乐作品上靠拢,最开始是模仿,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有利于学生合唱的表现。
(三)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选择或编创难易程度不一样的合唱作品,并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尽可能地丰富合唱的形式。知识是建构的,学生之间生活、成长的差异性就很自然地导致了他们对于知识的不同程度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音乐水平适当地简化或加强歌曲的合唱难度,这是通过班级间的横向对比之后所采取的办法。那么从纵向来看,教师可以从易到难,阶梯式地训练每个班级的学生,难易程度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在能唱好合唱曲的基础之上可以考虑合唱的表现性,这种合唱的表现性包括队形、动作、音乐的处理等。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去思考、编排,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点燃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