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
民间音乐语言朴实清新,形象鲜明生动,经过长期的表演实践和艺术的再创作,达到了形式和表现技巧的高度完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篇一
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探索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内容
一、选择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秦皇岛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情感等一些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仍需教师有目地,有意识的加以甄选和鉴别,吸取当地民间音乐所具有的精华部分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并能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民间音乐,剔除其糟粕,让幼儿更加喜爱对民间音乐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二)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指融入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民间音乐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幼儿在现实生活或周围环境中能经历和感受到的,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从生活中来,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为幼儿提供身体体验和充分感受民间音乐的条件和机会,使幼儿在丰富认知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愉快的唱歌、舞蹈和学习。
(三)发展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能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上面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教育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音乐教育又在其它不同领域他们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所以,在对于秦皇岛民间音乐的筛选应全面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行为到道德,从知识到智力,从生活方面的技能到审美需要。
(四)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民间音乐教育资源内容的筛选就要根据本园、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充分利用本地区和本园的丰富资源,并在需要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例如:昌黎县和抚宁县的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就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民间音乐特色资源进行不同的选择。
二、秦皇岛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可实际应用的内容
(一)秦皇岛民间舞蹈
秦皇岛民间舞蹈以昌黎地秧歌最为出名,昌黎地秧歌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是集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的艺术表演其随意性极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套路,表演者能够见景生情,即兴发挥,以其丰富的表情配合身体优美的舞蹈,把秧歌艺术的表演达到了极致,使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寸子秧歌,它是根据清朝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加工改编而成,秦皇岛的民间舞蹈还有猴打棒、高跷、狮子舞、霸王鞭、龙灯、太平跤等。
(二)秦皇岛民间歌曲
秦皇岛民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传说、劳动号子、抗敌民歌和情歌四大类。演唱的曲调也具有相当浓厚的地方语言色彩,而这些具有地方语言色彩的民歌经过长期流传和不少人的加工润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歌。
(三)秦皇岛民间器乐
秦皇岛的民间鼓乐按乐曲分类可分为秧歌曲、牌子曲、汉吹曲和花史曲四大类。传统的鼓吹乐活动,主要将其用于秧歌伴奏和大型庆贺性集会活动。秦皇岛的昌黎吹歌是一种有特色的鼓吹乐艺术形式,主要是以唢呐吹奏乐曲,伴以一个堂鼓和一个小钹,较大的场面有时还伴有笙、笛、胡琴、管等乐器,昌黎吹歌内容丰富,技艺奥妙,善于表达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现在很多乐曲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喜爱。
(四)秦皇岛民间戏剧
秦皇岛的民间戏剧有皮影戏和评剧等,具有的演唱特点是掐着喉头发音,这样可以使唱腔声调柔媚,更能扩宽音域。青龙县的影剧剧目有《五峰山》、《万宝阵》等,内容多以惩恶扬善,以古论今为主题。而昌黎皮影艺术中它的念白环节以老�U方言为标准,具有很强的昌黎地方语言特色,评剧的前身流传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莲花落”,且评剧艺术其演唱风格与昌黎民歌的演唱风格极其相近。
三、幼儿园中运用秦皇岛民间音乐进行实践应用的案例描述
笔者将运用秦皇岛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案例研究分析上,选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挖掘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逐渐完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关于民间音乐教学活动的案例,笔者以其中的一个案例进行描述:
案例一:大班歌唱活动――“昌黎民歌《正对花》”。
昌黎民歌《正对花》原歌词是第一段:“正月里来什么花开呀?正月里来迎春花开呀,迎春花儿开开呀,哥哥呀,妹子啊,哥哥哥哥小哥哥,七不冷登得儿撒,八不冷登得儿撒,一朵一朵连花花儿也是开呀”,第二段的歌词只需将月份改为三月份,花名改为桃花和杏花,其他的歌词部分均不变,其中,歌词部分的“七不冷登得儿撒,八不冷登得儿撒”是属于民歌中的衬词,它并没有更深的含义,只是能够引发学习者对于学习民歌的兴趣与欲望。
活动过程:教师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出迎春花,桃花杏花等的图片,让孩子们知道这些花儿都是在几月份开放的,整个画面颜色鲜艳,通过视频播放,同时也播放《正对花》的音乐,幼儿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播放出视频后稍加简单的提示关于月份和花儿的关系,教师开始导入活动中。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刚才的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呀
幼儿: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
幼儿:我看到了花的颜色不同
老师:那你们刚才都仔细的看到了花儿对应的数字是几月了吗
幼儿:桃花杏花下面是三月
幼儿:腊梅是十二月
老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好看的花朵呢
幼儿:喇叭花,菊花,月季花
老师:小朋友们刚刚讲的都很好,老师也喜欢这些美丽的花儿,而在我们美丽的海滨之城有一首关于花儿的歌曲,你们想听吗?
老师开始播放昌黎民歌《正对花》的伴奏,并示范演唱,让幼儿对歌曲有完整的感悟,之后学唱整首歌曲,在学唱时教师首先用提问的方式与幼儿一起读出歌词,让幼儿熟悉,歌词的内容经过了简单的改编后变为:“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呀,正月里来迎春花儿开呀,宝贝呀,老师呀,宝贝宝贝小宝贝,七不冷登得儿撒,八不冷登得儿撒,一朵一朵莲花儿也是开呀”。让幼儿在老师的示范中学习演唱,第二段、第三段的歌词部分只是把原来歌词中的‘正月里来’改为‘三月里来’‘十二月里来’,把开花的名称改为‘桃花、杏花和腊梅’通过这首歌曲让幼儿了解不同的月份所开花的种类的不同,在音乐知识方面,能让幼儿感受‘XX’和‘X’的节奏律动,最后,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歌词对歌词进行相应的改编,之后教师还可以加大难度,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创编,使整个民歌教唱活动更加活跃,有趣。
教学活动分析:在这次音乐教育活动的课堂上,笔者认识到民歌的音乐教育活动并不是让幼儿学会唱民歌,而是教师要正确的引领幼儿理解民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选择的民间音乐和作品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进行欣赏创编的,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将幼儿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创造力与想象力,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创编民间歌曲,同时在幼儿离园或者是在幼儿户外活动站蒙氏线期间,在本班级播放关于教师改编后录唱的这首民间歌曲,将这首民间歌曲更好的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黄曦. 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篇二
谈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摘要
[摘要]《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 科学技术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民族传统文化 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的财富。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 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重要职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幼儿的启蒙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内容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用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和思想情感等发展。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部分。是向学前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音乐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音乐活动最喜爱。为了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开阔音乐视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很有必要渗透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是一件及具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别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丽江,除了得天独厚的、美不胜收的 自然风景外,有称为国宝、民族之宝、世界人类之宝的纳西古乐,有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舞蹈(东巴舞);有纳西民间舞、纳西民歌、口弦调等民族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等形式。幼儿园音乐教育体现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增进幼儿热爱家乡情感、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丰富音乐认知,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幼儿的民族精神。这里谈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渗透民族民间音乐因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加入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实践
音乐欣赏(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音乐欣赏,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那么,再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材在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革,把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体现民族性特点、地方性这一特点。例如:《阿哩哩》及《纳西三部曲》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乡间,流传与街头巷尾,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丽江的 旅游景点或周边地区旅游景点都可听到这些动听的音乐和可看到随乐的欢快的纳西打跳。同时,幼儿还可以从纳西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还有利于开阔了音乐视野,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还有纳西古乐。它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 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这样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世界文化遗产)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很长,结构较为复杂,学前儿童不易理解,这样需要深刻分析作品的特点,从音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使音乐结构短小,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通过组织实施,可使幼儿感受到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民族文化。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幼儿,广泛的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意识。
二、在歌唱活动中渗透儿童民族歌曲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柯达伊曾说过,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的确,歌唱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的途径。歌声是儿童的亲密伙伴。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歌曲占的比重最大。因此,为幼儿选择歌唱材料是要注意到符合幼儿特点的同时,还要兼顾民族性这一特点。在丽江有著名的音乐家及许多音乐工作者,他们为儿童收集和创作了不少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放风歌》、《月亮歌》、《牧童歌》、《唱云雀》、《盼天晴》、《喊月亮》、等这些都是以儿童生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思想感情,体现儿童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的歌曲。第一:具有童心:指儿童的心情,孩子气。第二:具有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第三:具有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例如《盼天晴》歌词是这样的:乌云乌云靠边散散,蓝天蓝天出现来来,杀只小鸡请你吃吃,宰只小猪请你尝尝。是纳西族一首本土的原创音乐,它的乐曲结构简单,形象鲜明,音乐旋律欢快音域在六度之间进行,且用倚音和波音更显出纳西音乐的特点。歌词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幼儿进行歌唱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对音乐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而且对该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起来勇敢的民族。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儿歌、童谣引进幼儿园整合教育活动中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与文化,只有生活与文化的交融才会有真正音乐的交融。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的原生音乐逐步消失和淡化。比如以前田间、地头经常流传的纳西歌谣《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现在只有在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能依稀听到;以前在校园能听到的一些儿歌童谣,现在也基本消失了。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幼儿园同样也可以开展。这里我要说的是纳西童谣。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 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节奏感和审美情趣。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幼儿园实施的“纳西母语传承项目”,得到了“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资助。这个项目聚焦在童谣的收集整理、教材的编撰和教学上,项目组的成员有来自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丽江白马龙潭小学、黄山幼儿园的和古城区幼儿园的等几个老师。他们不辞辛苦,走村窜寨,收集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等地的不少纳西童谣。用纳西拼音文字、汉字直译、意译的方式真理出来。这些童谣充满童稚之趣,天籁之美,尤其以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对话和调侃的内容最吸引人,反映出纳西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和动物平等对话,将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似的那种生活审美、趣味和习惯。通过多次整理、研讨,多次组织教学(体育游戏、语言、音乐为一体的)活动,并请多方人员进行教育观摩、研讨。还拍摄了教学实景的录像。我们还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观摩学习。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对这些纳西母语唱的童谣非常感兴趣,真正的寓教于乐。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宏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推广的面要更大些,使我们周边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这些音乐氛围中,感受着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优美旋律,丰富自身音乐认知、拓展音乐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了解和会演奏民族乐器、会跳民族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有神秘的东巴文化、典雅的纳西古乐。在古乐演奏中,使用了板铃、板鼓、锣、钹和节奏乐器:苏古笃、波拨等。在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幼儿园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喜欢跳舞是幼儿的天性。儿童用舞蹈动作表现美、创造美,而且在舞蹈中还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幼儿舞蹈所具有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把纳西族传统歌舞的基本动作(一步一撩、四步一撩、三步三退等)和打跳贯彻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早操、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游戏活动)环节中。可以使幼儿受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民间音乐引进幼儿园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学》系列专业教材中讲到文化学前教育有关问题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中反映出来,我国学前教育也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来选择文化。我认为,这种引进方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首先,把民族音乐引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举措。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起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音乐形象感染和影响儿童。幼儿通过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侧面,可增强对美丽的山川、悠久文化的自豪感,萌发他们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拼搏的爱国主义激情。《民族民间音音乐理论》一书中提到:在幼儿启蒙时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使幼儿从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
其次, 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国人的责任,需要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乘丽江旅游业发展这一良机,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这一阵地,应尽一份宣传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的责任。千里之路始于足下,我们需要——行动!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导向上要注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和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民族的音乐题材。
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
[2]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倪敏.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解读.(2010----2020)
[5]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62年1月30日
有关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推荐:
4.幼教音乐论文
5.幼师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