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和漏洞,严重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篇1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若干问题
摘 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优化,对确保事业单位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实现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目标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问题,对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会计对象
事业单位会计对象是指事业单位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事业单位是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基层单位,担负着培养各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活动、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为生产服务而进行的勘察、设计、计量和情报等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事业单位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房屋、建筑物、车辆、办公用品以及用于日常开支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作为开展业务活动,完成事业计划的物质基础。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是事业单位的资金。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是事业单位按照事业计划向财政门或上级单位领取的经费、接受其他单位投资、向金融机构借入以及自身积累等渠道形成的。事业单位借助已有的物质条件开展科技产品开发、医疗卫生保健以及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活动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按照资金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以货币资金支付人员工资与福利费、人民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业务费等各项费用,同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的业务收入。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上述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
1.会计要素的变更。原制度将会计对象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大会计要素。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会计要素。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向企业单位会计制度过度。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过程中,仍然部分保留了原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有不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个制度的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沿袭老制度的收付实现制,而不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的不同,从而导致收入的确认上等有很大的差别。企业单位的收入只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及风险、报酬实质性转移,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能可靠计算相关收入和成本。而事业单位的收入则以收到钱款作为记帐依据。从而使事业单位的收入不能真实反映。同样由于核算原则的不同,两种制度在负债的确认上也有很大差别。事业会计制度对应收而暂时未收的款项不能确认为收入,那么同样也不能确认为负债。事业单位的或有负债往往也不与反映,因而事业单位的负债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本单位的债务。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物资产的核算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事物资产往往不能准确反映本单位真实的资产情况。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现状
随着中国的的改革日益深化,国家对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但目前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指导只是政策性的,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公益性的性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如对企业严格,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漏洞。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相脱离现象严重,导致财政支出跑、冒、渗、漏极为严重。由于预算支出监管不严,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力,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都全力争取调增预算资金,预算执行常年超支。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为自身利益积极争项目、争资金,预算确定后,在各单位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财政基本上无法行使监督职能。结果是采购资金大量被挪用,随意采购、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现象普遍,致使财政资源使用无效率,额外增加财政资源耗费,加重财政负担。
四、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对策
1.改革会计核算基础。中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首先,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3.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4.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在实行既有的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绩效预算模式。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编制,按类、款、项、目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单独编制,并要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同时,对经费性支出实行定员定额制度。对于专项经费,要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予以适当分配。在预算的执行环节,应严格按制度执行,避免主观随意性。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特别强调的是,部门预算一旦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即具有法律效力。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要对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5.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没有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实际上对行政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指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6.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审核工作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与单位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搞好会计审核工作,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也责无旁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查账,应该充分利用熟悉本单位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充当一个“好管家”。对会计审核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要及时指出,并责成相关人员改正。二是财务部门要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以加强会计审核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保证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全理合法。三是建立健全本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凭证稽核制度,财务部门内部应配有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赋予其一定的权限,专职从事会计凭证的稽核工作,以建立财务部门的自我约束机制。
7.建立事业单位优秀人员评选表彰机制。各单位应积极开展本单位财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制度,实施年度考核,对涌现出的会计工作先进人物开展会计先进工作者的评比活动,实行事业单位考核推举、财政部门评比表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此机制有利于激励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勇创佳绩;另外,对财务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勇于创新、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优先考虑,大胆起用。对重点行业和财务管理混乱的事业单位实行委派制,由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及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会计委派制下属事业单位,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强调委派人员必须深入到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并严格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指导财务工作,同时明确委派人员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对的条线式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会计主管人员轮岗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是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体制上的制度创新。对委派人员实行定期轮岗,轮岗期限一般为三年,轮岗要充分考虑各委派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特点与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尽量利用互补作用,有针对性的安排轮岗。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篇2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摘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乖监督,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也存在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现结合工作实际,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提供一些设想。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预算管理;约束机制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形式是一种新的会计管理方式,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对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违纪违法行为等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中有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一)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同时,强化了财政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超范围、超标准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
(二)挥霍浪费国家资金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实现了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主管也是会计主管,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中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大幅度降低作假的可能。
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从而导致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中心难以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尺度,经常会造成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会计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会计中心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会计中心将记账、算账等工作进行集中,而财产物资等需要反映的客观经济事物仍分散,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提供真实情况,会计中心将无从得知各单位的资产实有状况。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登记保管,财产物资由原单位进行管理。
(三)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现行粗放的、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要求已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以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主权,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因为社会上各种票证的取得很容易,单位很容易就把白条就成发票,把非法的东西变成合法的东西,难怪有人认为“会计集中核算指标不治本”:再加上核算中“账实”核对难以实现等原因,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会计集中核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现象。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远程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提 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中心”必须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一是实现远程结报。将工作流程由各单位定期向“中心”手工结报,转变为通过计算机进行网上结报。这样,对“中心”来说,由于一些基础性资料的输入工作由各单位进行,可以把工作重点转到业务的审核把关上。对各单位而言,由于不用再统一到“中心’。进行人工结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计算机操作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二是实现远程查询。通过网络链接,将财务数据通过计算机传递,实现异地共享。各单位可方便了解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并提高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效果和效率。
(二)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报账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处理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起财产物资实物账并由财务主管负责登记,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定期与会计中心的总分类账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还要建立“大额借款、大额支出、超指标、超计划用款”审批制度,制定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明确相关责任人。
(三)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进度。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首先,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做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同时,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抛弃名利观,树立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其次,核算中心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违反制度的行为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制裁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反映不好的工作人员,应扣发奖金或工资,以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最后,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认真吸取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促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篇3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摘 要:事业单位正慢慢的进入改进阶段,对会计结算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文章主要对于现在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作业的现实情况,综合事业单位中会计的特征,具体解析了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与缘由,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指导现在事业单位的会计作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前进,我国财政管制机制创新也在慢慢的深入,事业单位朝着市场化以及企业化方面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慢慢的把事业单位中会计结算存在的毛病暴露出来,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伴随着事业单位慢慢的进入改进阶段,对会计结算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由于现在事业单位会计平时结算作业中具有会计活动不标准、会计资料不真实的状况。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具有一定的权利,管制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为。事业单位由于其工作任务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会计结算工作方面的独特性,所以对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作业中具有的问题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普遍来讲,很多机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不标准,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很难进行监督。由于机关单位在相关会计报表中不能全面揭示所要表述的会计内容,例如收入没有进行整体的涵括,一些关键的会计事件在标准的会计报告中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并且机关单位在对收支以及资产结算方面不真实,导致其在会计报表中的各种资产、余额以及基金数据也都不是真实的,按照相关机构的考察证实:一小部分单位经过把资金投入单位外部进行经营、藏匿收入、制造虚假开支,导致资产不真实,余额不真实的现象。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还有会计资料不标准,致使财务管制中没有硬性的规定,财务管制在机构单位管制中的关键地位不能够表达出来。并且,一些单位会计结算不根据机关单位会计标准、机制设立会计项目,收支结算项目都不标准,导致资产存在流失的现象。
1.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
在管理单位往来经济活动中,因为单位报账工作人员平时对账目不进行管理,会计中心只提供每个月的财务报表,导致单位主管以及报账者对单位的账务无法实时了解,这给单位的核算作业带来了阻碍,还使单位财务状况不清楚。详细的体现在:针对原始证据审查的不仔细、严格要求的最根本的内容填写不完整、坐支现金的现象很常见。在登记账目部分表现在记账凭证备注类填写的不完整,会计账目名字不标准、没有实时办理业务,尤其是一些单位主管以及报账者法制思想薄弱,抑或工作随意而没有供应实际状况,会计中心对各个单位的资产实际拥有状况就会不清楚。在账本方面表现在固资没有登记,产生帐外资产,账本出现错误进行更改时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在财务报表上主要表现是内容欠缺、账目和报表不相符。
1.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得力
因为受到以往思想的作用,很多机关单位工作速度慢、依附性强。很多单位根本没有完整的财务管制机制,就是有财务机制也只是张贴在墙上,作为陈设,根本不按照标准制度工作。一些单位根本没有创建严格的内控机制,很多单位财务机制不合理、不严格,会计结算也只是走走过场,这给单位财务结算作业带了很多困难。并且,监管力度太弱,监督机构在使用自己的职能时,对各种管制状况的监督以及监察力度不足,没有实时性,对资本的管制以及运用状况缺乏监管力度,对违法乱纪的事件惩罚力度不足,导致很多问题长时间内都没有什么进展。
2 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效方法
2.1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伴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慢慢创建,机关单位改进的慢慢进行,增强会计工作者以及会计行业的管制也是必然的。按照对上面问题的解析,我们能够清楚,要处理机关单位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会计根本作业,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管制包含对会计人员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的创建。增强会计业的管制包含规定级别考证以及每年进行会计培训。不管会计工作者以及会计行业管制都一定要贯彻落实,不能是走过场。
笔者认为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以贯彻实施《会计法》为契机,切实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增强法制意识、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提高财会信息质量。
2.2 加强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对于做好财会工作,外部或内部制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应由四部分组成,即规范性制度、程序性制度、标准性制度和复合性制度。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非常重要。这可以理解为从源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正所谓“标本兼治”。
同时设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从定员定岗、明确岗位责任、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着手,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产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息真实,在此基础上,逐步按效益性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即内部牵制、成本核算、责任中心管理、预算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还有对现在执行的会计工作者管制规范进行完善是确保国家财产能够齐全,确保我国各类关于财务的法律规则都能够贯彻落实,取得高品质的会计资料十分关键。经验证实:执行机关单位会计工作者派遣责任制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执行会计工作者派遣方式能够提升会计资料的品质,财务经济法律规范能够得到落实。会计工作者职责感以及监管认识加强。会计工作者积极向主管们进行宣扬、说明以及保护财务纪律以及国家统筹的会计机制现象多了,单位主管就会很少再对会计作业进行阻挠,不真实的经济行为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2.3 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
政府审计部门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事业单位及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事业单位要想搞好财会工作,需要审计部门的配合。首先,要加强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日常审计工作。其次,要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预算执行情况同晋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促进领导带头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
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现行财务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事业发展上。
总而言之,机关单位会计作业对社会经济的前进以及融洽、国家财产能够施展其用途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在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持续健全内部掌控规则,推动机关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研究、汇总,推动机关单位会计作业朝着健康的道路前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