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会计实践教学是现阶段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离不开的教学构成要素,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会计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本科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一:商业会计教学改善分析
(一)教材方面
1.改革教材体系。目前,商业会计教材的体系是按会计业务发生的程序设计的。基本上是流水式的叙述,缺乏教材的立体设计。没有体现商业会计各环节核算业务的相对独立性,不利于展开分块教学,无法突出各核算环节的中心业务技术。我们认为,教材体系应按商业会计的岗位分工(即出纳员、记帐员、会计员)组织,按岗位分工建立教学单元,各单元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持连续性。在业务技术的基础内容上,充实岗位责任制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员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增加辅助教材。把商业会计制度和一些新补充的核算资料和有关规定及有关的财经文件,随时编印造册,作为辅助教材发给学员。
(二)教师要定点、定期实践
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商业会计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的实际工作。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得以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至少有1、2天在点上上班工作。参加本点月末、季末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年度的会计决算工作。列席参加企业点的年度财务计划的编制工作。每隔三年左右,商业会计教师(可轮流抽调)脱离教学一次,到企业正式接受具体的财会工作。工作时间为一个学期或一年均可。到期后回校继续教学。
(三)教学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指导课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商业会计课个性较强、特点突出。其凭证、帐薄、报表等各自的业务规范性强且相互的联系性密切。经济活动的发生既有企业内部的又涉及企业外部与其他各企业单位之间的。因此单凭教师在黑板上解题式的讲解是极为不够的,应有模拟商业会计业务教室。将一些必要的立体型交叉型较强的核算业务的教学在模拟教室里进行。
(四)改变实习方式
1.改集中一次实习为交叉三次实习。按财会岗位分工的组织教学法,在各岗位核算的教学任务结束时,便组织学员进行实习。这样实习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实习期20、30天为宜。在安排实习时最好跨月,让学员实习到跨期核算业务的处理。交叉实习的方法将涉及到整个教学安排,需对整个教学计划做通盘的考虑和安排。
2.建立固定的实习点。实习点应相对固定。学校和实习点要加强联系,并尽可能为实习点提供帮助,对固定点的实习指导老师要定期培训,使他们明确实习生的实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员实习应达到的水平,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对被固定的实习指导老师按指导质量给予一定的酬金。
3.定岗定向实习。企业可根据需要提出招用(聘用)的会计(或出纳员、记帐员)人数。与学校协商后,一部分学员定岗定向安排实习,实习人数可比实际需要的多一些,供企业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员的表现和能力挑选录用。
(五)改革考试方法
改变一张卷的毕业考试方法。毕业考试可采取三种方法。一是综合内容的理论答卷,二是实践操作的考核,三是日常学习质量的鉴定。三个方面必须全部及格,有一方面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企业录用毕业生时,除通过定岗定向实习挑选的方法外。还可增加面试。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二:管理会计问题引导式教学研究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湖平静的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问题引导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典型问题的选择与分析。教师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高屋建瓴地设计或选择好典型问题,认真分析与评估问题在引导复习时的功能价值,包括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代表的广泛性和典型性,做好问题引导式教学的素材准备。
二、问题引导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引导式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主要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首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由教师设置好整章节内容中涉及主要内容的几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要体现出章节重点性和一定的逻辑性;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带着老师设置好的问题阅读章节相关内容。阅读完本次课的章节内容,学生有的便能直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无法理解或解释不了“为什么”。最后,老师的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学生不能理解或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部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在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本来就少的课时利用效率。以《标准成本法》教学为例,笔者所在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采用的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会计学》第五版,《管理会计》为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课程共需48课时。
其一,问题的设置。第九章———标准成本法的内容主要由四节内容构成: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账务处理问题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交叉的部分,但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可以略讲。笔者认为设置的问题,应该对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本章内容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扩展;同时问题之间也有关联性,基于这些,笔者共提出对于理解本章内容的六个关键问题:(1)如何区分和选择不同的标准成本?哪一种对于企业来讲是更合理的?(2)是否所有的成本差异都可以分解成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为什么?(3)成本差异分析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方法?(4)如何理解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5)如何理解和区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中的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和预算工时?(6)如何理解教材第274页“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不能简单地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种类型”这句话?
其二,问题分析。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本章内容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问题(1)中的三种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以及现实标准成本,可以让学生以企业管理人员的身份来分析,对于企业对标准成本的选择,基于什么样的理由,从而进行一种角色扮演。问题(2)能对学生通读完内容后,把变动成本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很好地进行区分。问题(3)能把管理会计和别的学科进行一定结合,对本章内容也有一定的扩展,要求学生去分析这其实是一种因素分析法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发散性思维以及加强此方法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与理解。问题(4)对于“有利”和“不利”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的,因为有相应的财务会计学的基础,类似于财务会计中“计划成本法”的理解。问题(5)其实主要是理解和区分预算工时,且问题(2)、(5)、(6)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所以是课堂上老师重点讲的部分。问题(6)所指的那句话又是作为理解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难点,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于这句话作为一个类似于定理,但却总有疑问,为什么固定制造费用就不能用变动成本差异分析的方法一样地按照因素分析法分成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部分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进行讲解:如果遵循对于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分析方法,差异是由分配率差异和效率差异构成的,那么就应该能定出标准分配率和实际分配率,也就是说应有:标准分配率=标准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工时。其中标准工时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口径是一致的,标准工时=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也就是说,标准固定性制造费用=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分配率,这样变成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业务量(产量)成比例关系,那么就不是固定性制造费用了。笔者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问题引导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运用好的话,对教d学效果的提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当然,运用过程中也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