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 > 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论文

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论文

  会计造假的具体表现主要有账目来源造假、成本费用造假、虚假确认收入与虚增利润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利益驱动、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论文篇1

  浅析会计造假的防治分析

  1 会计造假的现象分析

  1.1 隐瞒销售收入,账外设账,有的盈利企业为掩盖真相以肥私囊,乱列乱支,私设小金库,非法获取巨额收益,经营情况较差的单位隐瞒收入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还有的企业明明盈利,却在账上人为制造亏损,将应在本年计人的收入挂账,转到下年结收,以使税金更小化;还有的企业可能采取虚假发票,在费用中增加资本化支出,多提折旧和坏账等,甚至开设两本账,采取设账外账、收入不入账、多列费用支出等手段,偷漏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等。

  1.2 乱列成本费用,利润巨额冲销。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原始凭证失真;利用资产挂账调节利润;通过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

  1.3 虚假确认收入,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些公司不遵循收入实现原则来确认收入,而是根据需要提前甚至虚假制造收入,如“郑百文”和“琼民源”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虚假确认收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提前确认收入;通过不具有产权的资产进行交易虚构收入;在不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确认收入;通过循环转账来制造收入到账的假象;确认一年中的部分费用,但确认全年的收入以提高利润。

  1.4 会计科目混乱,业务处理不规范。有些企业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失误使得会计工作违背了真实性、准确性等原则。

  1.5 高估资产,虚拟资产大量渗透。账面资产与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背离,资产负债表中的虚拟资产大量渗透。实际上往往只有在企业最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充分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重组、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

  2 预防会计造假的措施

  2.1 加强内部监督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起到事前监控的作用,减少犯错的机会,降低财务造假机会。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可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漏洞,避免差错和舞弊行为,减少企业损失。

  2.2 完善会计师制度

  加强对注册会汁师行业的监督力度。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股东出资,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审计的结果应对股东负责。然而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复杂化,董事会和经理的角色日益复杂,最终导致审计业务的聘任权由企业的经营者掌管,形成了原本是广大股东审计经营者却变成了经营者自己审计自己的现状。注册会计师的一切费用均由被审计单位支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要求注册会计师们保持独立性呢?

  2.2.1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为保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保持独立性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仍需采取一定措施来强化这种独立性。从根本上说,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是最为有力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对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需求的缺乏是导致当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最重要原因。

  2.2.2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事业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行业,也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其发展之快速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因而为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切实履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职责,尚须进一步加强该行业的法制建设。

  2.2.3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在这一方面的公众期望差距。必须指出的是,业务监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非一项突击性的事务。同时,还应尽快制定监管工作规则以及有关的惩戒办法,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2.4 重新审视会计市场准人制度。在当前会计市场上,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会计市场的准人制度。为抑制会计市场恶性竞争而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应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办法,促使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兼并,达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之目的。

  2.3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新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对会计人员采取激励措施,不断吸取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从专业角度观察,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与企业改制相辅相成,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广大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的形势,广大财会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水平,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准确应用规则,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

  2.4 强化政府管理

  加强政府部门对市场合理而有效的监管是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重要手段,在防范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扮演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角色,还应作为证券市场的守夜人,本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督。通过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将违规者绳之以法,以警示潜在的违规者,用足够的惩戒来提高违规者和潜在违规者的违规成本,以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改善市场环境。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理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体制,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政府监督体制不是十分顺畅,也导致了政府对财务报告粉饰监督不力。例如,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的部门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而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同时监管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多年以来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争夺对社会审计管理职能的遗留问题,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等不良后果。因而,必须对这样的监督体制进行改革。综上所述,财务报告的虚假是全球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使财务报告的虚假情况难以计量,但大多数人仍认为虚假情况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虚假发生的数量以及因财务报告的虚假而造成的损失金额都在日益增长。所以,我们要寻找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方法,从而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小结

  虚假财务报告已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治理虚假财务报告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综合措施,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逐步实现。在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积极的做法是从整个社会的诚信抓起,防患于未然。通过前文叙述的治理方法,我们知道制度能改变人及社会的一些行为,但永远没法左右所有的行为。制度的这种有限性,可部分地由文化、道德等一些非正式制约因素弥补。因此,仅仅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审计进行改革,仍不足治理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还应当深刻反省扭曲的文化氛围和沦丧的职业道德,并加以矫正、修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治愈会计舞弊这一市场经济的顽症。

  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论文篇2

  浅析会计信息造假的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目前仍有一些虚假、歪曲的会计信息让众人触目惊心。财会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表现形式、危害和成因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希望能对防治会计信息失真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会计信息;造假防治;措施

  财会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它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屡禁不止,不仅直接侵害国家利益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导致宏观经济决策紊乱,而且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1.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和结果不一致,而且这些不一致是由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则的蓄意违反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会计核算资料失真、资产计价失真、往来款项失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经营成果失真,最终都会体现在会计报告的失真上。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造成国家资产流失,影响和破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措施的执行;致使有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为经济犯罪活动打开方便之门,助长了腐败行为。

  2.财会信息造假的原因简析

  2.1 业绩考核不完善

  我国企业基本上是以财务性指标来考核企业管理业绩。这种财务性指标业绩评价方法,只注重最终取得的财务性指标是滞达到预期的标准,是否比前期或同行业标准有进步,而不去探求根源,忽略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分析。业绩评价对企业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业绩评价中,过分倚重于当期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势必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只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远利润,甚至诱使企业管理人员投机行为的发生。计算财务性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是会计数据,当即使通过以牺牲长期利益也无法使财务评价指标达到预期标准时,这种投机行为发展到极端就演化为直接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编造数据以达到预期的业绩评价标准。

  2.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坚决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复杂,职责不明;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或者已建立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2.3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虽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政府能够作为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经济运行的监督者,甚至参与到不应该的具体经济运行中去,但在微观经济运行中,政府却显得无能为力,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干预的程度十分有限。这样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对剩余索取权的控制就会扩大,于是产生“内部人控制”。这时企业管理人员就有动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4 惩处力度不够大

  尽管我国会计法规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的违规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2.5 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不规范的职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不到位,也是外部监督不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2.6 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新会计制度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济进行职业判断,而有的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难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还有的会计人员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以及追求个人私利,会计信息失真成了他谋利的工具。

  3.如何保证财务信息真实

  3.1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健全的管理与控制,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构造多元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的决策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企业监控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目标。

  3.2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如通过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究对会计信息失真形成日常的监督机制,这是我们目前惩罚手段里所缺乏的。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处罚中民事法律调节的力度,提高民事赔偿额度,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成本,还需要明确民事责任人,让承担法律责任者确实得到惩罚。

  3.3 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4 贯彻新《会计法》,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要按照全面性、可操作性、相互制约和繁简适中等方面的原则设计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然后努力改善会计控制和内部环境,努力提高企业领导人对内部控制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内部会计控制能较好地防患于未然。

  3.5 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广大会计人员肩负着深远的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这也就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是既源于又高于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的,必须要求会计人员树立崇高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除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要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相关的标准与实务,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还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法律水平。

  3.6 加强外部监督

  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以及外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监督。首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使各种审计进行有力的结合。其次,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充分披露除财务信息外的其他决策所需信息,尽可能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和风险,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再次,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使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成为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公允的可靠可信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陶大新.会计账册造假行为分析及其防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297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