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 > 专业会计研究论文

专业会计研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专业会计研究论文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会计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会计研究论文范文一:碳资产财务会计研究

  一、碳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

  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者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者财富转化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形或无形的资源。碳会计存在于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交易的某些特殊性使得传统财务会计目前难以准确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核算,而对于碳资产而言,则应在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务基础上,或将目前归结为传统财务会计资产要素中的项目提取出来,纳入到碳资产中进行确认、核算,或将较为特殊的目前无法依据传统财务会计予以确认、核算的项目,则在碳会计体系内,进行系统的分类,并确认、核算。将一项资源确认为碳资产,需要符合碳资产的定义,与此同时,还应满足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以及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二、碳资产的确认及计量

  碳交易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在现有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的资产类科目内核算,本文在碳资产要素下设置碳会计科目,根据具体的碳交易项目确认计量。

  1.碳排放权

  1997年12月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对缔约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减排标准,世界各国应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碳减排义务,发达国家2005年开始成大减排义务,到2010年二氧化碳等6种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另外,《京都议定书》建立了3个合作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允许缔约国之间进行排放额度的买卖,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机制从排放额度较为宽裕的国家买入碳排放额度,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与不同的企业之间。碳排放权交易使得游离于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气候环境因素成为了企业会计核算内容之一[1]。碳排放权是目前碳会计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获得碳排放权的途径及持有意图的不同,无论划分到无形资产、存货或金融资产中哪一个科目内对其核算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其确认问题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究竟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企业从政府手中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企业从监管者即政府处分配获得或免费取得的排放权,应按照公允价值,根据其持有意图计入“碳无形资产”或“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国家和项目实施机构所有,并规定了国家与项目实施机构减排量转让交易额的分配比例[2]。因而,若企业持有国家分配的碳排放权以出售为目的,那么,获得的碳排放权应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入“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由国家享有的份额贷记“其他应付款——碳排放权(国家)”,企业应享有的部分计入“递延收益——碳排放权”,持有期间以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借记或贷记“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碳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若企业持有国家分配的碳排放权,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发生的碳排放额根据持有排放权的比例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摊销,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将递延收益分摊转入当期损益,计入“碳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应对确认为碳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发生价值的,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碳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通过交易机制购买得到的碳排放权。企业通过自行开发项目,按照定价购买或者公开拍卖获得的碳排放权,应该按照获得该排放权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该成本主要包括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费用、项目开发中介服务费用、经营实体项目审定费用、经营实体核实核证费用等。该成本金额借记“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在项目持有期间,若持有碳排放权的意图没有发生变化,应对已消耗的碳排放份额按其比例对确认为碳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摊销,借记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计提减值准备。若企业意图出售持有的碳排放权,则应将“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的余额转入“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碳排放额公允价值与“碳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碳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3)从其他企业购买得到的碳排放权。企业从其他企业购买排放权的,若其持有目的是企业经营,抵减企业自身碳排放额的,以购买价款作为初始入账金额,计入“碳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同以上两种情况。若企业获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在适当时间予以出售,或持观望态度,近期内部使用的,则应按照所购买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计入“碳可供交易金融资产”,实际支付价款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碳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2.碳汇

  碳汇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于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其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库指在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存储碳的部分。从碳库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贡献看,可以把碳库分为碳源和碳汇两种类型的碳库,衡量碳库是碳源的库还是碳汇的库则取决于静态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NetEcosystemExchange)的变化,即衡量系统整体获得或损失的碳量。本文主要讨论碳汇的确认及其会计处理。碳汇根据固碳主体不同分为以下几类:森林碳汇,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相关性的是林业碳汇,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或机制,《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的固碳作用,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减排指标,因而森林碳汇纳入到碳会计核算范围;草地碳汇,由于其固碳的非持久性在是否应纳入到碳会计核算范围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然而,草地的固碳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应纳入碳会计核算范围;海洋碳汇,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然而,碳会计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因而,虽然海洋具有一定的固碳功能,但不纳入碳会计体系核算范围[3]。由此可见,若企业拥有面积较大的园林或草地,即可以将其作为一项碳资产,其固碳数量可以抵减碳排放额。因而,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园林或草地,森林或草地的固碳量及碳排放额价额的确定就是碳汇价值的核心问题。目前,碳库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库存方法和活动方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潜在的基本假设都是:来自于大气和流向大气的温室气体流量等于生物质和土壤中碳储存量的变化。库存法衡量碳库存量变化的共识为:C=(Ct2-Ct1)/(t2-t1),其中,C表示碳储量变化,Ct1时刻t1碳存储量,Ct2表示时刻t2的碳储量。活动方法与此相反,基于活动的方法则估计碳库增减后的净余额,该方法也称为损益或流量方法,适用于单个碳库难以衡量、碳储存的短期变化不易受到影响的情况,公式为:C=A*(CI-CL),其中,C表示碳储量变化,A表示土地面积,CI表示碳增益率,CL表示碳损失率[4]。企业则可根据测定的碳存储量以及当日市场碳排放额的交易价格计算得出碳汇的价值,即:碳汇=固碳量*当日市场碳排放额交易价格,借记“碳汇——森林或草地”,贷记“递延收益”,抵减企业碳排放额时,借记“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碳汇”,然后按照碳排放权进行处理。

  3.碳固定资产

  低碳经济下,节能减排、提倡环保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企业加入清洁发展机制(CDM)会有很多企业自行研发的节能减排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最终成果大多都是大型的机械设备,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规定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无法在最终的财务报告中体现出企业对低碳的贡献,本文认为应将其划分到碳资产中进行核算,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按照财务会计中自主研发固定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借款费用等均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最终研发成功时,将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转入到“碳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其折旧方法,折旧额的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资产最终处置所获得的损益计入“碳收益”。

  三、结论

  碳资产是碳会计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要素,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建立表明我国企业的碳交易将更加频繁,对碳资产的确认及核算主要从碳排放权、碳汇及碳固定资产三个方面着手,根据企业经营策略,以财务会计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其进行核算。

  专业会计研究论文范文二: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在企业进行的标准成本法实践,管理会计发轫于工商业企业,商业银行最初引入管理会计主要基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内生管理需要,并且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同时也衍生出不同工商企业实践的独特经验。本文从中小商业银行视角探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实践。从银行业和企业的对比视角梳理两者实施管理会计的差异;分析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现状;从数据治理和闭环应用等方面对管理会计应用提出建议。

  一、中小商业银行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差异

  (一)产品认定与资金转移定价

  工商企业最初引入“内部转移定价”主要解决生产规模扩张后企业内部产品流转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企业引入FTP不同,商业银行最初应用FTP是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准确衡量不同产品的盈利贡献并相应配置资源的内生管理要求。与企业提供普通产品不同,银行作为金融媒介经营货币,资金运作来源于吸收的存款和金融债券等其他主动负债,其本身就是银行重要的产品。银行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现了产品的认定,解决了多维度盈利核算的基本问题。FTP在银行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分割利差的基本功能还派生出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品定价等主要职能,可以说脱胎于工商企业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银行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二)风险成本与资本成本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这也是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本质特征。如何有效管控风险对商业银行实现盈利至关重要,只有当经营风险取得的收入能够覆盖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耗费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仍有盈余,才能获得过滤风险的真实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以识别、计量、控制、化解风险。

  (三)运营成本

  实施运营成本划分是商业银行推行多维度盈利核算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架构,与之相适应的运营成本划分需要将成本核算或分摊至机构、条线、产品、客户、员工(客户经理)、渠道等多个维度并涵盖总分支行等多个层级,因此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较一般工商企业更为复杂。此外,工商企业在经历了传统的成本分摊后正逐步实践作业成本法,以便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模式明确成本承担责任。但是商业银行由于交易的多样和流程的复杂决定了其难以像工商企业一样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但近年来商业银行实施的流程银行和前后台分离改造实质上应用了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理念以加强价值链管理。

  (四)数据的复杂性

  与传统工商企业不同,银行动辄千万级的客户量和上亿级的交易量、交易的复杂性和缜密要求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时普遍面临难以逾越的数据处理难题,这一问题在中小商业银行尤其突出。科技实力较强的大中型银行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汇总处理各类外围源系统的数据,清洗后对外输出供多维度盈利核算需要;部分科技实力薄弱的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数据仓库等统一的全行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时需要同时面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类源系统,数据清洗难度巨大。此外,即使已经建立数据仓库,也面临着源头数据缺失、终端数据要素衰减等问题:由于优先保障财务会计核算完成交易的想法根生蒂固,导致交易源头不重视保留客户、部门等信息,汇总记账的情况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多维度盈利核算的需要,且随着数据在系统间的多次存储,账户级核算要素逐级衰减。

  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

  随着2012年不对称降息和央行首次允许存款利率执行上浮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进入“最后一公里”冲刺阶段。在此背景下,受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放缓的影响,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的缩窄压力,倒逼银行在负债端通过丰富场景化交易手段降低负债成本并提高资产端运作和定价能力。

  (二)金融脱媒和互联网+浪潮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趋多样化,优质企业不限于银行提供间接融资支持更多希望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此外,受“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上的“强势不再”。银行必须从传统的资金中介迅速向服务中介转型,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三)资本约束不断加强

  2013年执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监管部门对资本的定义以及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拨备率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资本作为银行最核心的资源,国内主流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优化资本配置,提升资本回报率的可持续、轻资产发展道路。站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风口,商业银行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亟待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内部管理在支撑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业务线、产品、客户等维度“规模、效益、质量”的准确计量。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可以满足商业银行预算、核算、考核等方面的量化衡量需求,商业银行尤其是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以顺应价值管理的大潮,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一)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开始陆续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FTP),通过分割利差解决了银行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多数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普遍采取了全额资金计价模式,实现了对不同机构的产品按期限和币种分别计价,同时其导向作用延伸至资源配置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如工商银行已实现将计价结果纳入核心系统账务核算用于绩效考核,上海银行于2005年引入FTP管理,2008年上线FTP系统并将结果纳入机构考核利润。同时,部分中小型城商行尚未实施全资产负债定价,存在无法公平绩效考核并剥离利率风险等问题。

  (二)资本和风险约束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分中型银行近年来将经济资本应用于绩效考核,根据风险偏好策略,适时调整授信业务风险加权系数,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占用成本引导经营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正确把握各类风险,加强经济资本计量,促进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的改善,以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

  (三)定价能力

  贷款定价方面,随着一年以上(不含)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放开,商业银行付息负债成本不断提高,要维持一定的利差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资产端收益水平,加大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将倒逼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目前大中型银行陆续开发以风险定价为原则的贷款定价模型,如RAROC或EVA为基础的定价模型。而对于小型银行,由于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较为薄弱多采取基准利率加点法,无法针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存款定价方面,大中型银行按照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采取量化定价模型测算不同期限存款定价底线,各行的存款定价差异性和竞争性步入常态化。相较之下,小型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域性银行的负债定价能力较为薄弱,为此,人民银行专门印发《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模板》指导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参考经营管理存款的成本和所获取的收益确定存款利率定价,这无疑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对不同期限资产负债产品盈利的经细化核算。

  (四)多维度盈利核算

  商业银行传统的冲规模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如何有效提升风险过滤后的盈利水平刻不容缓。建设以多维度盈利分析为支撑的现代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提升算账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继FTP、经济资本等管理工具后的又一重大管理举措,将有助于管理会计进入系统化、体系化阶段,通过统一的价值指标实现全要素、多维度精细计量和全闭环管理。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中型银行均已构建统一价值标准、统一系统平台、统一评价模型、统一度量方法的多维度核算分析体系,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统一价值评价标准,覆盖营业毛利、运营成本、税务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的统一价值评价模型,支持对机构、产品、条线(部门)、客户、员工(客户经理)等多维度进行核算分析。同时,多维度盈利核算结果正逐渐对接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层面为规模收益的条线摆布提供参考,战术层面为信贷资源的客户间分配提供依据。

  (五)成本分摊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市场化进程提速,全面成本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凸现。众多上市银行和中型银行正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成本收入比。如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在精细化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广泛引入成本分摊机制,将直接成本核算到网点、部门,将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客户和客户经理。

  四、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对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是管理会计深入应用的根本前提

  目前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健全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实践过程中运用过报表利润、考核利润(责任利润)等多种评价工具。商业银行推行多维度盈利核算的核心就是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统一价值评判体系,因此如何有效统一各级人员的认识成为管理会计在银行深入应用的关键。建议从战略制定和战术执行两个层面推进。中小银行加快实施管理会计工具首先要在全行战略层面明确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并制定必要的推进路线图,并严格执行。在战术执行层面,要本着责任清晰易于推广的思路,从制度配套、队伍建设、多层次培训等方面入手,在实施管理会计的初期就建立起涵盖主要业务条线和分行级计财条线业务骨干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计财部门要切实承担引领全行协同推进管理会计的职责,做好知识转化,延伸计财工作触角。

  (二)边完善边应用是发挥管理会计效能的可行途径

  多维度盈利分析的深入推进既涉及业务数据又涉及财务数据,数据量巨大。数据质量上,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系统设计的前瞻性不够,业务系统在交易和核算层面维度信息存不同程度的缺失,存在产品无法细分和损益识别不到客户的情况。工具端建设上,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成风险和资本管理系统,造成多维度盈利分析中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精细数据缺失;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实现全资产负债的内部转移计价,已经计价的业务也还存在兼顾风险、考核等因素,无法拆分提供基础资金定价的问题。上述问题对多维度盈利数据的全面应用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约。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分析管理支撑系统,在现有核算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采用管理分析工具,计算测度多种维度盈利数据,提供管理层决策参考。面对数据质量和工具端建设上的滞后,建议采取大类分析、比率、标准等管理会计常用的模拟测算分析工具进行过渡处理。随着源系统业务识别度的细化,多维度盈利核算的细度将随之拓展。

  (三)强化直接成本治理、简化成本分摊流程是明确成本责任的基本途径

  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成本的精细化核算,这也是明确成本承担和实施成本分摊的必要前提。成本核算治理的途径包括直接核算和间接分摊,在多维度成本核算中,通过成本直接核算和分割核算可以有效提升机构、部门维度直接成本占比。对于中后台部门提供服务消耗的间接成本可通过成本分摊解决,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实施成本分摊初期采取对完全成本按实际成本分摊的方式,以便明确各级责任中心成本承担和成本分摊的尽快推行,待成本治理到一定程度可以逐步推进中后台部门成本中心建设,将中台部门为经营活动提供的支持性服务如科技服务、集中核算运营服务、渠道服务的成本采取标准成本计价的方式核算至受益机构,从而实现间接成本直接化。成本分摊不是目的,分摊方式务求简明可接受,有效提升直接成本占比才是判断成本核算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标准,其目的是提升各级机构对成本的可控性,从而调动其管理成本的能动性。

  (四)加强闭环应用是体现管理会计成效的核心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从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全面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小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要以全局的眼光整体看待事前的全面预算管理、事中的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和事后的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推进闭环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其中多维度盈利核算作为连接事前和事后的桥梁,为事前预测和事后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要切实以战略目标和价值标准为导向,将多维度盈利核算和成本分摊结果对接经营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领域,同时为产品定价基准、经营策略调整等提供有效支撑,共同支撑经营决策,实现银行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专业会计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2016年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例文

4.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5.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6.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7.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105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