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 > 审计学论文

审计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审计学论文

  审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学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审计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审计学论文篇1

  浅议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财政涉农资金是各级政府用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履行其职责时所管理和使用的涉农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在我国涉农资金审计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四)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应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涉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涉及国计民生,对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严肃处理,但审计处理并不是目的,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才是根本,审计机关应立足“审、帮、促”,将审计处理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应分析原因、找准根源,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涉农资金正常有序地使用和管理,使国家的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另外在审计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违规的物资、设备、工程等招标投标行为,使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与涉农资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学论文篇2

  浅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本文从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 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方法;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不仅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而且充分体现了审计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较高的效益。

  (二)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审计任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职能由查错防弊向防护性和建设性转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企业整合现有资源,控制经营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手段,必须围绕企业的战略核心开展。

  二、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与真正的经济效益审计还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

  (一)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经济效益审计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作上的种种偏差,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开展效益审计,内部审计比国家审计更有优势,内审对企业内控制度和经营状况较为了解

  然而。内审在实际开展效益审计工作时却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2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的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对效益审计来说还很不够。最起码在人员的配备使用上就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使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有很大的波动性,对本单位的效益监控可能出现断档、间歇。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无固定标准。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具有很大的弹性。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困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措施

  (一)以人为本,转变观念

  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应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的服务观念上来。一方面,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负责人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是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大多数审计人员最初都是作为会计师进行培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会计业务上。但是,必须看到,效益审计人员所扮演的新角色是作为高层管理当局的助手。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将自己局限于会计核算中。如果效益审计人员的组成和知识层次单一。则不能适应效益审计的要求。因此,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是仅具有某些职业条件的人员。这就说明,虽然会计师有足够的资格在效益审计队伍中担任重要角色,但仅有会计师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这就要求企业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三)重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要确保审计效果,就要注重审计方法的创新。1 制定周密细致、目标明确的审计方案。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必须统筹兼顾,选准切入点,依此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范围及重点。2要注重审时调查,要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查明审计事项真相。只有在收集、了解和把握各方面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对审计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衡量、评价,特别是涉及到的很多非数量因素的问题,都需要在审计调查中完成。3 重视综合分析。不能仅仅就数查数,更主要的是要运用各种数据和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并要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促进有关部门及时整改,纠正决策执行中的一些偏差,使效益问题落到实处。4 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效益审计中涉及数据模型、统计抽样、数学分析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深化审计成果,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满足效益审计的需要。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效益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从总体上做出评价,还要深入分析其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和各环节,找出影响其效益的主要因素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也应相应地分为综合效益指标和单项效益指标两大类。综合效益指标主要由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组成。净资产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社会贡献率是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能力的指标,从企业向社会所作的贡献角度评价企业外部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性指标是多种因素、多种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审计时从各个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有助于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的审查分析提供思路和导向。单项效益指标对构成综合效益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项评价,分析某项资源的利用情况,或某一工作的效率、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意见与建议,深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包括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的效益指标——销售利润率;反映财务管理状况的效益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投资与研发状况的效益指标一投资报酬率、科技进步对净利率增长量的贡献;反映人力资源状况的效益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价值率。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同其他事物一样,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机遇。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切实鼓励思想创新,使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32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