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会计审计论文>审计>

审计毕业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随着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审计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审计毕业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审计毕业论文发表篇1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应对措施

  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都存在审计风险,但内部审计风险一直不被重视。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及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将内部审计风险定义为,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由于采用了没有意识到的错误的或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形成的审计风险。为了进一步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规定,将内部审计风险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前提下,由于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单位的经济业务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重大错弊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和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疏忽未能发现错报的可能性。

  相比于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更加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人员构成以及管理方式等核心数据,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对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会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单位的内部审计已经由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由于抽样审计的固有弊端,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检查风险在不断的扩大。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来源分析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在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种主要的审计形式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最差的。既缺乏政府审计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又缺乏注册会计师审计严格的独立性,如果对内部审计工作效果进行严格的外部评估,内部审计人员将承担极大的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虽然担负着监督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要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制约。只有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足够高的级别,才能防止内部审计人员“下审上”的尴尬,以及相关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正常干扰,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一般可以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受单位最高权力部门的直接领导,如董事会;二是受单位最高管理者的直接领导,如总经理;三是受单位财务部门最高领导的直接领导,如财务总监。

  (二)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内部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时间三个方面。由于一些单位负责人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能直接增加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并不愿意内部审计工作占用过多的有限资源。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内部审计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在大型单位内部,很难为内部审计安排专门的全面盘点计划或给予内部审计人员足够的权限使其能任意接触单位的各类数据。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却决定了其必须在单位领导规定的期限下就特定审计项目完成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

  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即使对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较高,也很难通过扩大审计样本量、降低检查风险的方式将最终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三)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内部审计报告作为内部管理文件,一般不会对外提供,因此,即使出现审计失误也不会给单位带来实际的经济风险,往往只需对错误进行简单的更正即可,被审计的下级部门很少会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对于外部审计要低得多。诸多原因造成了不少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压力和风险都属于被审计部门,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不存在任何风险,精神上的懈怠会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失误,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推动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转变。虽然我国2005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已经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发展,但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侧重于细节测试,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控制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从被动接受审计风险转变为主动控制审计风险,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对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贯穿于整体审计过程之中,将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式从细节测试转为分析性程序,通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分析性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通过 分析单位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并与行业平均、单位历史数据、单位预算数据等基准数据进行比较,以寻找异常差异,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的一种方法。分析性程序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利用在风险较高的交易点上,从而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例如,在对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核算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计算本期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进行对比,从而推断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计提是否合理,若全部工作通过细节测试来完成,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二)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审计。完善的内部控制在错弊发生之前就可以进行预警、防范,在错弊发生之后可以进行纠错、惩戒,因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涵盖了企业人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各个方面,标志着我国现代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具体经济业务审计有机结合,使内部控制审计演变为单位的一项日常管理活动。

  (三)适当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外包。内部审计风险很大一部分源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同单位的其他员工一样,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企业管理相当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也是处于“两难”境地,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解决这一弊端的最好办法是适当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外包,由单位外部人员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中涉及个人经济利益等比较敏感的工作。而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则可以利用自身对单位经济业务比较熟悉的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审计以及经济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上。

  审计毕业论文发表篇2

  浅谈审计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依据国家法律或基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而取得的国有财产、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资产、由于接受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等。对事业单位而言,凡是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单位创办或者所属的事业单位,其占有使用的资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非国家机关及非国有企业单位创办的事业单位,凡是由国家投入的资产也应属于国家所有。审计中,应能透过表面的经济现象分析判断出哪些经济行为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而防止国有资产不受侵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关键词:审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

  原标题:小议审计中如何发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等流动资产和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

  另外,收支入账不合理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下面就审计中发现的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总结如下:

  (一)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性资产流动性较强,容易发生错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重点的审计内容应包括:会计、出纳等相关岗位是否建立了不相容的职责分工;银行存款、现金的领用报销手续和程序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库存现金超限额使用、坐支现金、不应借出的款项白条抵库、超出结算起点支付现金等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问题;银行开户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多头开户、出借账户等问题,审计人员还应对库存现金进行监督盘点,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核查银行账户未达账项中有无收付均未入账的款项。

  (二)往来账的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对账及记账情况,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主要表现为:

  1、有的单位内部往来款项多年不对账,有的已经根本无法对账。

  2、记账依据不够充分,内部往来挂账随意性较大。如,有些单位使用白条、自制说明、领导批件、工程完工单或自制收据作为入账依据;有些单位之间发生的临时借款,出借方已凭借据记账,借款方未记账,双方不同时记账;有的为了应付审计部门或财政部门的专项检查而随意挂账,造成账实不符。

  3、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直接凭借条借款给经办人挂账,经办人报销费用后未及时冲销原来的借款,造成虚增负债。

  4、人员调动时未及时结算,长时间挂账。

  5、有的事业单位将不该报销的费用支出挂入往来。

  6、有的事业单位将房租收入、上级单位拨入的专项资金、下级部门上缴的管理费等收入记入“暂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既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截留挪用了专项资金、隐瞒了管理费收入,又偷逃了国家税金。另外,还在“暂付款”和“其他应收款”中,将不应报销的费用列入,或对无法收回的款项及个人借款长期挂账不做账务处理。

  (三)对实物性资产,审计中应重点关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之间的责任是否明确,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如何。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能否保证所有实物资产变动的情况均能在有关资料上得到正确的反映;是否将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保管、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内容在固定资产卡片上详细记录;

  增加的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账;资产的减少有无报批,转让计价有无合法依据,是否存在低价处理国有资产的问题,是否存在购建资产作为支出核销后形成账外资产的情况;资产的领用、核销手续是否健全;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建立了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以保证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是否规范了固定资产抵押管理,有无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固定资产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擅自提高标准的问题。审计人员可根据需要对全部或部分实物性资产进行监督盘点,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及处置定价,防范固定资产的流失。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价值高、不易移动,容易忽视对其真实情况的审计。审计中发现,有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未作相应的账务处理;二是某些单位自行处置固定资产,手续不健全,程序不合法;三是有些单位以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房屋建成使用多年后仍未办理竣工决算,房租收入和固定资产也未入账;四是有些单位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或虽设有明细账,但登记不规范、不及时,甚至有错登、漏登现象发生;五是有的长期未盘点,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账账、账实不符。这样,就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实,家底不清,税款及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四)收入的审计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1、有些事业单位将收取的费用直接记入往来科目,长期挂账且未申报纳税。

  2、将应收取的费用通过合同约定直接冲抵购买的办公用品等,收支均未开票入账,也未申报纳税。

  3、有些单位之间为了逃避财政等部门的监管,将支出票据在应收取相关费用的单位报销,抵顶应收对方单位款项。

  4、未将收取的相关费用纳入账内核算,直接支付了相关费用。

  以上造成事业单位收入核算不实,影响了单位收入规模的真实性,逃避了财税部门监管,易形成账外资产———小金库。

  (五)经费审计中应关注下列内容:检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有无挤占挪用、提高开支标准、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挥霍浪费等问题;要审查经费开支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有无将资金转移下属单位进行支出等问题;审批权限是否合法合规,对于由国务院或上级部门审批的收费项目是否认真地执行,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仍在收取已经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问题。

  (六)票据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漏洞也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有些单位票据领用和核销未办理任何手续,容易形成“小金库”;有些单位为了谋取小团体利益,采取开“阴阳票”或自制收据套取现金,逃避财政部门监管,形成“账外账”。

  若审计中能就上述关键控制点展开询问、盘点、查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定会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强化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力度,审计查处国有资产流失舞弊的效率,定能及大地防范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从而也对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及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20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