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毕业论文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审计逐步迈八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历史证明,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审计,审计风险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而日渐增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风险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一: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
摘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市场需求不断减少,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资金链时常出现断裂,使得许多企业面临严重的务危机和生存困境。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控制企业自身的务风险,保持对企业内部各项事务的全面控制,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大部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使得内部审计面临较大的风险,我们通过对造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自身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自查自改,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务风险和生产经营风险,帮助企业及时改正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促进企业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内部审计对于把控企业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各种务丑闻发生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出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2016年4月发生的东虹桥金融在线公司的延期支付事件,是由于其资金链断裂造成了务危机,而务危机的造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其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造成的。然而自从内部审计制度从国外引入我国以后,总是会出现一些与我国企业以及我国市场环境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导致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频发,难以达到发现企业问题的目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全和发展。所以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对造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一一的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避免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对于审计职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审计技能的要求,还有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我国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基本的审计技能的缺失,不能对企业的基本务进行统计审核;二是内部审计人员仅仅是对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而不能发现务数据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其如何影响企业的管理;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与企业务人员串通,肆意篡改务信息,并且伪装审计通过,导致企业务数据失真,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
(二)内部审计方法较为落后
我国内部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方法较为落后,导致审计过程容易出现误差,即使不出现误差,可能也无法达到企业内部审计需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沿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处理企业务数据,庞大的数据可能导致务处理的失误,进而导致内部审计缺乏准确性;第二,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抽样审计的方式进行,这样可能导致审计抽样调查产生误差,无法以样本的结果来推定总体的务真实性;第三,企业的审计方法落后,仅仅是对务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学分析、比对,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纠错,还要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企业的内部审计无法对审计数据进行全方位、综合的分析,缺乏对于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三)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是牵制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影响内部审计真实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我国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是由企业上级设立的,但是审计中极其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审部门无法对上级领导开展,而上级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所以导致内部审计存在风险;另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大多由务部门构成,与其他部门是平级关系,所以在进行内部审计难免互相通气,互相牵制,严重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四)内部审计体系不够健全
内部审计无法正常实施的原因之一是内部审计系统性的缺乏。首先,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建立企业的审计资料数据库,没有对企业需要审计的资料进行定期的汇总,以便日后的分析;其次,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建立定期审计的机制,无法通过长时间持续的观测发现企业潜在的务问题;最后,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建立对于审计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对审计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内部审计方式的改进。这些问题是造成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素质
对于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
第一,培养基本的务数据处理技能,使得审计人员可以较为熟练的处理企业庞杂的务数据,形成审计的基本能力要求;
第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务数据深层次分析的能力,除了能够通过审计发现存在务问题的数据并进行处理,还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审计后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内部审计可以达到促进企业管理的目的;
第三,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审计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防止其为了谋取私利串通务造假的人员隐瞒造假信息,胡乱编制审计报告,导致审计信息失真,如果宣传教育未能阻止审计人员徇私枉法,则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其进行惩罚,杀鸡儆猴,保证审计报告真实性,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二)推进内审方法的改进
审计方式的完善可以全面的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首先,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数据均纳入内部审计的范围,以此增加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全面程度;其次,全面普及会计电算化的方式来处理务信息,以避免人工的会计处理方式导致会计信息错误,保证内部审计的准确性;最后,由于内部审计可以给企业的管理提供参考,所以内部审计过程应当引入较为科学、深入的运筹学、统计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企业务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增加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得其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
(三)建立适合内部审计的机构结构
机构结构的设置可以直接影响一个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内部审计部门更是如此。完善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最重要的是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一是应当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独立于企业的高管,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可以无条件的对企业高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且如果审计发现问题,可以直接进行处理或上报纪检部门;二是应当使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企业的其他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权利大于其他部门,避免平级之间的部门互相串通和牵制,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难以开展,导致内部审计的低效和失真。通过以上方式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方便其顺利的开展审计工作。
(四)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的完善是内部审计开展坚强的后盾,可以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一,内审部门应当建立自己的务数据库,对企业发生的务信息、数据进行定期的收集、汇总,并接受务部门提供的务信息、数据,并将这两份数据独立储存,形成一个庞大的企业务数据库;
第二,定期比对内部审计部门所储存的两份务数据,并对务部门提供的务数据进行审计,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务问题并进行纠正,防止企业务风险的发生,加强企业的日常管理;
第三,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审计效果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审计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对审计的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以评价的结果来反促进内部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审计效果的提升,最终促进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
三、总结
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应当对这些造成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在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同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确保企业在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0).
[2]孔庆华.浅析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J].中国外资,2012(01).
[3]吴中意.浅析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及对策[J].经界(学术版),2014(02).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二:论国企审计风险的管控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监督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国有企业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防范保护作用。完善的内部审计可成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企业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并可监督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重大损失,确保国企资产完整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评价鉴证作用。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前提下产生的,为经营管理的分权制产物,而国有企业是典型的受托经济责任经营模式,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是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经济责任人,尤其大型企业集团不仅规模大,且管理层次多,对受托经济责任人或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评价考核不可或缺,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经济活动作出公正客观的审计评价,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营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进行审计评价,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国企健康发展;三是促进服务作用。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内设机构,其职责就必须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履行审计职能不仅能准确地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整改,帮助企业改善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特征
1.内部审计的理论体系不完善。一是相关内审准则对审计风险认知与识别存在偏差。目前我国的内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仍停留在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虽然从理论上解决了以制度为基础审计的随意性问题,并提出了应以评估的风险程度分配审计资源的理念,但其仅是简单地将风险归结于企业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两方面,不仅以偏盖全,而且可能使导向发生偏差。而社会审计于2006年已率先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即“经营风险基础审计”和“透过战略系统棱镜审计”,其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起点,了解和评估来自企业内、外各个方面影响企业目标的一切情况,包括其所处行业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战略目标、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等,从而识别出企业的重大风险领域,由此推导可能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漏报风险点,进而分配更为合理正确的审计资源。从以上分析,由于内审理论上的滞后,加大了内审工作的审计风险。二是国企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职能存在交叉,使内审工作面临额外审计风险。我国现有的审计分为国家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大领域,国有企业是唯一面临三大审计的企业,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前提下建立的,具有很强的行政性。部分内部审计项目除遵循内审协会颁布的内审准则外,有些项目必须适用国家审计的相关法规,如下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另外内部审计在业务上还应“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使内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国家审计职责,而两者在审计权限上无法对等,这就必然使内部审计可能超出其风险导向所评估的风险承受力,承担额外的审计风险。三是,审计风险责任监管与追究缺乏标准,审计人员的风险成本较低。从我国与内审相关的法规中可以看出,对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主要注重其是否“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并不与审计风险理论挂钩,且内部审计的使用方一般为企业内部治理或管理层,其也是审计风险结果的承担者,故不如社会审计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广泛,因而国家对内部审计的监管远不及社会审计严格,某些国有企业即使发生审计失败事项,也仅仅是注重追究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即使追究审计责任,因无相关监管标准而难免走过场。因此,审计人员对除职务操守之外的风险意识淡漠,因为一旦发生审计风险,无需承担责任。
2.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较落后,独立性弱。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呈多样化,其中,直接由董事会(或下设审计委员会)管理的仅占46%,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非上市企业的内审机构大多归口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管理,如财务、纪检,而传统型国有企业更偏好于纪检监察模式,将内审职能定位于对下属企业及领导的监管。这些内审机构的层次、地位和独立性较弱,反映出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足。有些国有企业将审计部门视同普通的业务部门,实行同等的绩效考核,将审计部门的绩效取决于被审计对象的“民主”投票,导致关系错位,更加剧了内部审计的主体与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内审职能受到不当牵制,内审机构无法自主开展工作、审计处理不能有效贯彻执行、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队伍力量配备不足。内部审计队伍的健全程度,包括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水准及企业对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尚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行业准入资质考核不严,门槛较低,后续教育要求不高,致使审计从业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尤其缺乏中高端审计人才,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往往对内审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标准,尤其是在内审职能隶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的企业,内审人员的专业标准往往被其他职能标准所掩盖。有些企业仅是由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兼任,知识结构单一,对企业宏观管理与生产技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广度与深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组成不稳定。部分国有企业内审机构隶属其他职能部门,缺乏足够的专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往往临时借调,而对借调人员资质要求及管理存在难度,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出现问题也难以追责。三是对内审人员无较有效的保护及激励措施,内审人员发现问题提出结论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国有企业人际关系往往较为复杂,内审人员在发现问题与提出处理意见过程中,很有可能“得罪”大批关系链,可能在未来遭受不明的打击报复,出于自保很多内审人员没有勇气站出来揭露问题,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选择沉默。
4.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辅助审计普及率不高。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晚,内审人员素质还在逐步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较低,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电子信息化处理工作能力不强。同时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审计软件的开发尚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中,没有建立一套功能完备的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配套软件,而与之相反的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ERP或GRP)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较广的普及,落后的审计信息化水平必然影响和阻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1.结合中国国情,适时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完善内审法规及理论体系。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需求,还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应该完善相关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原则、要求,保证内审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内部审计还应借鉴国外合理先进的经验,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规范我国内部审计体系,制定内审实务标准,加速研究和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使传统的内部审计跳出账簿,跳出内控,进入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加强对国有企业内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内部审计体制建设的监管,增加内部审计宣传与培训的力度及范围,提高企业领导层的认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夯实内部审计基础,将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做实。
2.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机制,确保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确认和评价,权威性可使内部审计师非受限地开展工作,规避相应的审计风险,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并得到及时恰当的应用,才能达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将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单位内部其它各职能管理部门,接受本单位最高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并独立开展工作,充当他们的参谋和助手。同时通过宣传和学习,提高国企领导层现代管理理念,使其充分认识和了解内部审计的本质和作用,把内部审计置于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改革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制度,人员的聘用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拨,组建业务能力强、技术资格与职业道德素质均过硬的审计队伍,打破不合理的审计人员考核制度,建立独立的符合职业标准的考核体系,杜绝其考核受制于被审计单位或其相关利益人的情况。建立常效培训制度,将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作为人事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企业的尊重和地位;三是应建立和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根据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特点,制定出更为严格的关联关系的判别标准,既保护内审人员的合法权益,又能使审计结论更为公正可信;四是健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工作机制。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审计工作的有效性的充分体现。建议建立国有企业审计成果运用联席会议制度,由审计、纪检(监察)、人事、财务等部门共同参予,以此扩大内审结果的影响力;建立审计追踪制,督促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大力推行任中审计,建立审计结果信息库作为绩效考核和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
3.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制度化信息化建设,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除了关注原有内部控制外,还要注意风险管理与企业治理结构完善,在内部审计风险理念指导下,将企业年度的审计计划和企业最高层风险战略相连接,经过风险分析保证经营计划和审计计划相同,用风险管理改善审计全过程。适当借鉴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即: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入手,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审计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审计人员责任,降低审计风险。重视和加强配套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配备必要的电子化办公设施,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与相关考核,用现代化审计技术及网络应对不断发展的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管理及财务系统,提高审计效率,减轻人为主观差错。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业务规程,使每一审计程序、步骤都有详细规范的书面记录,并履行审计复核制度,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提高审计质量。
结语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全面提升内审工作的地位,树立内审机构的权威性,细化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及各项制度,方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发挥内部审计在国企经营管理工作中巨大作用,从而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提高国企经济效益,推动国有企业良好持续发展。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2.会计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