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事业管理硕士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新学科,发展至今也有将近十年时间,有发展迅速的时期。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事业管理硕士论文篇1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一、引言

  随着大学入学率的快速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急剧转变。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全国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34.5%。

  这意味着在三个适龄青年中就有一个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当入学变得更加容易,也带来了就业的困难,201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离校就业率为71.9%。在生源质量下降和就业困难的倒逼之下,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方式必须进行相应地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对于占据本科高校四分之三的二类本科院校而言,受生源质量较差,学校知名度不高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一定的改革压力。并且,在二类本科院校内部,与理工科专业相对较好的生源和就业形势相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压力则更加严峻。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师资结构不合理,招生规模过大,大部分二类本科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利用SWOT分析框架,对二类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式进行探讨,以便为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基于SWOT框架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的方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的决策性结论。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并广泛运用于工商企业管理中。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公共部门开始借鉴和采用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SWOT分析法也逐渐被政府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所采纳。

  现代高等教育更多地属于专业性的教育。专业设置的性质决定了一个高校的整体性质,专业培养质量则决定了一个高校的整体培养质量,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一个高校未来的整体发展态势。因此,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专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便专业负责人更好地因势利导,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势

  自1998年教育部进行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上完成了专业的筹建。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他们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内涵有着更加透彻的认识,对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更熟练的掌握。与此同时,这些老师普遍年轻,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专业改革抱有更大的期待,同时也能接受改革所带来的短期阵痛。其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符合大学培养通识类人才的要求和目标。目前各个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开设经济学类、社会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等多个大类的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背景,这为他们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劣势

  首先,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1998年随着当时新一届政府的上台,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变得如火如荼。其中,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既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机遇。部分事业单位需要转制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部分事业单位则转为差额拨款单位。抱着为改革之后事业单位培养人才的目的,在部分专家的建议下教育部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此后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速度没有像最初想象的那样快,加之专业涉及的领域过于宏观,包括了教育、卫生、环卫、交通、非营利组织等众多的方面。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是设置了一般性、介绍性的课程,不可能从每个具体的领域入手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导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清。其次,由于专业侧重于理论,缺乏实践的空间与机会,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专业课程内容分散,不成体系,讲授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经验感知,同时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厌学的情绪较为突出。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机会

  随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及参与公共管理培训机会的增多,他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在增加,了解在深化,这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就业。其次,在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行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干预与控制在减少,留给了非营利部门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推动的公共服务购买则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较为对口的领域,非营利领域的发展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实践机会,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威胁

  目前,在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讨论中,逐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一类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性人才,课程设置应该侧重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二类本科院校则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应该侧重于实践性。因此,作为二类本科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其实践性方面的先天劣势,在与本校其它专业的竞争中,在资源获取方面始终处于被轻视和被低估的境地。此外,随着教育部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率的日益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较低的就业率可能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威胁。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犹如工厂生产产品,学生就业率过低则类似于产品滞销。产品滞销可能导致企业萎缩甚至破产,学生就业率过低则会导致专业招生规模的缩减乃至取消。

  三、构建以“问题为导向、 实践为抓手”的培养模式

  通过对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其具备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劣势—机会战略就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不足,使 组织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当前随着非营利组织的 发展空间的扩大和发展 环境的优化,第三部门将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对现有劣势的梳理,并采取措施将其转化为优势,对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升专业就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由于专业建立之初规划的培养和就业领域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当前专业发展最大的劣势。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按照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要求,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抓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新模式。

  目前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项目如何设计?资金如何筹集?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对外宣传?这些具体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从业人员,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有价值的“素材”。因此,所谓的“问题导向”就是以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展开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利用及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课外实践,实现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通过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邀请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来课堂具体讲授提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未来从事非营利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所谓的以“实践为抓手”就是通过解决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具体而言,在课程设计方面,适当地降低理论课时的授课时间,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当学生带着问题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意愿,希望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否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扩大实践课时的比例,可以让他们及时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结合起来。在实践内容方面,通过专业教师与非营利组织的 联系,将学生直接带到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点,参与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学生可以与项目官员一起讨论项目的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可以预见,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实践为抓手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面无表情地听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学生引入真实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从设计、筹资、实施、监测、评估的全过程的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页带来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硕士论文

344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