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论文代发(2)
公共管理的论文代发篇2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背景和意义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背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由于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因此,美国一些高等学府相继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公共事业人才的少量供给逐渐与社会大量的人才需求产生矛盾。因此,我国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在1999年,由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專业的学生,随后各大院校陆续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1.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是指负责维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事业,它服务于社会公众整体的利益,与民生相关,与经济发展相连。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之本在于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这门学科出现较晚,知识体系尚未健全,培养模式不完善,加大了培养专业人才的难度。因此,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各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偏见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偏见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缺乏动力的一个因素。近几年,此专业的就业率并不理想,导致人们对于此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在很多的网站和论坛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常常被视为垃圾专业,有些网站上甚至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十大最差专业”之一。这些舆论给该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就业率低和专业差的双重打击。甚至一些专业老师,也评论该专业前途暗淡。考研和考公务员被大部分老师认为是最好的出路。这种普遍悲观的心态在思想根源上便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2.2 专业优势不突出,职位定向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所涉及的层面过于广泛。在课程设置上就涉及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学习的内容虽然较为广泛,但是学习的深度不够。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优势不突出。在就业职位方向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样缺乏优势。例如,会计学、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在职业定位上都有明确的去向。相比之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十分不明确。以至于在未来的求职乃至考研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有以下四种发展方向: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构)、考研、进入企业或者其他社会上非营利组织、自行创业。纵观这四个途径,其实这也是其他专业学生未来的出路。此专业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便是“我能做的,他人也能做;他人能做的,我未必能做”。从这一方面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毫无自身竞争力,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专业优势不突出,职位定向不明确。
2.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对接
第一,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种应用型专业,实践环节是重中之重。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的建设没有跟上公共事业发展的步伐。大多数学校没有及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实践平台,并且在实践教学上拨入的资金又是少又之少。另外,学校又因为学生外出安全等一系列原因不敢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种种原因导致该专业的建设是缓步不前。
学生只能另寻途径寻找实践,而学生又因为自身资源劣势或者能力不足等其他原因,致使大部分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接的实践机会。这种严重缺失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对应用性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讲无疑是“瘸腿走路”。第二,教学考评模式并不适应实际情况。在很多大学中,教师还仅仅以学生的应试水平来考量大学生的能力。这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十分不适合的。教学考评模式的单一,使学生越来越注重应试考试,导致学生逐渐忽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考评模式不创新,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无法与社会需求对接。
2.4 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快速发展壮大,培养的人才数量也大幅增加。但是在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却大幅下降。究其原因,则是该专业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外舶来品,高校在公共事业发展研究上的历史积淀不足。一部分老师并没有该专业的研究学习经验,还有一部分具有学科研究经验的老师却不能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授课。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而忽略实践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3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还要从多方位入手,不仅要在思想层面加以建设,改变学生们对本专业的认知,还要在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方面和专业设施建设方面多下功夫。
3.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
学生的思想建设十分重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好本专业的基础。这里可以从大学生职业规划入手,因为大学生最初对专业的认知往往决定了未来的大学生活的方向。刚刚进行高考后的大学生往往激情满满,但对于大学乃至本专业的了解还并不清晰。这时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全面了解,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模式也应改进。在大一、大二乃至于大三每个学期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每个学期的授课时长依次递减。最好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指导,这样有利于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持续性跟进和指导。
3.2 进行“因校制宜”的专业化培养
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要由两个主体来做。一是教育部,教育部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中,要对课程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缩减,使系统性的知识更加专业化,以突出专业的优势。并且要对专业深造的途径进行建设,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有的深造学习途径。二是学校,学校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好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开设更具有专业性的课程。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但有本校特色,还能使学生在学科深造和未来的就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3.3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
第一,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教育设施的完善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管理型专业的设施投入主要在于一些相关管理系统软件的购买以及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校方应尽量结合学校自身资源的优势,与社会上一些非营利组织或者政府机构进行一系列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购买先进的相关管理系统软件,为学生提升应用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加大对师资水平改善的投入,要加大力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应鼓励教师多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相关知识领域的进修,多开展专业相关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
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资源,去欧美等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进行调研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倡教师多到公共事业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进行兼职或者担任相关的顾问,在实践中加深对公共事业专业的认知。學校也可以选择外聘一些在公共事业管理行业有经验的人士对学生进行授课,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对于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短板也是一个补充。
3.4 对教学考评体制的改革
改变教学考评体制,着重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实践性的技能。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和选修课程这几大部分组成。但在真正授课过程中往往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的比重较大,而实践课程比重较小。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故在教学考评模式上就要对课程的设置、授课方法和考评方式进行改进。首先,增加实践课程设置的比重。
在课程的设置中,合理安排授课时间,提高实践课程占总体课程的比重。大多数学校只在大三下学期开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这时学生也开始准备各种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为避免此情况,学校可以在每年的寒暑假就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学生时间分配不开等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尽早地了解自身不足与社会需求,从而避免了毕业后的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不对等的现象。其次,创新授课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改变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加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性质的内容分享活动。
还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自身资源邀请一些行业内的精英人士到学校进行课题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的认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最后,改进考评方式。在学生成绩考评项目中,及时地与时俱进,改变旧有的成绩考评模式。将学生的成绩评定改为“基础课知识+论文分享+实践”的评定模式。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实践的项目和职位的安排,定期对学生参与实习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