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博士范文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博士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博士范文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权威的资源配置方式,公共性是其逻辑起点也是最终结点,但现实中存在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制约公共政策的全过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博士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博士范文篇1

  谈公共政策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城乡壁垒森严的户籍政策

  我国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最早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目的是保证对城镇人口的就业安排以及物品的供应。在户籍管理制度下,中国公民被分为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两类,实行城乡分治,这种制度使得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变得十分困难。改革开放后,政策开始允许农村人口自由流向城市,到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或进行个体经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动,但在城市打工或者经商的原农村人口并未得到在城市定居的权利,在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下,农民工子女想要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就必须支付高昂的借读费或其他的教育经费,这对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务工人员来讲是雪上加霜,迫于经济压力,他们的子女只能对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望而却步,转而选择在户籍所在地上学。

  2.公共权力机关恪守的价值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使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现和实施,是一种以牺牲公平而换来的高效率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是其中的突出矛盾,由此可见,公共权力机关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行政模式的转换方向。我国教育政策将大量的资源投放到城市中,使城乡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教育是一项长期国策,投入多,但短期内见效不明显,因此在效率优先的观念下,公共权力机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中,对农村的教育事业规划随意,缺乏长期的考察和科学的战略眼光,将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强调单一的行政效率,而不是追求全方位的社会公平。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为了处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动准则和规范以及活动策略的总称。公共政策可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对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具有制约和规范作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政府失灵的一个体现。恰恰是公共管理机构未能有效地实施好自己的管理职能,才导致了被称为社会“安全阀”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保障标准和保障补助三者间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政策原因主要是由于这道“安全阀”没能发挥好其“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保障功能。

  4.打破二元结构,消除城乡隔离的户籍壁垒

  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打破中国这种二元结构模式,改善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和城市人口同等的权利,让他们能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让农民工朋友在为城市建设做出努力的同时,其子女有机会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能够与孩子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减少两地分居的困境,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能够吸纳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资源压力。第二,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部《户籍法》,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中处理城市与农村人口迁移和户籍问题。第三,为了逐渐消除公民身份差异,就应该逐渐统一我国居民的户籍。

  5.改革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构建服务型政府

  "绩效考核制度是对政府公务员进行考核、管理的基础,考核指标和标准对政府官员的决策和行动具有引导作用。考核中往往是将具有明显效果的经济指标作为考核依据,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上。为此,一些投入较大,但是效果不明显的政策往往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被长期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改革以往将GDP作为考核指标的模式,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要关注公平性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建设一个服务性政府上来,构建一个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进行考核的体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新矛盾和挑战,这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而是中国今天必须面对的严峻社会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是一种必然结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建设和新农村服务建设带来力。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大量人口迁移到城市,估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仍将不断增加。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既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又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将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校、家庭、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统筹规划、协调合作,一起为农村孩子打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博士范文篇2

  浅谈我国农业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

  前言

  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农业发展关系着我国的长治久安。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已开始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阶段,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自动化、高科技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业开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农业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了多次政策改革。但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来看,不难发现,现行农业政策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进行农业改革,创新农业政策势在必行。

  1 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局势动荡,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所以当时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在这个时期我国刚刚开始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仍处于学习苏联模式时期,采用人民合作制及统派购制度[1]。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系体制的建立,开始实行承包制,并建立了生产队制度,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建立。在农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短短几年内,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253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0%。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平缓发展趋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缓慢下来,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2]。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被提出,我国再一次进行了农业政策改革,实施了大批农业优惠政策、农业补贴政策。2004年,全国补贴资金116亿元,农民收入增长6.8%,产量增产9%。自2004年后,我国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突破34975亿元,全国农业补贴升级到了300亿。2012年,我国农业已开始向着工业化农业方向发展。2014年,我国工业化农业已进入初级阶段,生产效率提升23%,当前农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2 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工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政府只能选择强行转移农业剩余,牺牲农业以利于工业化。该时期农业政策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同时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3]。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农业政策改革,实施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政策及土地资源统一管理制度,该政策并没有给农业发展带来起色,反而抑制了微观经营活力,限制了商品流动,该阶段农业政策依然是为工业化服务的政策工具,农业甚至已经丧失了政策发展条件。这一阶段扭曲的农业政策十分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但这些政策帮助我国克服了工业化发展初期的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业政策开始实施包产到户,此时的农业政策摒弃了传统农业政策制定思路,许多新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1984年,是我国农业政策改革的转折点,逐步开始了农业减负,在这一阶段发布的农业政策突破了原有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家庭联产承包政策开始实施,该时期农业政策制定开始考虑工业与农业发展平衡问题。1985年后,农业政策都属于长期稳定的基本性政策及产业协调发展政策。2004年后,我国农业政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集中出台了许多新政策,虽然这使得我国农业政策调整迈出了一大步,但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调整仍不到位。2006年,我国进一步进行了农业政策调整,废除了沿袭了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税,这使得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农民生产热情高涨。2008年,我国再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这使得农业生产总值有了明显提升。2013年,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农业发展进程,农机购置政策得到完善,中央财政年初安排农业机补贴两百亿,年中追加15亿,比去年增加40亿,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工业化水平。

  3 我国农业政策创新机制对策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都十分重视农业,因为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就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我国古代就一直秉承着“以农立国”的发展思想,就算现代经济发展建设中,农业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发展农业,我国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的几千年中,农民都是被剥削的对象,原始农业政策基本都是剥削农民的政策工具。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人民思想和社会都发生了极大转变,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健全。农业政策不再是为了剥削农民,而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新时代发展中我国应对农业政策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实现通过政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农业政策创新中必须要保持农业政策的连贯性,构建顺民意、得民心的支农政策,各项支农政策不仅要保障实施力度,更要保障实施连贯性和有效性,避免只做表面功夫,已实行的优惠政策不可轻易改变,已给农民的实惠绝不能减少,同时保证农业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农业市场调节作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农业政策制定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地位,缩短农业与其他产业效益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从客观需要出发,提高工业化农业建设水平,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消除农业发展中的政策性障碍,赋予农民全面发展的权利[5]。在农业政策创新中还要多多考虑现代化农业发展局势,明确新政策走向和应达到的目标,尽快完善我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同时提高农业补贴流通透明性。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就已达到1140亿美元,在政府的大力补贴下美国农业生产总值实现了43%的增长。而我国2005年时,相关农业补贴仍不超过230亿,虽然2013后,补贴款数额得到了提升,但补贴款流通环节缺乏透明性,造成补贴效率较低,农民受益较少,甚至一些资金流向不明。因此,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中不仅要增加补贴资金量,同时还要改进补贴方式,确保补贴款正常流向,避免款项他用,保障广大农民利益,发挥出农业政策职能,推动农业生产。

  4 结束语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着社会发展建设,为了消除农业发展中的政策障碍,我国应积极进行农业政策创新和改革,通过好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引导农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3218400